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可亲、可敬、可爱一娘亲(智联忠)

2020-07-3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智联忠 收藏

可亲、可敬、可爱一娘亲

——观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

  “高不过太行山与天同党,美不过家乡戏五种声腔”。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用发源并流行于山西上党地区、拥有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的上党梆子,精彩地演绎了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军民鱼水真情的感人故事,塑造了众多为民族解放战争默默付出的可亲、可敬、可爱的太行奶娘。整部戏剧情推进流畅、结构合理紧凑、唱腔悦耳动情、表演生动熨帖,对于广大观众是一场剧种特色鲜明、地域风格浓烈的美的享受。

  山西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有限公司创演的《太行娘亲》,从平凡中突显崇高,从行动中照亮精神。剧目着重塑造了太行山根据地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赵氏,为了保护八路军的后代,勇敢机智地与日本军官、汉奸进行周旋,最终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没有现场看过这部作品的人也许会带着成见认为这类的故事、这样的英雄人物以及相关的舞台剧作品很多,而且多数作品塑造的人物都存在“假大空”的弊病。然而,该剧却并不存在这些问题,甚至在文本的写作、情节的铺垫及剧情走向上都别具匠心,赵氏在剧中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不那么崇高甚至还有些瑕疵的普通农村妇人。

  戏共分五场,简短的序幕介绍了1941年日本鬼子在太行上寒柳村断崖岭屠杀了八路军,仅留下一个小婴儿(后取名为“铁牛”)被张伯救回。紧接着,铁蛋满月、奶养铁牛、鬼子扫荡、追夺铁牛、太行娘亲五场戏依次展开。第一场,一开场便洋溢出了满月酒的喜庆与热闹,赵氏提着酒坛、抱着大酒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笑着上场,一副精明干练、满心欢喜的当家女人的形象。这与序幕中的悲剧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剧情一转日本人冲进来抓走了所有的男丁,顿时又转入了悲。悲喜交替,强化了戏剧的强烈对比,艺术感染力也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当天傍晚张伯、田婶送来八路军幸存的婴儿让赵氏儿媳梨花喂养,她偏执狭隘地怕自己受牵连,不愿意喂养,而且自己家三代单传只有一个孙子,儿子又被日本人抓走了,孙子就是自己的命。此处,剧作家没有天然地把这位英雄娘亲的形象拉高,而是真实地写她的心理——铁蛋是自己的亲孙子,理应先紧着他来。有这种朴素的观念、烧香拜佛近于愚昧、自私的农村婆婆,确是来源于生活中、低起点的主人公,着实可恨又有些可爱。直至,张伯为救他们一家人引开了敌人壮烈牺牲、八路军炸了鬼子军火库救回了被抓走的村里壮丁时,王营长一声“英雄娘亲”,唤醒了赵氏的良知,其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她由不想奶养铁牛到亲自追赶铁牛要替王营长抚养孩子,直至最后面对日本大佐和伪军的侵扰,为了全村人能活命、为了保护好八路后代毅然牺牲了自己和心爱的孙子,令观众深深地为之感动。

  环环相扣的故事推进与生动可亲的人物塑造,在上党梆子《太行娘亲》中绝非仅仅依靠剧本展开,在舞台呈现方面尤其在演员的唱腔与表演上,这出戏也绽放出了夺目的光彩。上党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唱腔雄浑粗犷、高亢激越、板式丰富、起伏跌宕、感染力很强。随着一声声大笑,赵氏内应“来了来了”拎着酒出场,“孙儿满月我笑笑笑……哈哈——(猛地憋住)睡也笑、醒也笑、进屋笑、出门笑,把气笑岔!……防蚊叮、防虫咬、防热防冷、防病防痛、防跌防撞,为铁蛋,俺不吃不睡心也欢”!这段20句的唱腔,唱出了赵氏盼孙子的焦急、满月席上的喜悦以及精明强干、干脆利索的性格。陈素琴的这段唱腔不仅突出了主人公的鲜明性格,其充满感情的动听唱腔先声夺人,同时作为戏的第一段唱又给了她一个漂亮的碰头彩,体现了过硬的唱功。现场的观众也迅速被上党梆子的华美唱腔与生动表演紧紧地带入剧情中。第四场,赵氏对着张伯的坟墓进行自我的回顾和反省,长达28句的大段唱腔,发自肺腑、酣畅淋漓,又具有独特的意境,最后发誓:“从此后,铁牛就是亲骨肉,俺当不起英雄,就当个正经奶奶胜亲娘哪!”剧中,赵氏与儿媳梨花、儿子根旺、王营长、岗村少佐等的独唱、对唱,都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且独具艺术感染力。第二场赵氏去后山换小米看到敌人用机枪扫射杀死村民及孩子,她吓得连滚带爬、魂飞魄散,陈素琴演得精准逼真,运用抢背、跪搓、乌龙绞柱等戏曲化的手段,结合动听感人的唱腔边唱边演,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暴行,同时把赵氏紧张恐惧的内心作了全面的展露。这段戏是非常吃功的,唱、念、做、打综合运用,陈素琴演得气韵生动,既充满生活化的特点又不乏艺术化的处理和感染力;既尊重上党梆子的传统、充分吸收运用,又注重吻合剧情、贴近人物进行新的组合运用及部分创造。这样的艺术实践和创作理念不仅是这部现代戏获得广泛认可的原因,同时也是戏曲艺术不断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向。当然,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剧中饰演梨花、赵根旺、王营长、张伯、田婶的演员无论是唱还是表演都很出色,各部门有序配合,完成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另外,这部戏地域特色浓郁,不仅唱腔保持上党梆子的原汁原味,从唱词的书写、语汇的运用、话语结构上也保持上党方言的魅力,如“小孙孙”“甚”“咯吵”等,以及对白上的晋东南语调。这些对剧种特色、地域特点的强调和发挥都应该为之点赞,值得戏曲界广泛学习和推广。主演等能在导演的把握和指导下,深入戏剧情境、把握人物性格,并进行自身的创造和熟练运用,反映了剧组扎实的创作过程和严谨的专业态度。这些点滴的辛苦不会白白浪费,团队精心的艺术创造及点滴的努力和付出化作台上精彩的演出、可爱的人物和动人的情感。太行人默默无闻的朴实形象,数百位不惧敌寇、辛勤奉献的太行娘亲的光辉事迹及大爱精神,通过具体真实的行动和典型的事件外化出来。这是艺术应该充分运用和发扬的独特手段,是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思想内涵感染了观众。

  “寒柳根根苦唉,土疙瘩里埋。长出了那个嫩茎茎,孩儿呀,全靠娘亲奶”,这首主题曲余音绕梁,久久为之感动。上党梆子《太行娘亲》中的娘亲,可亲、可敬、可爱,真正走入了广大观众的内心,是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英雄奶娘!

  (文中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智联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曾静萍:让梨园戏成为艺术时尚/智联忠

  “旧瓶装新酒”的战“疫”文艺反思(智联忠)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