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传统戏曲之光(彭新国)

2021-09-10 阅读: 来源:《泉州晚报》 作者:彭新国 收藏

  当舞台上每一个精彩的武打、杂技动作完成的瞬间,台下便是阵阵热烈的掌声,还夹杂着稚嫩青涩的叫好声;当演出结束正在谢幕时,一群一脸崇拜的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冲上舞台与演员们合影……此时此刻,我看到泉州打城戏复兴的希望,更看到泉州传统戏曲可期的明天和未来。

  近日,打城戏《真假美猴王》在泉州高甲戏剧团惠民演出,尽管演出当晚天气异常闷热且持续下着雨,但仍然来了不少观众,还有不少是小朋友。打城戏是由佛教和道教两种宗教仪式发展而来的泉州地方戏剧,为我国濒危剧种,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观众欣赏到这出不久前重新创排的传统剧目的精彩演出,特别是“猴戏”表演技艺,以及吃火吐火、掷铙钹、毯子功、把子功等在其他剧种中罕见的绝活看点十足,让在场的观众,特别是小朋友们兴奋不已。

打城戏《真假美候王》剧照

  近些年来,在多方的支持下,通过持续的整理创作与排练演出,不仅让原本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打城戏经典剧目得以“抢救、保护、传承”下来,还在排演创作中锻炼、推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此次《真假美猴王》演出的近三十名演员就大都是近几年从艺术学校毕业的90后、00后的年轻演员,有的年仅十五六岁,如今他们已成为我市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泉州师院第二附属小学学生表演《连升三级·求亲》

  众所周知,自戏曲诞生之日起,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它是人们最重要的娱乐和教化方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戏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厚实土壤和温暖气候,当下普遍存在着演出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观众严重流失、日趋老龄化等问题,传统戏曲面临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有的剧种已濒临消失的困境。

泉州南音演唱

  让人欣喜的是,作为有着众多优秀剧种,被誉为“戏窝子”的泉州,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着力在培养人才队伍、找回流失观众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一方面是实施艺术人才培养工程,通过艺术学校免学费招收学生,与高等专业艺术院校联合办班,输送优秀苗子到高等院校深造等方式加快戏曲人才培养,因此每年均有不同专业的学员毕业充实到各专业院团。另一方面是实施戏曲进校园工程,多年来促成一批中小学校与专业剧团合作共建,由剧团派出专业教师到学校对戏曲兴趣班的学生进行基本功及经典传统剧目教学,并经常性开展校园戏曲展演展示活动,培养了一批批戏曲后备人才和年轻的观众,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泉州传统戏曲仍存在精品创作经费投入不足,剧目、剧本、演出形式和题材创新不多,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够强等一些问题。

梨园戏《陈仲子》剧照

  当下,“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已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历史见证,并以活态的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梨园等泉州戏曲,理应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理应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泉州戏曲艺术传承创新发展,出精品、出人才、出名家,让泉州戏曲焕发出恒久的生命力,应该成为每一个泉州人共同的历史责任。

 

  (作者:彭新国,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以平实诠释文化责任与坚守(彭新国)

  莫言墨迹展的启示(彭新国)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