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文艺“两创”>正文

用好新媒介 助推文化传承创新

2020-12-01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汇群 收藏

  (点击网页如上“来源:《人民日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11/22/nw.D110000renmrb_20201122_1-08.htm

 

  核心阅读

  新媒介通过数据化存储、可视化呈现、便捷化传送等方式,能更立体地建构文化记忆,推动传统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的传承

  新媒介和传统文化的交互相融,会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生成新的文化因子。这种转化既包括外在形式的改变,也包括内在精神的更新

  新媒介的介入,让传统文化不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化遗产,而是“活”起来、“动”起来的文化生命,助推传统文化实现当代转化和发展,激发生命力,使其成为引导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媒介向来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传媒技术的更新迭代,人工智能和媒体深度融合,新媒介正全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推动新的社会实践,形成新的社会连接,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转化提供新助力、带来新挑战。鉴于此,有必要梳理当下新媒介助力传统文化传播的经验,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连接:建构集体记忆,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媒介是信息保存和传递的载体。从最初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的竹简刻字、雕版印刷,直至现代媒介的诞生,人类的集体智慧通过媒介得以跨越时空,代代相传,从而推动文明不断发展。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揭开信息化社会的序幕,移动传媒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生成的数字文化更是将人类推进新媒介时代,信息的传播容量不断扩充、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古老的传统文化迎来传播和发展的新契机。

  通过数据化存储、可视化呈现、便捷化传送等方式,新媒介可以更立体地建构文化记忆,推动传统文化在时间和空间的传承。从时间层面来看,新媒介传播引导人们回望历史,探寻民族文化源流,增强文化自信;从空间层面来看,新媒介主导下的信息传送无远弗届,能有效地覆盖到更广阔的领域,提升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尝试构建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选择100件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文物,用100个5分钟,梳理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讲述动听的中国故事,吸引人们聚焦文物,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召唤,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璀璨魅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短视频(来源:抖音)

  再造:以现代文明转化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生活

  从传播媒介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主要附着于书写媒介和印刷媒介,信息传播往往遵循从上向下流动、从中心向边缘辐射的路径,传播形态多是线性的、单向的、有级差的。而新媒介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其传播路径呈现出多样、平面、互动等特质。新媒介和传统文化的交互相融,会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生成新的文化因子。

  这种转化既包括外在形式的改变,也包括内在精神的更新。如,近年来依托于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兴起传统服饰热潮,传统服饰之美得以向大众展现。古代服饰原本具有社会符号性,宽袍博袖、衣长委地,多是远离社会生产劳动的古代贵族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今天活跃于各新媒体平台的“汉服圈”并不含有传统服饰中的等级意味。“网生代”积极推动传统服饰文化的改良和创新,如衣服袖子更窄、衣摆更短、穿搭更便利,等等。这种创新反映出青年群体面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包容,他们发挥“为我所用”的主动性,对汉服形制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展现出当代青年积极开放、共享合作的精神风貌。

  落地:打通历史与现实,增强优秀文化接受体验

  借助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新媒介擅长创造拟态环境,为人们打造出一个和现实时空相平行的媒介时空。尤其伴随移动传媒的扩张布局,媒介与人的伴随性大大增强:等车时、吃饭时、跑步时……这些日常碎片化的时空都充满媒介。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渐渐消弭,人们已习惯了媒介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新媒介全面进驻人们的生活空间,也为传统文化重回日常生活带来契机。传统文化源于古人日常生活,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孕育了传统文化的生活空间大多随之消逝。而新媒介打通了历史与现实、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屏障,让人们能重新看见、听见、触摸到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沉浸式体验。比如,故宫博物院推出“发现·养心殿:数字故宫体验展”,开发“穿搭服饰”“鉴赏多宝阁”等,通过VR游览,让游览者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中自由穿梭,历史画面与现实画面交织回旋,电影蒙太奇般的叙事带给游览者身临其境的体验。这种数字体验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媒介瞬间切换到数字空间,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涵养性情,滋润身心。

  扎根: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养分

  新媒介建立了无所不在的新连接,为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日常生活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博物馆、美术馆、历史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人们有兴趣去了解,就可以轻松地通过新媒介获取相关信息。今年,多家博物馆开通“云游”直播服务,人们相聚“云”端,共走丝绸之路、看敦煌的鸣沙山月牙泉、观故宫的花开花落、赏苏州的灰瓦白墙,人们在数字云端分享心得、交流体会,感受到参与其中的快乐。如今,这种触手可及的文化在线活动越来越多。

  线上互动还会转换为线下活动。近年来,通过新媒介的有效传播,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地编织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比如,为传播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多家联合启动“环球云赏北京中轴之美”直播,吸引全球2.5亿网民共赏中轴线美景,同时推出“非遗+旅游”等多条线下“攻略”,让人们切实可感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人们从云端相聚转为线下相约,共同漫步中轴线,听京韵京腔,走老城胡同,觅得一方宁静和谐的天地,感受身心的放松和彼此陪伴的温馨。在这个过程中,媒介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还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纽带、情感纽带,从而释放出传统文化中热爱生活、尊重自然、守望相助等宝贵的精神元素,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养分。

(图片来源于光明网)

  新媒介的介入让传统文化不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化遗产,而是“活”起来、“动”起来的文化生命,助推传统文化实现当代转化和发展,激发生命力,使其成为引导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中图片及视频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文艺“两创” 

  新媒介推动文艺创新性发展——以短视频歌曲创作为例

  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