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系列新创剧目展演引发的思考
当前,一系列各具主题、各有特色的剧目展演在全国各地举行,持续不断地推出一批批不仅创作数量可喜、艺术质量也上乘的优秀剧目。如遴选了60余部优秀新创和经典保留艺术作品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近期在北京火热进行;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2022紫金文化艺术节,在2022年底于江苏举办,在南京、扬州、南通、淮安、泰州等地陆续上演了江苏新创作的23台剧目。这些剧种多样、题材丰富、风格迥异的戏剧新作,生动地展现了近年来戏剧创作的新动态、新探索和新成果。各地观众们欣喜地看到,参加展演的戏剧作品,在众多艺术名家的领衔、指导下焕发出活力与生机,扎实推进着戏剧艺术的健康发展。我们不妨以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优秀演员领衔的几部新创剧目来探究艺术名家对于戏剧创作的独特作用及表演上的整体面貌。
一、活跃艺术创作
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首先要有大量的文艺创作活动的开展,以及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的诞生,否则如何能有文化的高原呢?更遑论高峰之作了。然而,艺术的创作又有着特殊性,不是创作的群体越大、创作活动越热、作品数量越多,艺术事业就越繁荣、越富有生命力。在创造性的传承发展中,需要在专业上有较高水准的名家、大家的参与、指导来推动工作的开展,甚至由他们亲自上阵实验攻克专业难题。对于戏剧艺术的创作发展而言亦如此,就舞台呈现来说表演艺术家的作用不可替代,因为无论编、导、音、美等如何具有创造性,最终还要通过演员们的表演来完成、实现。
一方面,演员要通过优秀剧目展现自己;另一方面,剧目更要依靠优秀演员充实丰富。戏剧创作规律的把握、艺术精品的打造,首先要培植专业创作的土壤,建立积极活跃的创作环境。艺术上成熟的名家不断打造属于自己和剧团、剧种的优秀剧目,有力地促进了创作的活跃,丰富了新时代的戏剧舞台。陈澄、陈明矿是淮剧界的梨园伉俪,均为江苏省淮剧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得主。陈澄的父亲陈德林创立了陈派唱腔,素有“淮剧皇帝”之称,母亲黄素萍也是淮剧名家。艺术世家的熏染让陈明矿、陈澄对淮剧的传承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更强的底气。近年来他们连续策划创演了原创现实题材淮剧《小镇》《小城》,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他们还将创作投向了历史题材领域,聚焦宋朝范仲淹在盐城西溪任职期间,为官清廉简朴,体恤百姓疾苦,冒着牵连获罪也要拼死上奏,在茫茫黄海边修筑捍海堰造福一方,最终修好了范公长堤的事迹,推出淮剧《范公堤》。陈明矿作为江苏省淮剧团团长,在策划该剧时,为了培养青年演员,让徒弟小安来主演范仲淹;完成首演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剧目创作,又亲自担纲主演。“淮剧王子”从剧中人物出发,偏离小生行当,以稳重的老生行当手段来表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主攻青衣、花旦的“淮剧公主”陈澄也跨行当饰演了范母,塑造了人物坚定又隐忍的性格。众多名家对不同题材、风格的探索,甚至跨行当进行演出,都体现出对院团剧目创作的重视、对年轻人传帮带的作用,保持和促进着团队、剧种的生机与活力。
淮剧《范公堤》(图片来源:“江苏省淮剧团”微信公号)
二、拓宽艺术表现
戏剧艺术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艺术表现力的丰富程度。就艺术家而言就是艺术手段、技巧的丰富多样、独特新颖、熟练自如,并形成自身的风格特点。戏曲艺术是独特的民族戏剧,剧种多样,据相关统计数据现存348个,各剧种形态各异,除声腔、音乐、表演的特色各异外,同一剧种中还讲究不同的行当、不同的流派。作为卓越的表演艺术家,必须在表现技艺的丰富性、艺术形象的感染力、表现领域的多元化方面下功夫,以此不断拓展自身艺术的表现力,乃至促进剧种的革新发展。这是一代代戏剧表演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周东亮就是一位不断寻求突破、不断创造精彩、不断追求卓越的锡剧名家。他文武兼备,唱演俱佳,以江南儒雅翩翩气质,被誉为“锡剧王子”。作为江苏省最年轻的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得主,以敏锐的艺术直觉走向市场,让传统锡剧不断拓展表现领域、塑造不同人物。在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剧目展演舞台上,他领衔主演了两台大戏,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各一部,分别是新编历史剧《苏东坡》和现代戏《装台》。以塑造温文尔雅、潇洒帅气才子小生为主的“锡剧王子”,没有沉浸在舒适的成型的艺术类型和风格中。通过演绎《大风歌》里的刘邦、《沙家浜》里的郭建光、《董存瑞》中的烈士董存瑞、《苏东坡》中的苏轼,以及现代戏《装台》中的刁顺子,周东亮突破着传统戏中小生的既定形象,开始拓展帝王将相、革命战士、古代文人、普通百姓等不同的戏路。尤其在根据陈彦同名小说改编的锡剧《装台》中,展现了装台人刁顺子的家事与装台工人生活的酸甜苦辣。周东亮深刻把握了刁顺子内在性格特点,与小生的舒展相反,成功表现出主人公的窝囊、窘迫、无奈与善良、乐观、隐忍。这个人物的状态是“收”着的,内心与外在的阳光、身体与精神的压力等在周东亮的把控下被表现得入木三分。向现实题材中不同人物提出挑战的还有南京市越剧团小生名家李晓旭,反串旦角、主演现实题材越剧《上邻下舍》,一改《乌衣巷》《凤凰台》中风流倜傥的帅气男子形象,塑造了一位敢想敢干、不怕苦累、心系居民的社区女大学生副书记赵霞的形象。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戏剧艺术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非但没有停滞不前,反而在探索前行中不断增强着艺术表现力和创新力。
三、引领时代潮流
传承中华优秀戏曲文化,必须系统梳理戏曲传统资源,挖掘剧种的时代精神,总结其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还要激发戏曲内在生命力,把握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促进其内容和形式的传承发展,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表演方面的领军人才、代表性人物,要勇于担起创作的引领作用,以科学切实的实践活动引领创作活动,积聚攻坚力量,进而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戏剧艺术的发展既要注重形式上、表达上的创新,也要在表现内容、精神思想上紧跟时代,更要引领时代。艺术不能脱离时代,艺术家们只有深刻地认识整个社会、把握当下的生活环境、洞悉人民的精神状态,以艺术的独特手段加以提炼、升华、创造,才能不断完成新时代发展的新使命。
苏剧发源于苏州,被誉为“滩簧之母”,距今有300多年历史,与昆曲、苏州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著名昆剧、苏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多年来倾力推动苏剧这一濒危剧种的传承保护发展工作。其策划、领衔创作的《柳如是》《满庭芳》《国鼎魂》《姑苏人家》等剧目,增强了苏剧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苏剧似乎是通俗版、白话版的昆剧,又有着内在的刚韧劲儿,唱腔旋律变化更丰富,风格上清丽甜美。王芳这些年的创作让苏剧的艺术特点和剧种风格为更多的人所熟悉,毫无疑问就是通过以上几部剧目的创演、参评、获奖实现的。《绣娘》是苏州市苏剧团创排的首部现实题材剧目,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而且把苏绣和苏剧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文化上的创新妙笔。王芳在剧中塑造了青年到中年的成秀英,展现了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中对苏绣艺术的执着坚守,并带领绣娘们实现富裕生活的感人事迹。正如她所言,“苏州‘八千’绣娘通过手中的绣花针,既绣出了中国古典韵味,更绣出了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实,这句话用在苏剧《绣娘》这部剧上也是十分贴切的,这部剧绣出新时代包括戏曲在内的舞台艺术宝贵的发展变化。
苏剧《绣娘》(图片来源:“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微信公号)
概言之,各剧种知名艺术家对戏剧的传承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内在力量。作为同行中的佼佼者、领军人,他们在戏剧艺术保护传承的征程中,能够肩负起不断突破革新、积淀发展的重任,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散作乾坤万里春”!这也是时代和人民赋予他们的重要使命。
(作者:智联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供职于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