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信仰的味道》用戏剧语言讲述革命故事
信仰的味道 前行的力量
1936年,毛泽东在对斯诺谈话时说,促使他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本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是谁第一个翻译到中国的?毛泽东对斯诺着重指出:“陈望道译。”
陈望道是浙江义乌人,是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为了传播真理,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率先按下了《共产党宣言》与百年中国命运紧密联系的按钮。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起陈望道吃粽子蘸墨汁的故事,此后多次感慨“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2019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搬上舞台,创排了婺剧《信仰的味道》。近日,该剧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婺剧《信仰的味道》剧照
讲述革命故事,传递信仰的力量
婺剧《信仰的味道》原著龚应恬,由著名导演韩剑英执导,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韩剑光担任编剧,由浙婺优秀青年演员、第二十六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新人主角奖得主李烜宇领衔主演。
该剧紧紧围绕陈望道在翻译、传播、实践《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坚定信仰这一主线,把分水塘村作为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以小见大,有巨有微,把《共产党宣言》中最有价值的精神形象地告诉观众,呈现了“一个人翻译了一本书,一本书武装了一群人,一群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的主题。
业内评论家点评该剧时说:“当我们观看《信仰的味道》中陈望道为翻译《共产党宣言》而忘我的故事时,不仅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且使我们找到了前行的动力、榜样的力量、精神的丰碑——这正是该剧的意义之所在。”
婺剧《信仰的味道》是一部讲述真人真事的戏剧,是一部用信仰传递力量的戏剧,是一部展示不忘初心、信念坚定的戏剧。该剧的演出,可以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让信仰的味道在更多的人心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据悉,婺剧《信仰的味道》先后入选“2019年浙江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扶持项目”“2019年度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重点主题创作计划”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重点创作剧目,并获得第十四届浙江省戏剧节“兰花奖·新剧目大奖”。
日前,该剧入选了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组织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并将在全国进行巡演。展演还将开展线上演播,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文旅部网站、中国文艺网和其他视频平台播放,同时开展观众互动活动。
婺剧《信仰的味道》剧照
以小见大细腻讲述故事,展现婺剧魅
婺剧《信仰的味道》的主角陈望道是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意义的人物。
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结束不久,大批有志青年为了寻求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苦苦追寻指引中国前进的理论方向,陈望道就是其中的一位先驱。
在婺剧《信仰的味道》里,陈望道是一个在现实封建迂腐环境中饱受内心煎熬,为追寻救国真理孜孜以求的青年。该剧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陈望道回国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压迫、黑暗、腐朽,由此引出陈望道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结果。
该剧导演韩剑英如此阐述了该剧艺术特色:“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的中国显现出新的生机,处在社会发展航道改向的十字路口,这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大的历史背景;借助陈望道在老家的所见所感所思:乡民跪地迎他,阶级剥削压迫,旧制度鱼肉百姓,乡规民约草菅人命,通过对人物以及细节的刻画,给人们呈现了一个腐朽的亟须改变的旧中国,这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背景。我们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式,不断地推动人们跟着主人公思索、寻找什么才是中国的希望。当《国际歌》响起时,信仰是什么味道,我相信热血沸腾的人们心中都有了答案。”
在剧本、舞台等方面,婺剧《信仰的味道》也都作了精心的筹备。
韩剑英说,该剧“要以突出婺剧本体特色为原则,演细腻而不演口号、严把关而力求精细,殿堂化地表现山沟里的事儿,国际化地呈现带土气的味儿”。因此,该剧在创作时精选了一些广为传唱而经久不衰的婺剧经典曲调,使观众领略其魅力的精髓。同时为了利于传播推广,让不了解婺剧的外地观众能够很快就喜欢上婺剧,创作团队也运用了其他艺术手段(比如交响效果等)来贴附、衬托、丰富婺剧的音乐。
在剧本创作上,该剧把乡情、乡趣、风土人情巧妙地串联其中,潜移默化地让观众从中领会到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们创造、迎接新中国的主题;在舞台美术方面,为了展开立体透视的整体画卷,采用了层次分明的描山绘景的舞美设计,使得舞台上高低错落有致。
演员们的演绎也十分到位,腐朽的封建制度、部分群众愚昧的思想观念和新青年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真实而又生动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让观众身临其境、同喜同悲。尤其是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由于过于投入而蘸着墨汁吃粽子的情景,更是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婺剧《信仰的味道》剧照
古老婺剧焕发盎然生机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浙江省第二大剧种。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6种声腔的合班。2008年,婺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婺剧是地方剧种,但它的魅力让无数观众为之沉浸着迷。在中宣部、文旅部主办的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上,选自婺剧《信仰的味道》剧中的折子戏——《陈望道奋笔夜译〈共产党宣言〉》参演,是整台晚会演出时长最长的节目,这也是浙婺连续4年登上我国戏曲界最高级别的舞台。
浙婺的成功不是偶然,婺剧《信仰的味道》是浙婺人长期积淀和锐意进取的成果。
上世纪90年代,浙婺与当时许多戏曲院团一样,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市场严重萎缩,剧团每年只有20多场演出。为了打破僵局,浙婺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聚焦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总目标,积极弘扬新时代金华精神,打响百年婺剧品牌。浙婺全院演职人员上下一心,冲破用人、分配、人才培养、艺术生产的旧有模式,在市场开拓、精品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攻坚克难,逆势而上,艺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频传佳绩、齐头并进。
同时,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坚持按农村市场、城市市场、校园(社区)市场、境外市场的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生产各类剧目,集中精力、财力抓精品创作。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新视角、新手法和新的舞台风貌,相继创排了《昆仑女》《梦断婺江》、青春版《穆桂英》《铁血红颜》《白蛇传》《宫锦袍》《血路芳华》《基石》《信仰的味道》《忠烈千秋》《白兔记》等一大批优秀剧目。
婺剧《白蛇传》剧照
在一代代婺剧人的不懈努力下,浙婺精品创作喜报频传,青年演员人才辈出,全年的演出量超过500场。仅2019年,浙婺就11次进京演出,先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等重要平台亮相。因此,金华市政府给予了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二等功的嘉奖。
多措并举,助推婺剧花开艺术之林
日前,金华市委宣传部传出喜讯,该市对获得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婺剧《信仰的味道》给予300万元的文艺精品奖励。这是金华市近年来给予单项文艺精品额度最高的奖励。
艺术之花得以绽放,源于肥沃的土壤和精心的培育。“能够得到这笔专项奖励,全院上下深受鼓舞,也足见金华市委、市政府对婺剧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浙婺院长王晓平说。
据了解,金华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文艺创作,在全省较早启动对文艺创作的奖励和扶持工作。为推动文化繁荣,金华市持续推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举措。
2019年6月,金华市出台了《关于支持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加强优秀中青年人才培育、建立健全考核奖励机制、强化婺剧特殊人才激励、大力推进婺剧艺术普及、调整经费预算管理主体、加大精品创作奖励力度6个方面,助推浙婺争创国家一流院团。“这是我市第一次有针对性地为文化单位出台扶持政策,可谓是‘一团一策’,条条都是干货。”金华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依据该意见,三年来,金华市已安排4100多万元对婺剧予以扶持。而浙婺也借此强化人才梯队培养,加快推进婺剧精品剧目,打造婺剧文化品牌。婺剧《信仰的味道》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得以发展提升,屡获荣誉。
另一方面,在培育演出市场方面,金华市亦是不遗余力,推动浙婺“走基层”“上屏幕”“赴海外”。据统计,金华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200万元,积极开展“送戏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2020年在做好防疫的同时,开展送戏下乡、进校园、进社区等演出共300余场。
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婺剧自2016年以来频频登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团拜会,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亚洲文化嘉年华等国家级舞台。
此外, 2009年至今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连续12年受文旅部委派,赴国外参加“欢乐春节”演出活动。剧团相继到五大洲的4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演出,累计海外演出300余场。
从1962年轰动京华的《断桥》 ,到2020年入选“百年百部”重点扶持名单的《信仰的味道》,古老的婺剧历久弥新。如今,婺剧在广袤的中华大地衍生出盎然生机,在世界艺术之苑独树一帜,成为浙江文化一张亮闪闪的金名片。去年5月,浙江发布首批20项“浙江文化印记”名单,婺剧榜上有名。在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还专门强调要“振兴婺剧等传统戏剧”。
(文中图片来源于“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微信公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