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话剧《小西湖》:留住人们心中的那片湖(宋宝珍)

2024-01-30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宋宝珍 收藏

话剧《小西湖》是一部立足现实、心系民生的现实主义力作。该剧涉及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敏感的拆迁问题,以接地气、有性格的人物塑造,将古都特色、金陵风情、南京情调透过剧中人的行动和言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凸显了新时代、新生活的新意味、新生趣。

(图片来源:“南京市话剧团”微信公号)

其一,该剧揭示了人与空间的深层逻辑,显现出文化反思意识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剧中涉及城市改造中的典型事例:作为城市建设集团董事长的于建东,面临南京城老旧街区小西湖的改造难题,如何改造、怎样改造、改造成什么,是他必须做出的选择。怎样将惠民工程做成暖心工程,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风貌、避免建设中的破坏,让他颇费脑筋。承揽城市改造工程也不能不讲究经济效益,小西湖街区改造正困难重重,另一项大工程又面临资金压力……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于建东付出了很多辛劳和努力,他采取保护性开发的动机,显然也带有偿还内心“良心债”的内驱力。因为他也曾做过推倒式重建的城市改造,结果发现高楼林立之中,老城区的文化、风俗、人情、气息被封闭在水泥森林之中。于是改造小西湖他要创出一条新路,为此他实地调研、挨家走访,设计出三套改造方案任居民自选,目的就是保住小西湖的历史积淀、人文气息和世俗风情。

人与空间的关系与矛盾、喜剧性的纠葛在剧中聚集。小西湖街区房屋拥挤,私搭乱建、叠床架屋,生活环境的狭小、憋屈,让于建东一进入徐香美老太太的家中,就被屋中堆叠的杂物磕磕绊绊,演了一出锅碗瓢盆交响曲。交谈中他得知,徐家房檐外还搭出一间小棚子,儿子儿媳一回家就住在那里……家庭内部空间的狭窄或可忍受,但家与家之间的空间矛盾则直接影响人际关系。徐家和朱家共用一堵墙,为一根晾衣绳可以争吵半天,为儿女婚事更是积怨日久。还有邻居秦嫂,她把自己的一间大屋改成四小间租给民工,结果导致房倒屋塌……逼仄局促的空间让人们的心胸也狭隘起来,在琐事上耍弄心机、争胜斗气。为了“压倒”对方,徐老太号称是金陵大才子徐霖的亲戚,朱老头也不含糊,声称是明朝朱元璋的后裔……戏剧性就在这一粥一饭、一行一言之间得到了体现。小西湖的改造升级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变化,也是人们心灵情感的变化与精神面貌的巨大转变。

其二,在人物的现实关系和矛盾冲突中,表现日常生活的机趣和人性的丰富内涵。编剧唐栋此前创作的戏剧大多是宏大主题,塑造高大形象,如《天籁》《共产党宣言》《柳青》《路遥》等。《小西湖》表现了作家创作思维中轻松与诙谐的一面。和平环境、现实人生、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市井街巷里的杯水风波、唇齿磕碰,构不成尖锐冲突和严重较量。因此作家放弃了浓墨重彩的场面描画,代之以传神写意的风情勾勒,合理运用喜剧性的误会、巧合、反转、突变,赋予剧作风趣幽默的喜剧性特点,傅勇凡导演的舞台处理也生动活泼、节奏紧凑,观众们心领神会,剧场里笑声不断。

比如,为让徐、朱两家尽快在改造协议上签字,以便工程尽快开工,于建东不得已将自家新房让出,打上隔断,让两家同时入住。为此他惹恼了妻子、护士长陈娟。那一晚,等着上夜班的陈娟坐在街心花园的长椅上,痴痴地望着家中被别人点亮的灯光,此时于建东佯装醉酒路过,三分醉意、七分作态,借酒卖呆,勾起妻子的心疼怜爱,夫妻间的小矛盾迎刃而解。这段戏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刚中之柔,令人感动。还有徐家女儿跟朱家儿子本来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但徐香美为了女儿的幸福,让女儿外嫁离开小西湖。这让老朱十分生气,造成了两家的嫌隙。徐莹莹离婚回家,朱大鹏誓不另娶。热心肠的秦嫂却乐得做媒,她带来的相亲女子第一次走进朱家就惊诧于这里糟糕的环境,一句话没说就离开了。听说小西湖要改造了,又跟着秦嫂再次来到朱家,老朱心中有了底气,喋喋不休地抒发怨气,女子只好赌气再次离去……作为邻居的徐、朱两家,在周转房里又成了邻居,“两堵墙”形成了喜剧性关联。剧中,街心公园里两对男女先后互诉衷肠、秦嫂两次撒泼耍赖、相亲女子两次无言离去等,都是喜剧性的重复,有复沓式的艺术效果。戏剧结尾处则是大团圆式的局面,强化了观众的喜剧性观感。

其三,该剧的题材选择是现实的,艺术表现却是饱含诗意、含蓄蕴藉的。剧中的两堵墙,一是承载着历史厚重的徐、朱两家的明代砖墙,一是周转房中临时竖起的隔断墙。两堵墙一个被完整保留,一个最终被拆除,留下的是历史的根、脉、魂,拆除的是阻碍人心沟通的藩篱。其实,徐香美与朱家胜也并无多深矛盾,他们争争吵吵没完没了,这就是他们的相处方式。他们时不时隔着墙头吵架、为鸡毛蒜皮斗气,都说明心中与对方之间有一种莫名的惦念。看着一对年轻人剖白了心思,即将喜结连理,两位老人也没有了争吵的兴致。他们互送菜肴,走到门口撞了个脸对脸,走向走廊又挤成了面对面,最后两人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吃起了饭。这与契诃夫《蠢货》的喜剧性颇为相似:看起来剑拔弩张,甚至要决斗的一对男女,最后竟然拥抱在一起准备结婚了。不过《小西湖》中两位老人的情感处理得很有分寸,发乎情止乎礼,而没有落入一对母女嫁给一对父子的俗套,也没有明写两位的感情,而是让观众去猜,然后会心一笑。

剧中,小西湖早已没有了那一泓清水,而仅仅是街区的名字。可是正如剧中人所言,“要留住人们心里的湖”。这样的小西湖既是装点生活的湖、滋养人心的湖,也是涵养文化资源的湖,是一方居民熟悉的一方水土、一种热络的生活、一幅温润的风情、一番甜糯的日子。

总之,这是一台在日常生活中开掘戏剧性内涵的优秀现实主义戏剧。它的韵律是清新而活泼的,它的形象是具体而鲜明的,它的舞台画面是生动而斑斓的。南京市话剧团的演员们表演真实自然、生动风趣、可圈可点,他们对人物的深切体会和对角色的创造能力,成为此剧演出成功的重要条件。


(作者:宋宝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话剧《红高粱家族》:沉郁·魔幻·残酷(宋宝珍)

话剧《碉楼·寒燕归巢》:此生长别离 碉楼寄相思(宋宝珍)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