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艺术是人类走向感性解放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永恒通道,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应当成为这条道路上的灯塔,照亮彼岸。理论批评必须坚守和重塑自己的尊严与品格,它既不是艺术创作的主人,也不是它的奴仆,二者应该是相濡以沫的情侣或者肝胆相照的兄弟。
在金秋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上,我们听到了中国文艺评论界权威、真诚的声音。
张世英
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到艺术水平,生活要超越现实。
现代西方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艺术重感官美,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声色之美。另外一个就是西方现代艺术常常提及的口号,叫作“为艺术而艺术”,这种提法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就是重视声色之美,重视好看、好听,重视感官娱乐,可是单纯的感官娱乐没有深层的内涵。“为艺术而艺术”的缺点为西方后现代艺术所批判,强调艺术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但是后现代艺术明显也有它的缺点,比如完全丢掉了感性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主张要讲声色之美,但是我们的声色之美也要看它背后有没有精神支撑,有没有背后的意义,有没有它深层的含义。因此艺术生活化既不能够离开感性美,又要讲精神境界的支持,这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从美学的理念来讲如何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就回到了中国美学理论上,也就是“意象说”。美在意象。象是形象,就是表面的感性美、形式美,意就是背后的意境,所谓“美在意象”,就是说美在象之外。刘勰的“状溢目前曰秀,情在词外曰隐”,最能体现“意象说”,即“隐秀说”。从中可以看到,我们不要只盯住现实(“象”、“形”),要超越现实,超越就是能体悟、玩味到背后的东西(即象外之“意”),这样,胸襟就开阔了,也就是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我对于怎样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简单回答。
张世英(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艺评论》杂志顾问)
研究文艺规律和原理是关键
文艺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硏究文艺规律和文艺创作原理,而这又是繁荣文艺之关键,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文学艺术属于上层建筑,不仅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而且还和政治有密切的联系,具有政治倾向性。而几十年来阻碍文艺进一步发展的,正是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还有些模糊,或简单地将文艺视作为当前政策服务的工具,或仅仅看作装饰、美化生活的手段。
邵大箴
文艺是通过形式语言表达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并影响人的感情,因而形式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是艺术作品赖以传播的基本条件。文艺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忌用口号式的、直白的表达方式,而应该把主张、理想、观念包含在使人动情动心的形式语言之中。要做到这一点,文艺家要花大力气研究形式规律,研究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文艺作品首先要让大众乐意接受,在感情和趣味上要适应大众的水平,但适应不是迎合,而是为了让他们在欣赏中获得满足的同时有所提高。文艺家要走在群众的前面。一切好的、高雅的艺术被接受,总是要经过人们不懂到似懂非懂最后到比较懂的过程。要培养大众对高雅艺术的仰慕感,有仰慕感便会暗暗鼓励自己去接近它,学会欣赏它。
文艺界目前存在的林林总总的大小问题,都可以也只能从文艺规律和原理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方能找到较为合理的解决办法。文艺规律和创作原理在什么地方,怎样学习?答案是,在古今中外经典文艺家的作品和他们的创作心得和体会里,在总结、分析这些创作经验的艺术历史和理论著作中。我们要在文艺领域提倡大家多读书、多观摩和研究经典作品的风气,还要给大家提供这种可能。
邵大箴(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现代信息革命推动文艺迈入新“时空”
庞井君
从历时性角度,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和艺术进入新的时代。以文化传播介质为基本标志,我认为可以把人类文化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代,即前语言时代、语言时代、阅读时代、视听时代。目前我们所处的视听时代是伴随着大量视听传播媒介的出现而到来的。移动互联网、宽带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打破了大规模声音图像的制作、处理、传输、存储的困境,视听活动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前所未有地凸现,视听生产和传播在文化公共服务和文化市场中的地位和份额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从共时性角度,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和艺术进入新的空间。西方哲学家卡尔·波普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推动的虚拟技术的兴起,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第四世界正在生成,我们可以把它叫作与客观物理世界、主观精神世界、文化符号世界相并列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是前三个世界的融合与重构,体现了学术、技术与艺术深层的互动和交流。在此背景下,科技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直接、深刻、猛烈。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工作者应直面问题和困难,为文艺发展提供坚实的、具有时代感的、具有未来生成能力的理论基础,让文艺评论真正发挥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庞井君(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艺术分赏中的艺术公赏力
当前文艺界面对的一个新情况在于,不同公众群体可能会倾向于欣赏不同的艺术媒介及艺术品,这已成为日渐普遍的现实。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预见的“分众化”现象,由于互联网的强大作用力而得以变本加厉地实现。即便是普通家庭中的几位成员之间也可能出现艺术媒介及趣味的分化。这意味着,不再是朱自清当年设想的“雅俗共赏”格局,而是更加细分的艺术的分众各赏局面已经到来。
王一川
面对社会公众的多样化和个别化艺术需求,文艺界一方面应致力于提供多样化的文艺作品,但另一方面更应同时提供使得各个公众群体都有可能在其中实现共通性对话或普遍性认同的艺术品。由于艺术分赏格局有可能加重不同社群或个人之间的相互疏离状况,创造和生产具有跨越各个社群之间界限的艺术公赏质的作品,变得尤其迫切了。影片《滚蛋吧,肿瘤君》虽然采取动漫形式、带有流行文化的鲜明特色,其拟想公众主要是青年网民,但由于它的悲喜剧交融特质是从个体生命本真处自然涌出的,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足可以释放出人类共通性或普遍性的光芒,所以能唤起不同公众群体的发自肺腑的感动。这类具备跨群分合特质的文艺作品应该更多,它们为艺术公赏力的实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
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书法与中国文化共兴衰
曾来德
学习书法,可以提升国民的素质;写好书法,可以写出中华民族的审美。一部书法史和一部文化历史共衰共荣,历数千年而不变。书法兴则国运兴、文运兴。一、书法凝聚中国文化精神。书法从根本上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由浅入深,从笔墨的体验,到诗意的人生境界,再到宇宙精神,书法带给我们的生命体验是无限丰富的。所以说,书法的昌盛是与文化的昌盛相联系的,书法承载文化的创造,文化确保书法的绵延,二者相辅相成。二、书写是中国文人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代文人,自幼童起,就是既学书写,又学诗文。书法既是文人的基本素养、诗文才能,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境界的升华。可以说,在古代正是书法和文人的结合,才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化。三、中国式人文教育得靠书法。对中国人而言,书法艺术提供给我们的生命体验方式和人生价值诉求是多样的,这最终又和我们的生命之道、宇宙之道大有关系。古老汉字的一笔一画当中,仍具有美教化、厚人伦的巨大功效。
曾来德(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
铸造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钱念孙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中华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君子人格。君子人格具有三个特点:一、拎得起,放得下。“拎得起”是指君子人格容纳和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要部分,能够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提纲挈领地拎起来。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规范或者说美好品德,最终都聚集、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放得下”是指君子人格在中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能够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二、传得远,推得开。“传得远”是指君子人格源远流长,贯穿中华民族自春秋以来的发展史,绵延数千年一代又一代地遗传下来。“推的开”是指君子人格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并乐于奉行。三、低标准,高目标。“低标准”是指君子人格具有易学易做、易于认同和践行的特征。“高目标”是指完善君子人格是终身的课程,需要一辈子不断地修身养性。
钱念孙(安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真善美的价值失衡与失重
近年来电视剧创作在历史题材剧和现实题材剧创作都存在轻飘、轻浅的“双轻失重”现象。2009年前后,历史正剧大幅萎缩,穿越剧、宫斗剧、古装偶像剧、古装仙侠奇幻剧喧嚣一时;现实题材创作“私人重、公共轻”现象严重,着眼于小情小调、杯水风波的作品多,聚焦时代社会公共领域重要话题的作品少。家庭伦理/都市情感剧存在着“私密化、向内转”的趋向,表现内容退缩到私生活领域、沉湎于家长里短、柴米醋茶之中。
戴清
电视剧的认识价值体现在历史剧中,是触摸历史、反思历史、以史为鉴、观照现实。现实题材剧的认识价值则体现在“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用艺术的方式“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当下电视剧认识价值的大幅下降使艺术的真善美价值中“真”极度萎缩,“表现真实、揭示真理”的艺术功能出现偏差。同时,缺失对“真实性”“真理性”揭示的作品,相对应的“美善”价值也必然打折,影像叙事质量的提高无法补救认识价值的缺陷,只能变得轻飘速朽。因此,当下电视剧创作中文化观念和创作观念亟待更新,如此才能创造出那些无愧于时代的电视剧精品力作。
戴清(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音乐评论的价值与责任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评论”是建立在人类音乐审美实践基础上的一门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多集中在“专业音乐”范畴,作者多为从事音乐学和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专业音乐工作者。互联网时代,音乐评论对象广泛化、读者群体多元化和社会影响全面化,音乐评论家们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价值与责任。互联网时代,音乐评论家大有可为。首先,评论对象的广泛化和读者群体的多元化使专业而及时的音乐评论成为迫切的公共文化需求;其次,音乐评论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长期的艺术熏陶和专业训练使音乐评论家不可替代;第三,互联网惊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音乐评论带来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机遇,用文字形成战斗力和公信力成为可能。
娄文利
如何担负起音乐评论家的社会责任?一,主动学习网络时代的新知识、新技能,打通技术路径;二,放下身段,打破专业音乐与群众音乐的藩篱,用深入浅出、观点鲜明的美文发表专业的评价,完成艺术评论审美、识美、鉴美、宏美的文化使命;三,重视人文素养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评论家手里的笔就是生产力,“评什么”很重要,但“怎么评”更重要。
娄文利(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博士)
舞蹈评论要有“的”放“矢”
许锐
当今,无论是舞蹈创作还是舞蹈评论,都存在两个误区:一方面是对舞蹈的审美常常停留在形式与感官层面。有很多评论偏于比较空洞的感想层面和技术层面,不乏大量的宣传式的“吹捧”,却不对舞蹈的生命情状进行深入探讨。另一方面是舞蹈常常被抛离自身的艺术语境进行误读或过度解读。例如对舞剧剧本的审查常常限于文学的理解而背离了舞蹈的逻辑。例如一些评论拼命在舞蹈中寻找并不应该由舞蹈来承载的东西,却忽略了舞蹈的表达内核与特征。当舞蹈不断被问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人们反而忘记了直观地去寻找舞蹈本身的审美“感受”。舞蹈评论需要有的放矢,“的”是深入舞蹈的本体,“矢”是遵循舞蹈的逻辑与规律。这需要舞蹈人自己的努力,也需要更多文艺评论家对舞蹈的“通达”。人们因为表达的需要而创造了文字语言,然而我们也不要因为文字语言的存在而放逐了身体,放弃了用身体去感知世界的乐趣。
许锐(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主任、教授)
全媒介时代的电影批评
在互联网+时代,文艺批评的新变非常剧烈也非常明显。以电影为例,电影处于一个与众多新媒体争夺受众的全媒介时代,也处于互联网语境中。与电影生态的巨大改变相应,电影批评的生态、形态、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功能价值等也都在发生着巨变。现在我们的电影批评、文艺批评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以文艺批评影响广大的读者观众网民,如何使我们专业批评工作者发出的声音能有回响、有共鸣?我们要利用、占据网络,批评文体要有新意。批评与理论不一样,理论要严谨,批评要灵活生动。学院文艺评论工作者也可以写一些短小精悍、适宜于网络传播的文章,语言应该生动灵活,判断应该鲜明简明有力道,甚至可以部分用用网络语。
陈旭光
我们也瞩目一种综合的批评标准而不是唯一的艺术标准。就电影而言,除了艺术美学标准、现实美学标准外,还要适当考虑技术美学标准和适度的制片或票房的标准,我们既不能唯票房,也不能完全不顾票房。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在文艺批评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既坚守基本原则和价值,又与时俱进面对新时代,全面考量,综合开放,力求电影批评在当下现实语境中秉持开放的态势,力求电影批评保有鲜活的生命活力,继续发挥重要的时代影响力。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
大众文艺生产的多语性失语症
周志强
今天的大众文化呈现出让我们惊讶的“青春恋物癖”趋势:除非讲述可以吸引年轻人的故事就再也没有故事可讲;除非在青春的故事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值得留恋;除非一场爱情,就再没有激情。自从《亮剑》开启了新战争片的时代,不难看到,“悲壮感”的获得变得非常艰难。英雄片里王成式的死亡再也不能激活人们的崇高,就连香港古惑仔电影确立的男性主人公死亡惊颠,也无形中消解了;与之相应,诸多故事都是通过“爱情女人之死”来完成故事对观众的震撼作用。东方闻英、秀芹、杨紫云、梁楚韵……只要不是插科打诨,这些革命题材的影视剧就只能通过女人的死代替英雄的死,来产生悲凉的煽情力量。今天大众文艺处在一种“青春故事逻辑”的支配之中,其意义生产的贫乏乃是因为没有其他意义言说,就只能也恰好生产爱情神话。爱情,由此成为利己主义时代同质化生活的可靠信仰。这种“情感偏执狂”现象,不是禁止了其他意义言说的权利,而是因为另一种意义的言说丧失了现实基础,变得没有了听者,也就丧失了可能性。
周志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让文艺评论之树直入云霄
白建春
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的演讲和发言,可以用精彩、精致、精深来概括。在这短暂而宝贵的时间里,我们听到了中国文艺评论界权威、真诚,充满阳光而又针砭时弊的声音。这届年会通过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术探讨,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文艺评论界的政治意识和理论自觉,及其致力于“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崇高事业的能动追求;体现了当前我国文艺评论战线理论探索和批评实践的重要成果,及其相应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水准;体现了我们这支文艺评论队伍开拓进取的思想风貌和追求真理的专业精神,这将对改变文艺批评存在的“缺席”“缺位”现象发挥重要作用。“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评论应当在人类走向美好未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道路上,时刻点亮人们的心灯。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强化文艺评论“辨善恶、鉴美丑、促繁荣”的作用与功能,坚守和塑造自身应有的尊严与品格,让中国文艺评论之树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阳光雨露中一身正气、直入云霄。
白建春(《求是》杂志社总编室副主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