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戏曲音乐如何重生

2017-02-09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收藏

  中国戏曲具有悠久历史、独特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艺术创造的经典,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和象征,是中华文化贡献给全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戏曲音乐更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戏曲艺术的灵魂、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从它蕴涵的重要历史、艺术、语言学、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突出价值而言,也堪称世界文化的精粹。中国戏曲音乐自宋肇端已逾千年,可谓传统深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作为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形式,戏曲音乐甫一诞生即以鲜明的表现性、诗意的结构性、歌唱的抒情性和曲风的民间性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诸多原因,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戏曲音乐的境况而今却大不如前、日渐式微,某些剧种音乐甚至濒临衰亡、危在旦夕。情势之危,令人扼腕!所幸,在戏曲界、音乐界、评论界、学术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国家层面的以评论“补位”催动戏曲音乐重生的格局正悄然成型。

  戏曲艺术是传统中国的国粹,具有综合性与音乐性的特质,始终依凭其根深蒂固的民间性传统哺育着国人的精魂。戏曲音乐创作更是人类极富灵性的创造,具备久经锤炼的声腔、独特的腔词关系、完备的板式、成熟的行当、丰富的润腔等博大精深的戏曲音乐文化。较之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戏曲音乐不仅格外鲜活、普及、生动、丰富,而且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更深刻体现了与中国最广大民众的血脉联系,与中华民族最广泛、最深入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相对应。优秀的戏曲音乐作品可以给予普罗大众以强烈的听觉冲击、深刻的思想洗礼、绝美的艺术熏陶、静谧的审美力量。从这一层面上讲,其源泉正在于其对民间性传统这一戏曲音乐本体的坚守。

  “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戏曲受到时代、社会、世风的影响和选择乃至淘汰,而不断自然演化。曾几何时,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曾数度彷徨,以致偏离了戏曲音乐的艺术本体,甚至将走向没落的“穷途”。然而,戏曲音乐尽管数次历经劫波,却一直在不断地发展;降及当代,戏曲音乐传统承继与现代化转型更成为时代强音。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的当今中国为当代戏曲音乐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当代戏曲音乐艺术家在追求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在探索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与当代戏曲音乐艺术的关系,力图在戏曲音乐艺术创作与戏曲音乐艺术作品中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质。尤为关键的是,戏曲音乐艺术的蜕变和更迭,从来没有抛弃它自身表现性的、非自然生活形态反映生活的这一特质,亦即以虚拟性、程式性的表现手段,“以歌舞演故事”。由是观之,则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戏曲音乐创作成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中国戏曲形成的历史追溯久远,但戏曲音乐艺术历久弥新,在今天仍然呈现蓬勃的艺术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随着时代审美趋向的演变而不断蜕变和革新。然而,较之其他艺术形式,当代戏曲音乐创作曾一度陷入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窘境,严重影响和迟滞了戏曲音乐的正常发展进程。为此,亟待加紧培养年青一代的戏曲音乐工作者,特别是让有理论基础、有实践经验、真正懂戏的年轻人学习好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外来的作曲理论、方法、技巧,培养出戏曲音乐创作的高端人才,为戏曲、剧种及其音乐作出新的贡献。

  从当代戏曲音乐创演与欣赏的生态来看,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戏曲音乐重生的根本。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现代化进程催生着许多零距离感知的艺术方式,像戏曲音乐这样从接受到喜爱需要一个熏陶过程的传统“高雅艺术”,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还有耐性去接近吗?数字化时代和交通的便捷,全国甚至国际间文化的融合,使以鲜明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戏曲音乐艺术面临消失与趋同的前所未有的危机。毫无疑问,实践已经证明,当代人在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仍然需要戏曲音乐独特的审美特征传达的艺术魅力,而戏曲音乐艺术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在今天这样一个戏曲音乐艺术传承发展受到更多局限的时代,我们应倍加珍视戏曲音乐这样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应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有更坚韧执著的坚持,以奋发有为的努力,保护它,传承它,发展它。

  从戏曲音乐本体的创新发展来看,在现代文明、现代科技发展的冲击下,群众对戏剧文化的要求以及戏曲艺术欣赏水平愈来愈高。因此,戏曲音乐的重生必须加快自身传统的现代化转型,解决好继承传统与现代发展、群众需求与雅俗共赏等问题。具体到戏曲音乐创作本身而言,应使戏曲音乐创作者明了,戏曲音乐创作的成败,并不仅在于新的形式和手法的运用与否,还在于内容和形式是否完美结合,更在于对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尊重与否。

  令人欣喜的是,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曾对涵括戏曲音乐在内的古老的戏曲艺术进行了数次改造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15年7月,为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国务院更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专项扶持文件,并以此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继承传统文化、繁荣戏曲创演的高潮。戏曲音乐创作也随之“古树发新枝”,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机遇。日前,临沂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戏曲音乐理论与评论人才培养”业已圆满收官,首批50名青年学员顺利结业,开始为促进戏曲音乐的研究和评论繁荣发展提供稳定可持续的人才队伍与年轻力量……尽管此举之于戏曲音乐评论、创演的实效仍有待时间与实践检验,但这无疑是戏曲音乐评论的良好开端,也是助力当代戏曲音乐创演繁荣的重大推手。

  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已逾两年,他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犹在耳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人心,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如火如荼,戏曲音乐艺术家们亦全身心地投身这一洪流。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涵括了群众性、创作的集体性、形态的可变性等重要内容的戏曲音乐本体得以复位,戏曲音乐的民间性传统得以重彰,当代戏曲音乐艺术家们踏上了新一轮立足本体、植根传统、面向当代、探索创新的征程,牢记人民导向、扎实深入生活、积极反映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戏曲音乐传统承继与创作创新迎来大时代。

(文/杨明刚)

 

  延伸阅读:

  “戏曲广播操”圈粉带来的启示

  戏曲动漫:拓展戏曲传播的有效途径

  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