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演出市场受三年来疫情冲击的影响不言而喻。当下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面对开放的剧场和观众的热切期待,戏剧人如何在经历了困境之后更好地探索戏剧讲述中国故事的新路径,网络新媒介给戏曲艺术带来的飞速裂变,戏剧边界的不断生长等,都将深刻地影响着戏剧的未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付诸实践。
川剧《江姐》(图片来源:“重庆市川剧院”微信公号)
戏曲艺术与“中国故事”的叙事探索
主流戏剧是戏剧创作最主体、最值得关注的版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新时代文艺的新号角已经吹响了,“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当下文艺界热情实践的核心主题。
实际上,对于戏曲人来说,关于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的期待曾适时地出现在20世纪百年的不同历史阶段——新文化运动时的启蒙诉求,梅兰芳时装新剧的现实诉求,延安旧剧改革的政治诉求,及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样板戏运动的革命诉求等等,这些戏剧实践不同时期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内涵实质有其相似或一致性,那就是让戏曲与时代结合,用本土化、民族化的艺术语汇,建立起彰显现代中国人精神的叙事体系。
今天所倡导的“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更多了对中华文明精神和中华文化中的“中国故事”更加“生动立体”的期待。关注到了这个新的着力点,才能更好地领悟这一命题的时代性,也才能更有利于当下的戏曲探索。笔者认为,当下的戏曲实践唯有摆脱对“中国故事”的狭隘理解,才可能展示出一个立体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戏曲创作者既要深入现实社会中寻找最鲜活的题材,也要能够回归更遥远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和经典文学中,去寻找属于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精神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对于21世纪的戏曲人来说,除了故事的内容层面,当然还有形式层面,而且后者对于戏曲的现代建设同样至关重要。很显然,在今天,简单意义上对传统戏曲遗产的照搬是不行的,唯有将传统戏曲的精髓沉淀之后,在技术继承的基础上,让现代意识渗透进古代遗产,更要让现代意识渗透进现代人,才可能创作出真正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中国故事”,这就需要戏曲人更好地发挥创作力和想象力。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当代命题,也是一个经典命题,今天的人如何用当代思维去理解和实践才是最重要的。2022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的纪念节点。《讲话》精神的核心是创作者要真正深入群众中,创作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作品。而今的文艺创作者也是要深入最广大的现实生活中去,创作出为大众服务的作品。
回望2022年主流戏曲创作,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和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播中的作品,皆可谓“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共有17部戏曲作品、13个剧种参评,涉及了现代戏、新编古装戏以及根据传统剧目改编的作品,最终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的戏曲作品是:评剧《革命家庭》、锡剧《烛光在前》、越剧《枫叶如花》、莆仙戏《踏伞行》、彩调剧《新刘三姐》、川剧《江姐》、川剧《草鞋县令》。而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播中,主要包括延安时期的文艺经典以及反映延安历史时期题材的戏剧作品。这些剧目大致体现了今天戏曲创作者对“中国故事”不同方式的叙事探索,不过,革命现代戏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型,也透露出当下戏曲创作者对“中国故事”的创作实践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莆仙戏《踏伞行》(图片来源:“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微信公号)
古老戏曲走进今天的短视频和直播
2022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演出环境中,“云”展播从被动向主动大力挺进,网络媒介可谓热情拥抱古老戏曲。网络展演不仅成为戏剧传播的一个重要通道,而且利用流媒体技术让网络演、播共时,并配合弹幕、评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戏剧观众走进剧场观赏戏剧的必需性。云观剧成为重要的观剧模式,掌中的屏幕连接起了戏剧新场域。
新技术对戏曲领域的介入还表现在全息技术的应用上。2022年8月,江苏昆山当代昆曲剧院借助新编昆曲《浣纱记》,引入“5G+3D全息技术”将昆曲从剧场之内投影至剧场之外,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观剧,这可以说是对传统戏剧剧场的颠覆性变革。其实,全息技术在国外戏剧界已经开始介入舞台美术空间的创新之中。但是,新科技对于以表演为中心的戏曲来说是双刃剑。全息技术的运用一方面为舞台空间向外延伸提供可能,另一方面也会减损舞台上人的表演魅力。所以,这又给创作者提出新的挑战,如何才能够以戏为本、以表演为本地运用好新科技、新技术。
近三年来戏曲生态发生了巨大改变。2022年抖音大举开拓与戏曲的联姻计划,不仅开始与戏曲院团进行官方运营合作,还在4月推出“DOU有好戏”计划,通过对戏曲短视频和戏曲演员线上直播引入流量支持,让常常被视为“曲高和寡”的戏曲拥有了在大众流行文化中的位置。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一平台上,本来看似边缘化的戏曲却以几何状增长的点击量让戏曲人感到新的生机。据《2022抖音戏曲直播数据报告》,已有231个戏曲剧种开通直播,戏曲类主播收入同比增长232%,73.6%的戏曲种类获得过直播收入。抖音的戏曲计划直接带动了其他平台跟进。
短视频和直播是戏曲两种新的打开方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破除戏曲舞台和浓墨重彩营造的神秘感,演员卸下装扮,以最生活化的样态示人。展示戏曲唱段或身段表情的场地可以是户外,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寻常的生活场景。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使得戏曲观赏角度发生变化。当戏曲人褪去了所有附着物,戏曲即回归到最核心的人与情感,这种体验是直接而新鲜的。其次,没有了剧场中的正襟危坐,观众与演员通过直播间的评论互动,热情只增不减。实时、即兴、自由的体验感,也让戏迷对“角儿”的爱喷涌而出,平时在剧场秩序约束下不可能的狂欢和互动等变成可能。另外,借助短视频和直播间,利用现代话语表达方式,对戏曲剧目做普及性输出,以最通俗易懂、简短快餐式的节奏打通戏曲的民间性、大众化的那一面,再通过流量的助推,让戏曲艺术闯入更多人的视线,既贴合了普通大众的趣味,也让戏曲收获更多潜在观众。
戏曲与在大众中最流行的短视频平台结合,可谓将戏曲基因中蛰伏的民间性、大众化审美彻底激活了,去雅化、去庙堂化的戏曲与最具冲击力的戏曲唱段、绝活等艺术形式通过小屏幕让剧场之外的大众感受到震撼、惊艳。由此,短视频衍生出的戏曲新边界,可以视为戏剧的剧场性和观众的观看方式都处在急速裂变之下的一种新生长。
越剧“好声音”的启示
谈及戏曲的发展路径,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节目做出了值得借鉴的尝试。这一浙江卫视“顶流”音乐节目,2022年首度选取越剧这一戏曲剧种为“好声音”的切入点,“素人选秀+导师拍灯转身+师生共同创作”的模式,被挪移到传统戏曲剧种上,可谓《中国好声音》的开拓之举。而“好声音”节目十年间积攒的人气,加之越剧本来就极具青春质感和善于吸纳时代元素的特点,致使越剧这一在沪浙等地就极具观众缘的戏曲剧种再次成功“出圈”,向更大的青年观众群渗透。
《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剧照
传统戏曲借助电视媒介传播是在多年前就开始探索的方向,但是《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却格外吸引眼球,引发圈内外热议。其实,这一节目的成功对推广其他戏曲剧种与电视媒介的合作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首先,面对已经被推至文化高位的中国戏曲,制作方在导师的选取上敢于不避讳流量和明星。茅威涛、方亚芬、陶慧敏都是在越剧界及影视界拥有极高影响力,且有诸多代表作的资深演员,而越剧圈外人导师的郑云龙也因为近几年的音乐剧创作而极有年轻观众缘,可以说他们都是“自带流量”的。摒弃戏曲圈层的自我局限,更重要的是,摒弃戏曲综艺惯用的专家学术面孔,拆除“高雅”戏曲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墙,将“好声音”定位于“前浪”与“后浪”的代际传递,这是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其二,鼓励挖掘对经典唱段的时代之“变”。当上海越剧院袁派花旦赵心瑜捧着吉他弹唱袁雪芬经典唱段《断肠人》时,越剧的可塑性引起讨论。这种放大了歌唱性,弱化了越剧唱腔的时尚转化,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配乐的跨界融合,是越剧人小心前行的珍贵足迹,而这也是与“好声音”最佳的契合,因为,电视传媒所面对的观众群是广泛的,让更多的大众接受和喜爱是传播的基础。其三,努力放大越剧人真实而美丽的面庞。与之前几季《中国好声音》的素人学员不同,“越剧特别季”并不避讳用专业学员,相反大多都是国家级院团的青年越剧人,通过“好声音”展示她们褪去装扮的青春样态,生动地展示了越剧这一剧种的生机勃勃。而这些越剧的传承人也以她们“真实而美丽的面庞”走进了观众的心里。
(作者:张之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