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质演出院线为龙头链接二三线城市剧院,形成联合采购配送体系,是盘活剧场资源、满足文化需求、达到供需平衡的有力之策。
据统计,我国现存2000多家剧院中,全年演出超过50场的剧院只占剧院总数的35%。相较于其他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比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的利用率明显偏低,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个问题在一线城市基本不存在,北京、上海、广州的主要剧院利用率都比较高,演出旺季甚至供不应求,但在二三线城市,很多剧院一年到头黑灯的夜晚比亮灯的夜晚多出很多。
是二三线城市没有文化需求、没有文化购买力,还是观众的欣赏能力与消费导向有问题?反例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点恰恰集中在二三线乃至四线城市。从文化供给的角度,我认为,当前的演出剧场供需迫切面临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转换。所以,与其诧异二三线城市的剧院为什么观众稀少、演出场次严重偏低,不如逐一剖析这些剧院的演出内容,从目前剧院演出产品的供给现状上找出原因,把剧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首先,剧院要有多样化的、充沛的节目库存。中演演出院线近年来在二三线城市剧院的具体实践,或许可以为此提供一些参考。中演演出院线目前在全国共有60余家直营剧院和加盟剧院,其中5家在一线城市,23家在二线城市,其余的都位于三线城市。年演出近5000场,年观众总量超过400万人次。如何做到这一点?借助母公司中国对外文化集团,院线把国家艺术院团、各省和中国港台地区以及国外优秀演出产品源源不断地送上二三线城市直营剧院、加盟剧院的舞台,使二三线城市市民同样能够分享文化交流与日俱增的成果。
其次,演出院线不仅要向成员剧场输出国内外优质演出产品,还应输出科学有效的剧院管理体系。如果说前者是保障二三线城市剧院正常运营的硬件产品,后者则是“授人以渔”的软件课程,为二三线城市剧院长期的自主发展培养本土人才。比如,通过与欧美、日本等国的代表性剧院联合举办剧院高级管理论坛与高管人才培训等方式,直接带动成员剧场自身管理系统的升级,同时推动成员剧场所在省市的优秀演出剧目走向国际演出市场,为其搭建长效的演出交流平台。
当然,中演演出院线的经验仅是一家之谈,当前活跃在国内演出市场的还有许多其他品牌的演出院线。综观全局,以拥有丰富国内外优质演出资源、演出渠道的演出院线为龙头,把更多的二三线城市剧院链接成网,形成更大规模的演出内容联合采购配送体系,可以说是盘活二三线城市大量闲置剧场资源,提高二三线城市文化生活质量,解决国内演出产能过剩,进而达到更高水平供需平衡的有力之策。
而往更长远处想,当代中国数以千计的城市剧院,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园子,而应成为吸引整座城市、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广大观众的精神空间,成为开放的城市市民艺术大学,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而这,则是另外一篇有待众人写就的大文章。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