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中秋艺评>正文

【中秋艺评·优秀奖】故乡影像中的“月牙儿”

2016-09-23 阅读: 来源: 作者: 收藏

  编者按:中国文艺评论网独家策划2016年中秋文艺微评活动获奖作品

  优秀奖“银汉”

 

  很少有国家或民族如中国人这样对月亮有着深厚的情感,并在艺术作品中将这种情感加以诗意呈现。在中国人的唐诗情结中,李白的《静夜思》独占鳌头、妇孺皆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把故乡再现为一个人在月夜中所梦想的理想化场所,因此不可磨灭地印刻于中国人的心灵。月亮这一自然物成为一种思乡情结的意象。在电影意象库里,“月亮”同样作为典型化的中国写意符号,与“故乡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30年代形成观影热潮的现实主义史诗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就将月亮的意象反复运用。影片男主人公张忠良原本是纯朴正直的热血青年,战前的家庭生活充满了东方式的温情。女主人公素芬虽是女工出身,却不失纯朴贤良。他们的恋爱过程被导演蔡楚生营造得格外动人,富有感染力,在这其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在不同的场景和时空里,成为创造意境的最好手段。第一次月亮出现在张忠良和素芬定情的时候,一轮挂在柳梢的明月分外皎洁,两人在露台栏杆旁偎依着凝望夜空。忠良触景生情,对素芬说:你像那轮月亮,我就是月边那颗星星。素芬娇羞地问:我能那么好?忠良至诚至性地答道:至少你在我心里永远是这样的。忠良还倾诉道:“但愿我们永远同甘苦,共患难,生生世世都这样好,生生世世都这样幸福……”月亮被赋予了他们爱情的见证与象征涵义。

  抗战爆发,忠良要上前线时,月亮第二次出现,展现出夫妻俩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而后,生死茫茫,天各一方,忠良被捕,在忍受日军苦痛煎熬的时候,忠良望了眼天上的明月,想起了家乡的妻儿。同样,日复一日,素芬忍受着苦难对月思念着丈夫,但哪里想到获救后的忠良,灵魂已经受到国统区上流社会恣肆昏暗的畸态侵蚀,早已把父母妻儿忘得一干二净。影片中,伴随着“月亮弯弯照九州”的歌声,忠良第一次投入王丽珍的怀抱之前,抬头看了一眼窗外的明月,于此同时,素芬和婆婆正在月下劳动,天空中忽然飘来一块乌云遮住了月亮。影片充分利用了对比蒙太奇和隐喻蒙太奇手法,展示出月亮这一富含“故乡意识”的意象,不仅充当环境背景,同时具有抒情表意功能。这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天人合一”,关注意境与想象的古典艺术理念的完美表述。

(文/陶赋雯)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