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高峰之路>正文

讲述城市里的多彩故事

2020-05-12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黄发有 收藏

城市题材文学——

讲述城市里的多彩故事

  核心阅读

  当代城市题材文学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讲述城市的故事,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学中的城市俨然是一面多棱镜,在独特审美空间中,折射出个体与时代、传统与当下相互交汇的绚丽图景

  城市由人建造,城市的性格和灵魂也由生活其中的人共同塑造,鲜活的人物是城市题材文学的“文眼”,让城市充满灵性,让故事富于神采。城市题材文学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成长,通过塑造人物写活一座城

  城市题材文学不断拓展版图,形式和内涵日趋多样化。近年来城市题材写作渐入佳境,但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还不够多

(图片来源于北京时间网)

  当代中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市的崛起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重大成就之一。讲述中国城市故事,也是在展示劳动的价值、歌颂劳动者的伟大。伴随改革开放步伐和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经过多年积累与探索,城市题材文学佳作迭出,形成新的创作潮流和审美风尚。

  城市题材文学与城镇化进程共生共长。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表现乡土中国的乡土文学曾经长期居于主流地位。上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文学的声音逐渐响亮起来。刘心武、陈建功等作家以不同的笔触表现城市的脉动。90年代的新生代小说家,越来越多将目光聚焦于快速发展的城市,李洱、邱华栋等作家描述日新月异的城市景观,揭示城市空间的复杂结构与文化多样性。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和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是90年代城市题材文学的重要收获。

  进入21世纪,城镇化进程加快,从单体城市的扩展到城市群的整体崛起,巨大变化点燃作家城市书写的热情。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年轻作家开始书写城市与城市人生,城市成为文学书写新的焦点。在总体趋势上,作家不再停留于捕捉城市表象,而注重挖掘城市与人的多元互动,追求审美的丰富性。城市文学成为塑造城市立体风貌的文化景观。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讲述城市的故事

  当代中国城市既受中华文化涵养,延续宝贵文化传统,又走在时代前沿,汇聚经济、技术和文化的新成就。看清城市的精神来源与文化资源,有助于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当代城市题材文学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讲述城市的故事,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学中的城市俨然是一面多棱镜,在独特审美空间中,折射出个体与时代、传统与当下相互交汇的绚丽图景。

  王安忆的《天香》《考工记》以细腻笔法追寻上海历史脉络,写法如刺绣一样针脚细密、韵味悠长,在接续本土文化根基与发扬审美传统基础上,将“时代之眼”贯穿其中。叶兆言近年创作大多以南京为表现对象。长篇小说《刻骨铭心》等讲述南京故事,人物命运与城市命运相互印证,人物性格也打上城市的精神烙印。叶兆言的写作在多条线索中观照一座城市的巨大变迁,笔下的城市因此具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一张张生动的面孔则构成当下活色生香的南京。山东作家王方晨的《老实街》生动讲述旧城改造背景下,济南老街上一群普通市民的故事,展现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就像泉水,滋养着这座城市。

  鲜活人物是城市题材文学的“文眼”

  城市由人建造,城市的性格和灵魂也由生活其中的人共同塑造。鲜活的人物是城市题材文学的“文眼”,让城市充满灵性,让故事富于神采。城市题材文学不仅关注城市物质空间,更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成长,通过塑造人物写活一座城。

  金宇澄的《繁花》别具一格,上海话与普通话穿插使用让人耳目一新。作品用慢镜头,缓缓掠过城市地标、街角风景,带读者一路领略上海的城市细节。但真正让城市“动”起来的,是阿宝、沪生、小毛三个发小的命运延展。三个人就是观察上海变迁的三扇移动窗口。济州城是李洱《应物兄》的故事背景,人物是照亮城市乃至社会不同空间的一道道光束。思想者文德能、哲学教授何为、经济学家张子房、科学家双林院士等,默默践行心中理想,赓续家国情怀。徐则臣《我们在北京相遇》《跑步穿过中关村》《王城如海》等作品一脉相承,对北京城里情态各异的平凡人一往情深,他们“坚韧蓬勃,生生不息”,为高速运转的都市带来勃勃生机。

  对城市中普通人物的关注与描写、对平凡生活中不懈追求的礼赞,是近年城市题材文学的主要取向。城市是由不同人群组成的共同体,人们相互磨合、相互理解、相互协作,共同建设家园。对多样性的包容最能显示城市的精神气度与人文高度,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城市文学的价值基石。我们塑造城市并且被城市塑造,城市题材文学不断刻画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城市因此充满文化内涵。

  以不断开拓的审美空间书写日新月异的城市空间

  城市题材文学不断拓展版图,形式和内涵日趋多样化。作家以多种文体立体呈现不同城市、城市不同侧面,都市传奇与小城故事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城市的人文风貌。

  越来越多的年轻作家不再站在城市外部审视城市,而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纽带,讲述那些在内心发酵的“我城”故事。从《少年巴比伦》开始,路内用心讲述“戴城”的小城故事。小城不仅是一个物质空间,还是盛放青春、成长、情感的生命容器。《追随她的旅程》《云中人》《雾行者》一如作家的精神足印,从小城出发,追寻时代潮涌中的闪烁光影。双雪涛、班宇等讲述的铁西区故事有一种工业文化的美感,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韧劲和尊严。在这类带有自传色彩的创作中,城市不再抽象,老工业城区也有着特殊的口音、脾气与习惯,留下时代和地域的印迹,成为具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精神地标。

  城市题材散文和诗歌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也都在提升。以散文为例,宁肯《北京:城与年》、于坚《昆明记》既勾勒作家所在城市的历史流变,也描绘城市的日常图景,写法既有驰思遐想的泼墨写意,也有纤毫毕现的工笔刻画。报告文学领域,何建明《浦东史诗》、杨黎光《家园》等作品,讲述饱满生动的建设者故事,谱写中国城市的创业史,表现追求梦想、勇于创新的城市精神,凸显城市建设在改革开放整体进程中的时代光彩。

  城市题材写作是网络文学新的生长点。都市情感小说、职场小说、财经小说等,以城市为舞台,反映都市新风尚,吸引年轻读者。阿耐《大江东去》,通过对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的命运追踪,写出城乡关系的动态变化,再现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鲜活细节。何常在《浩荡》讲述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第一代深圳创业者的拼搏故事,展现平凡人的不凡。郭羽、刘波《网络英雄传》和小狐濡尾《南方有乔木》,描述年轻创业者的奋斗过程,那些不畏艰难、坚持梦想的创业英才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也塑造着新的城市精神。

  近年来城市题材写作渐入佳境,但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还不够多。创作者要深刻体认城市与人的关系,凸显时代性和原创性,树立艺术个性和文化特色,深入开掘新的审美可能性,开拓城市题材写作新空间,写出更多城市题材文学力作。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来源于豆瓣)

 

  (作者:黄发有,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警惕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走向泡沫化

  高峰之路 | 现实题材成为网络文学新亮点

  文学评论要有底气、接地气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