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中国话剧艺术史》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2016-09-28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收藏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主办,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承办的《中国话剧艺术史》出版座谈会9月7日在京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希凡等出席会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主持。

  由田本相主编的《中国话剧艺术史》是中国艺术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也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启动到出版历时20年,以九卷本的篇幅,细致描述了百余年来中国话剧的历史进程。它是第一部把话剧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艺术形式加以研究并描述,第一部将台湾、香港、澳门戏剧完整纳入中国话剧发展史写作,第一部由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和日本学者联袂打造的有关中国话剧艺术的学术著作。全书累计350多万字,前后参加撰稿的作者约60余人。“这部史著可以让人们看到我们先辈是怎样创造中国话剧的历史的。”年逾八旬的田本相先生表示,“它所缔造的宝贵的传统,它所展示的中国话剧发展的规律,会给今人以鼓舞、以启示,历史指示着中国话剧的道路和方向。”与会者认为,该书从史实出发、靠史料说话,坚持史论结合的传统,是对中国话剧发展历史的一次全面大检阅、大充实,更是中国话剧艺术史研究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连辑表示,《中国话剧艺术史》的出版对于中国话剧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特点在于史料的全面性与厚实性,其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的学科建设和戏剧界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他认为,该书回答了中国话剧艺术发展中的诸多重大问题,涵盖话剧的民族化、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中国话剧在世界话剧史上的地位、中国话剧百年来形成的艺术成果等各个方面,是一部历史全息论的学术著作。汤恒认为,该书的编写者秉持严谨、求实的治史精神,立足作品本体,运用辩证思维观察戏剧思潮、戏剧现象,其研究方式、治学精神都值得学界学习。仲呈祥谈到,该书以开阔的学术视角、敏锐的学术眼光、扎实的资料收集,大大丰富了中国话剧史的面貌,以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话剧研究之路,它不仅是中国话剧研究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也为今后其他艺术形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任何历史的研究,都是一种历史的积累。牛根富认为,这一成果凝结着撰稿者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他们对学术的热诚、对科研的重视、对艺术的探索、对理想的追寻。这是现阶段话剧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了不起的重要成绩。在李希凡看来,《中国话剧艺术史》的突破之处首先就体现在,它将近30年来已有的研究成果吸收进来,摆脱了以往话剧史的叙述模式,不仅把导演、表演的发展史纳入其中,还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话剧发展史纳入写作视野,使之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话剧艺术史。戏剧理论家刘厚生也谈到,以往的中国话剧史著侧重运动史或是话剧文学史,对于话剧作为综合艺术的导演和表演,以及舞台美术几乎不予重视。而该书则对于各个时期的话剧在导演、表演方面的发展以及代表人物都给予记述和评价,揭示了中国话剧发展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对于中国现代主义戏剧的发现和评估;对于现实主义戏剧特别是对以曹禺为代表的诗化现实主义的总结,揭示了中国话剧的艺术精华,以及它对世界戏剧的贡献;对于现代戏剧理论批评的独到评估等。

  从中国戏剧史的建构角度,不少专家认为,该书的写作既为中国话剧艺术发展史“建档”,又为中国话剧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的、美学的借鉴。南开大学教授宁宗一认为该书有着“完美的审美体系”,它在对话剧艺术本体的观照中,对各个历史时期剧作家的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他们对话剧社会功能的认知、恪守的艺术方法,都作了有说服力的阐述。同时,该书的写作还特别关注到各个时期话剧艺术鲜明的时代色彩,同时充分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话剧艺术的审美特色,不仅揭示了它们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沿革关系,而且为我们探索出了中国话剧的演进形式和发展规律,即“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解放军艺术学院副教授谷海慧谈到,该书是对中国话剧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学术示范价值。它以极为全面的视角,为百年话剧发展提供了全套资料和解释体系,为中国话剧这个门类、这个学科及其研究者提供了共享的知识体系和对话基础。它让中国话剧研究具备了与其他文体研究对话的能力,对中国话剧的整体性研究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延伸阅读:

  专访话剧史研究专家田本相:重振困境中的中国话剧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