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被看见”的《春逝》与期待的“话剧九人”(颜榴)

2023-10-30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颜榴 收藏

20世纪20年代的民国,一个物理研究所内仅有的两位女研究员与一位酷爱写话剧的男所长,在小小的办公室里展开了一段科学探索与文艺创作齐头并进的奇异旅程。捉襟见肘的研究经费、相亲屡受挫的大龄女研究员、心无旁骛的科研新人,他们在各自的困境里苦恼着,少不了误解,但更多的还是相互的扶持帮衬。相差12岁的顾静薇与瞿健雄就像她们的名字,一个阴柔、一个刚强,从“长辈”到“前辈”,两颗心灵渐渐靠近;总在推敲独幕剧情节的丁奚林看似不务正业,却是真正支撑起物理研究所的领军人。

话剧《春逝》剧照(图片由“话剧九人”剧团提供)

正是这位丁奚林,迅即将民国时期的物理学兼文学才子丁西林带入今人视野。丁西林早年留学英国,后在北京大学物理学系任教,又担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数十年。学术研究却并未耽误丁西林发挥其文艺才能,他曾按十二平均律改制出十一孔新笛,此外还尤爱创作喜剧,留下的数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都可谓独具一格。2016年春,北京人艺上演了《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以下简称《喜剧三则》),似一缕清风拂过当年的话剧舞台。如今,距离上世纪50年代焦菊隐排演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样一位技巧成熟的剧作家的作品却不为今天的普通观众所熟知,实在有些可惜。所幸《喜剧三则》的导演班赞成功地把握了丁西林剧作特殊的时代氛围,称之为“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密、自然、健康的联系,不仅是愉快的,也是神圣的”,并且让这种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自由松弛感在舞台上铺展开,令观众大呼清爽。此后该剧成为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之一,连年上演。此次《春逝》的丁奚林以同音名字出现,无疑有向当年的喜剧大师丁西林致敬之意,这让看过《喜剧三则》的观众顿时倍感亲切,从中可见编导的巧思。《春逝》中丁奚林戏份不多,似为串场人物,但这位丁所长却成为了某种尤为重要的背景,即便戏少一些,也是“意在言外”。

剧中,双女主的神采风貌是着力点。《春逝》以两位实有其人的近代女物理学家,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顾静徽和有“东方居里夫人”美誉的吴健雄作为原型,书写她们二人在相聚一年间的同事关系和生活际遇,这就要靠编导的想象。有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从编导到演员都被激发出某种灵感,丁西林喜剧的灵魂似隔空再现了。两位知识女性之间经历了从误会到接纳对方,呈现出一种在今天看来殊为难得的亲密又神圣的关系。顾静薇看似治学不严谨,瞿健雄看似古板,她们有如自己终日心心念念的原子或核子,在彼此看向对方的“观测”中不停地旋转,渐渐滑向同一个轨道。

剧终,当两人挽手跳起舞时,笔者被这种女性之间可贵的深刻友谊所打动。《春逝》的点睛之语由顾静薇道出:“世人的眼光或许分男女,微小的原子与核子却不会。我们的努力,终究是能被看见的。”这个物理学的比喻是十分贴切的,台词与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精巧对位。此外,两位女主人公在研究所演算物理公式的桥段等,也为全剧增加了亮点。值该剧演出到第四年也就是今年的夏末初秋,电影《奥本海默》在中国上映,影片中讲述的“曼哈顿计划”当年集结的全世界顶尖科学家中,就有专门从事铀反应堆研究的华人女性吴健雄。由此观之,《春逝》中瞿健雄事业的上升通道尽管崎岖坎坷,但由于她在顾静薇的鼓励下“多走出一步,后来的人也就能走更远一步”,这对今日中国的知识女性,诚然也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话剧九人”的戏如此清新质朴,在当今舞台实不多见。剧中双女主歧路同行的故事与她们温柔坚定的品格,与编剧、导演朱虹璇的才华对位。但这样的戏剧又不仅仅是靠才华诞生出的,主创团队集体的品质与剧中角色同样可贵。也许在有些戏迷看来,该剧剧情尚不够连贯,演员表演有些过火,角色调度还不够合理……也对,但这些似乎又没那么重要。此剧浓重的知识分子气息,以北京大学人文风范为底色的“校园戏剧”的某些生涩之处,恰恰是其好看点之一。

好戏剧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在不少专业人士都易迷失的地方,非职业的“话剧九人”剧团做得似乎更好些。“话剧九人”起步于北大校园剧社,2019年迄今已排演了包括《四张机》《双枰记》《对称性破缺》《庭前》在内的5部作品。从剧中人设到表演范式、从造景配乐至主题歌曲,其间闪烁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微光,仅这一点就弥足珍贵。他们的作品风格幽默、笑中带泪,加之剧中人物在几个戏里相互交汇,吸引粉丝们追踪剧中人的命运,于是开启了创作者主观希冀的一个“民国宇宙”。继前几部口碑之作后,今年9月,他们的最新作品《庭前》在上海、北京首演,再度收获一众好评。

不到5年,“话剧九人”已迅速累积了许多钟情的戏迷。与那种只会在剧场里寻求爆笑的所谓小品式话剧不同,他们的5部戏广受市场欢迎,显示出该剧团在演出运营上的优长。从小到节目单、大到舞台置景的精致设计,从嵌入评弹与每部剧末主题歌曲在音乐手法上的恰到好处,看得出其背后国际化团队在支撑的身影。主创中有几位长年身居海外的年轻作者,他们与国内同仁因价值观契合建立了稳固的联系,通过剧本写作与音乐创作来一起回望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的境遇,这本身也是互联网时代难得的戏剧景观。

当然,按戏剧自身的艺术水准与精英观众的诉求,一台戏的技术水平无疑是需要不断提高的,那就只能靠多演出、多磨炼来实现。所幸“话剧九人”作为小小的民营剧团,通过“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也获得了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支持。以“话剧九人”的题材特色与演出实力而言,希望他们未来还能持续耕耘小剧场戏剧,不断开启新的“宇宙”,带给观众持续的感动与力量,也由此营造好这一方戏剧的小小净土。


(作者:颜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艺术史博士,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波提切利:佛罗伦萨的华美梦幻,来了又去了(颜榴)

话剧《寻味》:味觉的复苏 心灵的救赎(颜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