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华文化瑰宝,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积累,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载体。作为一名戏曲导演,顺应戏曲发展规律、探索当代审美表达,是我在多年创作实践中的不懈追求。
找寻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并不容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戏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传统程式,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有丰富内涵。借由传统程式,戏曲有了固定的、为广大观众熟悉且认可的审美表达方式,融入民族文化血脉,成为我们今天书写戏曲新篇章的自信来源。因此,戏曲的创新创造不能任意随性,而应守正创新、循序渐进。
经过多年实践,我摸索出一套创作方法。一方面,深挖戏曲艺术形态的美学源头,在历史脉络中找到其艺术特点的来源依据。另一方面,用今天的艺术理念、价值观念思考戏曲创作,突出艺术对当代心灵的人文关怀。在此基础上,创新表演程式和舞台语言,实现新的艺术赋形,让古老戏曲呈现当代形态。
创排昆剧《瞿秋白》,就运用这种方法实现了“为传统寻出路,为古典意蕴寻求当代表达”的艺术追求。我们以敬畏传统为首要原则,让作品回归昆曲本有的美学风格,在台词的韵白化、形体的程式招式、演唱的行腔润腔、行当的门派特色等方面保持剧种的纯粹,展现静穆与从容之美。
昆剧《瞿秋白》(图片来源:“江苏省昆剧院”微信公号)
进而再去创造具有当代旨趣的戏曲形式,这也是创作最难的地方。戏曲舞台需要创造一套既符合戏曲本体特点又面向当代观众和当下生活的表演系统、表达手段。这种创造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艺术表达的平衡点。我们对传统程式加以改造,通过演员表演虚实相交、舞台黑白交替、融入交响配乐等,创新表演内容和舞台呈现。在细腻的表演、场面的铺陈、光影的转换中,在承传昆曲古典气韵的基础上,融入鲜明的个性特征与现代质感。《瞿秋白》将昆曲的曼声吟哦与人物的革命理想结合到一起,感动了观众,获得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循着这一思路,我们在排演《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一个人的长征》等赣南采茶戏过程中,坚持向生活要资源,向民间要素材,向音乐剧、歌剧、舞剧要手段。《一个人的长征》蕴含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等多种元素,以“土”制胜。主题歌“大步走来喂是喂”是地道的传统曲调,唱腔设置也依据人物特点原汁原味化用传统。我们还让皮影、木偶等民间艺术元素走上舞台,用现代剧场的光影语汇打破传统戏曲镜框舞台的局限,利用求变、扩容、融合的创作手法,最终形成跨界的艺术综合。这些探索推动赣南采茶戏从地方小剧种,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地方特色戏曲。
一切形式创新都是为了内容表达。在戏曲百花园里,有许多宝贵资源正等着我们开掘转化。我们要积极赋予传统故事以新角度、新内涵、新意义,使之接通当代心灵,给人思想启迪。创排汉剧新编历史剧《夫人城》,就是一次这样的尝试。我和团队有意在剧目主旨上置入当代审美旨趣,以当代价值观照三国故事和人物。该剧采取传统戏曲“四折一楔子”结构,传统戏曲的“以虚代实”“写意性”“程式化”等特点在剧中得以充分展现。不同的是,我们将主人公设定为以往被忽略的三国女性人物孙尚香,通过声腔的不断变化和“策马”“比剑”等新形体动作的编排,以女性的细腻视角,表达对人生、对家国的深刻思考。《夫人城》体现的中国人追求和平、珍视家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引发观众共鸣。
戏曲在漫长发展历程中,遇到过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每次都能以新的理念和方法,激发出新的生命力。生逢盛世,蓬勃昂扬的新时代给戏曲工作者更多灵感和动力,帮助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之中,创造具有中国审美风范的艺术表达。
(作者:张曼君,戏曲导演)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