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今日正式揭晓,从去年53个中外剧团申报的60台参评剧目、24个剧种、121位演员中评出了最终获奖名单。一次次春去春回,一次次花落花开。不知不觉,这个以上海市花命名的戏剧艺术奖已悄然进入了创设以来的第三十个年头。通观中国戏剧这三十年,是从“低谷”向“高原”回升的三十年,是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三十年。正是在这三十年中,“白玉兰”不仅成为中国戏剧砥砺前行的见证者与呵护者,更成为中国戏剧重铸辉煌的建设者与创造者。
回顾“白玉兰”与时并进、与戏同行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十年、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为守成阶段,即当戏剧处于低谷时,“白玉兰”通过对艰难守望的演员进行肯定,稳定戏剧队伍,传扬敬业精神,保护“非遗”品种,呼吁各方支持;第二个十年为整固阶段,即当戏剧整体回暖时,“白玉兰”通过表彰大师名家、提携戏剧新秀,加强文化自觉、提升艺术自信;第三个十年为发展阶段,即在戏剧整体回暖,且出现了体制机制多样化、创作理念方法现代化、作品质地形态网络化的新面貌时,“白玉兰”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寻求与当代戏剧创作发展和人才建设要求相匹配的创新型办奖理念及方式,引领创作风气、引导社会风尚。这三个十年、三个阶段各有重点又互相渗透,是有机的统一体。
“白玉兰”是城市文化原创力的标志性体现
目前的“白玉兰” ,正处于第三个阶段的延续期,正处于“再出发”的关键期。正在此时,“白玉兰”听到了“再出发”的新召唤和新使命。2018年4月2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着力擦亮“上海文化”金名片,精心塑造一批海派特色突出、城市特质彰显、内涵价值丰富、感知识别度高的国际国内知名文化品牌。在随即出台的《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各项任务被落实到全市65家责任单位,跨部门同步开展,跨领域合作推进。“白玉兰”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白玉兰”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白玉兰”的成功从来不是一次单独的成功,它是一枝在海派文化深沉广阔的土壤中孕育萌生、成长成熟的美丽的戏剧花朵。众所周知,经过百余年的社会经济增长和文化艺术积累,上海从上世纪30年代起形成了“海派戏剧大源头”的格局,奠定了“全国戏剧大码头”的地位。在戏剧界,“没有唱红上海滩,不算唱红全中国”的意识日积月累,早已根深蒂固。这正是“白玉兰”创设之后,仅在第一阶段便拥有了全国知名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不但保持了上述优势,而且在戏剧创演、评论、教育、宣传等各方面加强建设,显示出强大的实力——有上京、上昆、上越、上歌、上芭等一流戏剧院团,有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一流文化节庆,有上戏、上音、上舞、上杂等一流教育资源,有天蟾逸夫、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等一流演艺场所,有《上海戏剧》 《戏剧艺术》 《上海艺术评论》等一流评论载体,更有大量懂行、文明的一流观众群体和严谨、规范的一流文化市场……多方面一流资源的合力,在“码头”“源头”两个层面为“白玉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构成了厚实的底座。一言以蔽之,“白玉兰”是一个艺术类奖项,更是整个城市文化原创力及影响力的标志性体现。
秦腔《民乐情》演员边肖荣获29届白玉兰“主角提名奖”,曹红星荣获白玉兰“配角奖”
提高和运用“白玉兰”的号召力和整合力
上海市委市政府“若干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都明确提出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戏剧是演艺的最主要的形态。作为国际流行和顶端的文化形态之一,聚焦演艺、发展演艺是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都市的必然抓手,也是驱动上海文化硬件软件、文化生活高品质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过去三十年,“白玉兰”曾表彰过多名海外戏剧家,如美国的雨果、日本的坂田藤十郎、意大利的阿奎罗、加拿大的大山、俄罗斯的莱姆泽,还有中国港台地区的梁家辉、白先勇、金士杰等。但这仍处于“零打碎敲”的被动偶发状态,并未形成“以我为主”的主动常规态势,这与“亚洲演艺之都”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愿景显然是不够匹配的。“白玉兰”必须凭借全市文化建设的整体力量,追求争创卓越一流的发展方向,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的宽度、力度和深度,对标国内最好程度(如梅花奖) ,参照国际最优水平(如托尼奖) ,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具体表现为,提高和运用“白玉兰”的吸引力,联络、引进亚洲、世界优质戏剧资源来沪,并在沪设置总部或据点,采集素材,酝酿灵感,实施创作,展示成果,争取形成“国内原创上海首演,亚洲原创国内首演,世界巡演上海首演”的共识和氛围;提高和运用“白玉兰”的智能力,从评审系统起步,逐步形成对接国际优秀文化资源的数据系统、交易系统、演出系统,为使上海从亚洲走向世界打下基础、占得先机;提高和运用“白玉兰”的号召力,主动出击、积极吸引全国最杰出的剧作、最优秀的人才来沪演出,通过提高宣传力度、加强评论深度、促进交流广度、提升研究精度,用他山之石提振本土戏剧原创及演艺水平更上层楼;提高和运用“白玉兰”的整合力,联合长三角地区的戏剧力量,加强沪苏浙皖的戏剧联动,形成区域性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合作共赢的态势,一来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格局服务,二来为上海文化发展厚积优势,推动江南文化和海派戏剧的高度融合、当代弘扬与转型升级,向亚洲、向世界展现长三角戏剧文化的亮丽风采,加强诚信规范运作,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将优秀文化引进来,使中华文化走出去,朝着全国聚焦、亚洲领先、世界辐射的目标不断进步。
“白玉兰”的宗旨之一,是鼓励戏剧的原创。目前,戏剧家族的不断扩编、新型演艺的不断涌现正在倒逼“白玉兰”与时俱进,进一步创新评审的理念和方法,以办奖理念、评奖观念的创造性来激发、引导当代戏剧的创造性。同时,深入挖掘和充分运用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为上海当代文化的“双创”提供智力支持和信心保障,也对“白玉兰”本身的创新和创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第29届白玉兰奖颁奖当晚的主题演出《最后一头战象》
“白玉兰”要成为当代演艺的风向标
为加快“文化创意之都”建设,上海于2017年12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了演艺等8个领域为上海文创产业的支持重点。这对“白玉兰”而言,是又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发展利好,更是一个开拓性、创造性的难得契机。首先,如前所述,戏剧本是演艺的核心与主力,随着当代戏剧外延的扩宽(如杂技剧、相声剧、舞台剧、肢体剧、沉浸剧、散文诗剧) ,已衍化到了当代演艺的绝大多数;二是文创产业是典型的综合性产业,而戏剧艺术是典型的综合性艺术门类,创意综合、跨界融合的特性决定了两者的匹配有先天基础,融合有足够条件,创造有广阔空间。“白玉兰”要成为当代演艺的风向标,必须在理论和制度、创意和产业两个层面作出源头性的开拓。
强化理论和制度创新,是“白玉兰”获得新的增长的基本要素。要保持清醒头脑,始终认知自身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地位和方位,根据形势发展,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对办奖得失、业界动态、自身形象、社会反响及时收集信息,加以总结研究,做出应对改善;要对标国际一流,采取“拿来主义” ,及时吸收欧、美、日等顶尖文艺类奖项的做法和经验为我所用;提高评委库知识结构的多样性、艺术观念的包容性、专业领域的融合性,加强对戏剧创作、研究现象的观察力及敏锐度、把握度及精准度;运用互联网手段加强奖项自身的活力,推介获奖人才,鼓励创意延伸,介入成果转化,不断创新并完善奖项的运行模式和方式方法,将“白玉兰”打造成结合传统与创新、链接事业和产业、融汇人文与工商、渗透网络与科技的枢纽型、智慧型、集群型的公共文化平台——这正是与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系统性、开放性思维相对应的。
融入文化创意产业,是“白玉兰”未来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白玉兰”虽是一个公益类的艺术奖项,但在互联网主导下的跨界融合创作思维和行为中,其客观效能和边际效应完全可对戏剧乃至整个文化产业产生极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白玉兰”须更加彰显开放姿态,更加展现合作精神,积极关注和拥抱文化创意人才、项目和企业,让奖项成为尽情展示、自由交流、氛围宽松的文化创意乐园。“白玉兰”用三十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对“非遗”的保护工作,目前与戏剧艺术同步进入了开拓、创造的新阶段,在维护传统戏剧的同时成为支持当代创意戏剧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品牌,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当仁不让的。
谷好好代表《临川四梦》剧组领29届白玉兰“组委会特别奖”
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是“白玉兰”的第一宗旨
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是“白玉兰”的第一宗旨。三十年来,“白玉兰”以权威性和纯洁性提升了社会公信力,向社会推出了大量优秀演员及作品,从而赢得了群众的赞赏;三十年后须更进一步,用戏剧艺术这条纽带将专业的成果与群众的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将“白玉兰”办成既是高雅权威的专家奖,更是社会普遍认可、群众喜闻乐见的公众奖。要加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强调评奖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高度统一,强调获奖人才及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的有机统一,将最好的戏剧人才及作品推荐给人民,将最佳的戏剧文化成果及氛围奉献给群众,完成代表和引领时代良好风尚、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使命职责。
值得一提的是,戏剧是大众文化,市场性同样是群众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和指标。“白玉兰”需要在发现并奖掖优秀的基础上,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鼓励并支持优秀演员及剧作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赢得应有的经济回馈。
玉兰先放好春到,戏剧百花次第开。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揭晓后,上海就将迎来第12届中国艺术节、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另外,今年上海还将举办国际戏剧邀请展、国际音乐剧节、国际喜剧节等3个国际戏剧节。“白玉兰”将伸展花枝,拥抱来自全国和世界的大量优秀演员和精品力作,彰显“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开得更加纯白、更加繁盛、更加美丽。
(作者:胡晓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