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

2021-06-07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林玉箫 仲呈祥 收藏

  【编者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舞台艺术委员会积极关注和聚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组织文艺评论家观摩在京演出作品并撰文评论,现推出一批优秀评论文章,以期展现舞台魅力,分享精彩瞬间,交流心灵感悟。

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

——评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

  “不走前人路,绿水青山长,要问青松岭哪里去哎,新时代大道奔前方……”近期,由廖向红导演、孙德明编剧、河北省承德话剧团创排的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在石家庄人民会堂首演。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青松岭的好日子》呼应上世纪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话剧和影视作品《青松岭》,讲述原作中钱广的外孙女秋歌以村官身份回到家乡青松岭,带领村民们通过绿色产业、科技兴农等方式恢复“绿水青山”、建设“金山银山”的故事。该剧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辩证看待农村发展史,充分发挥“山庄戏剧”的独特魅力,通过精心设计的人物关系将青松岭历史与现在的山乡巨变铺展开来,在深入农村生活的基础上反思发展道路、叩问农民心声,谱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努力实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奋斗之歌。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上世纪60年代,同样由承德话剧团排演的《青松岭》曾被两次搬上银幕,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创作背景下,《青松岭》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冀北山区以张万山为代表的贫下中农和阶级敌人——富农钱广之间的“夺鞭”斗争,展现出那一时代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青松岭的故事显然应该有新的发展与新的注解。“长鞭哎一甩哎叭叭地响,赶起大车出了庄……”《青松岭的好日子》一开头便以原作经典曲目《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营造出历史纵深感。新作最大的特点在于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农村发展史,主人公秋歌在推进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而其解决问题的每一步,都牵动着以往青松岭改革阶段的那些人、那些事,由此呈现出对历史的追溯与思考。作为一名目光长远、冷静睿智的村官,秋歌既肯定了乡镇企业为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指出了其遗留下来的严重的污染问题。面对同事的反对、村民的质疑,秋歌坚定认为“农村发展需要摸索、尝试,该变化就得变化,这变化是朝前走,是进步,是考虑老百姓的长远利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松岭唯有以历史为镜鉴、以实践为标准,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的科学发展之路。从当初要求“一村一业”到今天响应“绿色发展”,从当年开办淀粉厂到如今拆除淀粉厂、建立蔬菜种苗农业园,《青松岭的好日子》通过不同时期的发展方略告诉观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用“绿水青山”引领乡村振兴,就是党和人民在不断尝试、不断调整中探索出的最佳道路。《青松岭的好日子》秉持正确的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回顾历史的同时融入新时代的新思考、展现新农村的新变化,彰显了该剧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品格。

  《青松岭的好日子》秉承戏剧艺术的创作规律,充分发挥“山庄戏剧”的艺术特征,表现出自然、真实、质朴的美学风格。首先,该剧通过人物关系的精心铺排形成强大的戏剧张力。编剧巧妙设置了秋歌的两重身份:一是《青松岭》中反派钱广的外孙女,二是被誉为“太行山上新愚公”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的学生。前者以秋歌为枢纽串联起青松岭新旧两个时期、三代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奋斗历程,为秋歌与村民们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后者解释了秋歌对“绿水青山”梦想的坚持,为其用生态农业振兴乡村经济作了细致的铺垫,也寓意秋歌终将继承老师李保国的方法与信念,治理污染、弥合伤痛,“把论文写在青松岭上”,带领青松岭的乡亲们奔向美好的明天。其次,该剧真实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中既有受阶级斗争影响吃了一辈子苦的富农之女钱小雪,也有在农村改革发展关键时期挺身而出的党员立春、王保忠;既有只顾眼前利益、在思想上非此即彼的村民惊蛰,也有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进行新变革的新农民晓芳。全剧在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中叩问农民心声,深入挖掘了农民的所思所想,塑造的人物不仅有血有肉,更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再者,该剧把握承德话剧团多年来坚持和擅长的“山庄戏剧”风格。一是在舞台设计、语言艺术方面凸显河北农村的地域文化特色,构建真实的农村环境,突出村民们的率真朴实,使全剧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二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当代农村生活中汲取素材。主创在创作前期深入塞北的11个县市,走访了50多名驻村扶贫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最终塑造出“秋歌”这一致力于让农民“有知识、懂科技”的新时代村官形象,并将思想性、艺术性融汇在生活化的人物与情节之中。总的来说,《青松岭的好日子》戏剧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活、地域特色浓厚、台词语言生动,深刻体现了“山庄戏剧”的美学品格。

  尽管充盈着冀北农村的独特风情,《青松岭的好日子》所展现出的生态哲思却是普世性的。河流污染、空气浑浊、土地荒芜、植被减少、疾病增加……青松岭的生态困境折射出农村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历程,其结果是青松岭从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变得“土地硬结,连草都不长”,村民在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后也纷纷因病返贫、生活困难。“不再是当年的岭,不再是当年的山,不再是清凌凌的河水映着蓝蓝的天。”这无疑体现出该剧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刻反思,从而顺理成章地牵引出农村发展由工业建设到生态建设的路径转变。更可贵的是,全剧并未局限于“关停淀粉厂”这一污染治理事件,而是以历史的、美学的眼光敏锐发现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剧情将人与自然的生存矛盾和人与人的情理冲突交织在一起,反映出对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兼顾的深邃思考。青松岭的转变,既是征服自然向亲近自然的转变,也是“阶级对立”向“和谐团结”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转变,这也暗示乡村的繁荣发展最终应该是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从“赶起大车出了庄”到“青松岭走向新天地”,新时代青松岭的故事诠释了建设美丽乡村所蕴含的生态改善与人文改善的双重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美好了,生态就趋于平衡;人与人的关系美好了,社会就趋于和谐。秋歌带领乡亲们追随时代前行,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是改变了村民们的价值观念。将“绿水青山”的生态意识植入每一个人的心中,以人文关怀团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样,“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追求生态和谐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优秀的文艺作品最能代表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时代的风气。《青松岭的好日子》为农村改革发展树碑立传,审美化、艺术化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一部弘扬生态文明思想,彰显新农村绿色发展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科技之美、生态之美的话剧佳作。

  (文中图片来源于河北新闻网,摄影:相春霞,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林玉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师资博士后;仲呈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仲呈祥专页

  歌剧《红船》:用文艺佳作传承红色基因

  话剧《前哨》:时空嵌套 叩问初心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