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光明日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3/27/nw.D110000gmrb_20210327_3-03.htm)
当京剧遇到5G,“云演播”好戏开启
——首部5G+4K高清版《龙凤呈祥》的启示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 今年春节期间,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指导下,国家京剧院联手中国移动咪咕公司,以“云大戏、过大年”为主题,运用5G加4K超高清技术,演播了首部4K高清版的《龙凤呈祥》,把高品质、原汁原味的京剧演出线上奉献给广大观众,让中华传统戏曲在春节档刷新了“存在感”,也让国粹艺术“出圈”,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欣赏。 “不是简单地把线下演出搬到线上呈现,而是一种新业态、新生产模式、新消费模式的‘试水’。”近日,在《龙凤呈祥》演播示范项目总结研讨会上,各方专家达成共识。 《龙凤呈祥》演播示范项目总结研讨会现场 从“线下”到“线上”,一屏之隔的新体验 喜欢京剧名家李胜素老师的表演,就可以选择一路信号,全程追踪看,细细品味她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中的意蕴。 与以往不同,《龙凤呈祥》打破常规拍摄方式。多视角、多机位拍摄,5路信号保障,从演员托腔保调,到乐队的演奏家们严丝合缝的默契配合,台前幕后,观众可以多视角自由切换——当选择权交给每一个线上观众,传统剧场“C位”的稀缺感被彻底打破,“人人都是C位”的演艺升级服务真正到来。 “连帽翅颤抖的声音都能听到!”当观众进入360度全景观赏,可以轻松捕捉台上演员们的细微表现。这个沉浸式体验,让直播当天超过12万名网友刷屏留言。不少网友说,通过超高清直播,演员的眼神和表情等细节一览无遗,连服装上的绣花纹样都能呈现,“比在剧场内用肉眼看的还真切”。 经典大戏《龙凤呈祥》搬演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京剧发展史和创新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龙凤呈祥》云演播主演于魁智表示:“京剧艺术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好载体,采用互联网云演播的形式,将对传统艺术推广起到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龙凤呈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京剧艺术无论碰到怎样的困难,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充分说明了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的适应能力。”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吕育忠认为,去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演出按下暂停键,但是古老的京剧艺术通过云上直播、线上直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办法,充分印证了古老京剧的艺术生命力。 从“演出”到“演播”,一字之变的新尝试 密集推出人物主角海报、倒计时海报,开发手绘表情包、看戏攻略长图等新媒体产品,创造云打赏、云赠票、云包厢等参与方式……为了给《龙凤呈祥》云演播这出大戏造势,出品方千方百计吸引大众的关注。 让观众惊喜的是,《龙凤呈祥》还邀请知名演员濮存昕作为“导赏员”,邀请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资深戏迷刘建宏来到直播间,和大家“云聊戏”。首次在京剧演出中引入“云解说”环节,为观众特别是非戏迷朋友提供了更贴心的服务。 “好内容需要好传播,这次云演播体现了‘集成创新’的特点,一方面采用了体育赛事中在线级的解说方式,另一方面又借鉴了院线电影级的宣发模式,创新了线上演播的传播方式。”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总编辑王寒英介绍,《龙凤呈祥》云演播以“手机+电脑+投屏+头显”的线上观赏、互动方式,开启了戏曲艺术与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 从“演出”到“演播”,一字之变有何差别?在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看来,“演出”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是有限的,而“演播”则是在一个虚拟空间进行的演出,是无限的,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具有虚拟性、无限性和个性化的特点。除在剧场“演”这一核心要素外,还突出“播”的二次创作,叠加多视角,加入云导赏、云解说环节,增强了观演的趣味性。 “演播和演出不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良性循环。”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杨舟贤认为,当京剧遇到5G,融合高清晰、沉浸式的技术,为国粹艺术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也为舞台艺术树立了标杆。“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舞台艺术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发展,将为舞台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从“示范”到“常态”,一步之遥的新消费 国内9.9元、海外9.99美元,《龙凤呈祥》云演播线上票价相较线下更低,吸引更多喜爱国粹、国潮,想要了解京剧的年轻观众。线上购票中设置的“云赠票”服务,更鼓励子女陪伴老人一同参与,多场景培育戏曲消费。 通过多触点、跨圈层的传播,此次云演播售出了3万多张电子票,相当于剧场演出30场以上的购票观众人数。一场演播下来,国家京剧院附属的梅兰芳大剧院快手账号粉丝量由20多万人骤增到45.2万人。观看全场景及宣传视频的观众数则以千万计,微博总阅读量达2.06亿,是一场甚至多场现场演出难以达到的覆盖效果和观演数字。这些数字,让王勇欣喜不已:“云演播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这是云演播模式第一次用于京剧演出,也是中国移动咪咕大力推动5G和4K/8K超高清技术应用落地,在体育赛事云演播、音乐盛典云演播等实践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拓荒”。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总经理刘昕回顾了从1G到5G的发展历程:“1G空白,2G落后,3G跟随,4G并跑,我们终于迎来5G引领阶段。超高清直播和京剧优秀内容的结合,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去年,5G基站覆盖了中国所有的地级市,今年计划把县级市全部覆盖。刘昕相信,随着基站的覆盖、技术的普及,线上演播也将从“示范”走向“常态”。 专家指出,作为新生事物,线上演播在发展中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从技术和后期的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到全流程的产业链模式,涉及内容创作、版权、行业标准等多方面,跨度较大,挑战不小。对此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认为:“以内容为核心、以演出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演播产业进行系统性的谋划,推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相互补充促进的新演艺产业发展格局。” (文中图片来源于“中国国家京剧院”微信公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戏曲艺术要抓住“云演播”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戏剧日,听听戏剧人的感怀 戏曲需要年轻人 年轻人更需戏滋养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
今年春节期间,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指导下,国家京剧院联手中国移动咪咕公司,以“云大戏、过大年”为主题,运用5G加4K超高清技术,演播了首部4K高清版的《龙凤呈祥》,把高品质、原汁原味的京剧演出线上奉献给广大观众,让中华传统戏曲在春节档刷新了“存在感”,也让国粹艺术“出圈”,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欣赏。
“不是简单地把线下演出搬到线上呈现,而是一种新业态、新生产模式、新消费模式的‘试水’。”近日,在《龙凤呈祥》演播示范项目总结研讨会上,各方专家达成共识。
《龙凤呈祥》演播示范项目总结研讨会现场
从“线下”到“线上”,一屏之隔的新体验
喜欢京剧名家李胜素老师的表演,就可以选择一路信号,全程追踪看,细细品味她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中的意蕴。
与以往不同,《龙凤呈祥》打破常规拍摄方式。多视角、多机位拍摄,5路信号保障,从演员托腔保调,到乐队的演奏家们严丝合缝的默契配合,台前幕后,观众可以多视角自由切换——当选择权交给每一个线上观众,传统剧场“C位”的稀缺感被彻底打破,“人人都是C位”的演艺升级服务真正到来。
“连帽翅颤抖的声音都能听到!”当观众进入360度全景观赏,可以轻松捕捉台上演员们的细微表现。这个沉浸式体验,让直播当天超过12万名网友刷屏留言。不少网友说,通过超高清直播,演员的眼神和表情等细节一览无遗,连服装上的绣花纹样都能呈现,“比在剧场内用肉眼看的还真切”。
经典大戏《龙凤呈祥》搬演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京剧发展史和创新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龙凤呈祥》云演播主演于魁智表示:“京剧艺术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好载体,采用互联网云演播的形式,将对传统艺术推广起到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龙凤呈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京剧艺术无论碰到怎样的困难,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充分说明了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的适应能力。”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吕育忠认为,去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演出按下暂停键,但是古老的京剧艺术通过云上直播、线上直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办法,充分印证了古老京剧的艺术生命力。
从“演出”到“演播”,一字之变的新尝试
密集推出人物主角海报、倒计时海报,开发手绘表情包、看戏攻略长图等新媒体产品,创造云打赏、云赠票、云包厢等参与方式……为了给《龙凤呈祥》云演播这出大戏造势,出品方千方百计吸引大众的关注。
让观众惊喜的是,《龙凤呈祥》还邀请知名演员濮存昕作为“导赏员”,邀请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资深戏迷刘建宏来到直播间,和大家“云聊戏”。首次在京剧演出中引入“云解说”环节,为观众特别是非戏迷朋友提供了更贴心的服务。
“好内容需要好传播,这次云演播体现了‘集成创新’的特点,一方面采用了体育赛事中在线级的解说方式,另一方面又借鉴了院线电影级的宣发模式,创新了线上演播的传播方式。”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总编辑王寒英介绍,《龙凤呈祥》云演播以“手机+电脑+投屏+头显”的线上观赏、互动方式,开启了戏曲艺术与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
从“演出”到“演播”,一字之变有何差别?在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看来,“演出”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是有限的,而“演播”则是在一个虚拟空间进行的演出,是无限的,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具有虚拟性、无限性和个性化的特点。除在剧场“演”这一核心要素外,还突出“播”的二次创作,叠加多视角,加入云导赏、云解说环节,增强了观演的趣味性。
“演播和演出不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良性循环。”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杨舟贤认为,当京剧遇到5G,融合高清晰、沉浸式的技术,为国粹艺术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也为舞台艺术树立了标杆。“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舞台艺术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发展,将为舞台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从“示范”到“常态”,一步之遥的新消费
国内9.9元、海外9.99美元,《龙凤呈祥》云演播线上票价相较线下更低,吸引更多喜爱国粹、国潮,想要了解京剧的年轻观众。线上购票中设置的“云赠票”服务,更鼓励子女陪伴老人一同参与,多场景培育戏曲消费。
通过多触点、跨圈层的传播,此次云演播售出了3万多张电子票,相当于剧场演出30场以上的购票观众人数。一场演播下来,国家京剧院附属的梅兰芳大剧院快手账号粉丝量由20多万人骤增到45.2万人。观看全场景及宣传视频的观众数则以千万计,微博总阅读量达2.06亿,是一场甚至多场现场演出难以达到的覆盖效果和观演数字。这些数字,让王勇欣喜不已:“云演播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这是云演播模式第一次用于京剧演出,也是中国移动咪咕大力推动5G和4K/8K超高清技术应用落地,在体育赛事云演播、音乐盛典云演播等实践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拓荒”。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总经理刘昕回顾了从1G到5G的发展历程:“1G空白,2G落后,3G跟随,4G并跑,我们终于迎来5G引领阶段。超高清直播和京剧优秀内容的结合,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去年,5G基站覆盖了中国所有的地级市,今年计划把县级市全部覆盖。刘昕相信,随着基站的覆盖、技术的普及,线上演播也将从“示范”走向“常态”。
专家指出,作为新生事物,线上演播在发展中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从技术和后期的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到全流程的产业链模式,涉及内容创作、版权、行业标准等多方面,跨度较大,挑战不小。对此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认为:“以内容为核心、以演出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演播产业进行系统性的谋划,推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相互补充促进的新演艺产业发展格局。”
(文中图片来源于“中国国家京剧院”微信公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戏曲艺术要抓住“云演播”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戏剧日,听听戏剧人的感怀
戏曲需要年轻人 年轻人更需戏滋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破圈”要有观念,更要有本领(景俊美)
话剧《把一切献给党》:共产党人的忠诚宣言(宋宝珍)
现代剧场手段对戏曲舞台的焕新作用(陶庆梅)
高甲戏《李光地》:张扬家国大爱 厚植民本情怀(靳文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