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角儿”不仅带人气也应带正气(林玮)

2024-03-26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林玮 收藏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高度维系于演员。作为人民大众日常娱乐的重要方式,戏曲观众“捧角儿”的巨大热情一度是激发观演市场持续火爆的传统动因之一。

当下,需要重视以演员为本的传播生态构建,特别是要营造健康的戏曲演员文化,引导戏曲文化圈层扩展,实现“从人到戏”,避免陷入一些戏曲作品、剧种因为某位演员忽然爆红,却只火一阵的困境之中。

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号)

随着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走红,以陈丽君、李云霄为代表的一批传统戏曲演员开始进入社会关注的视野。加上此前张火丁、王珮瑜等京剧演员受到年轻戏迷的喜爱,传统戏曲在当代的传播形态不断引发社会关注。除了自媒体平台、小剧场演出、全球巡回演出之外,一种更为切近互联网的参与式戏曲传播新生态正在出现。它既扎根于时代,与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相匹配,又有很强的东方审美意味。在这种新的传播生态下,火出圈的戏曲演员不仅为戏曲演出市场带来了人气,也令更多人走进戏曲故事,在一招一式中感受悲欢离合、明辨善恶忠奸、领略浩然正气,而戏曲演员幕后数十年如一日的从艺坚守还为当下文艺创作带来了一股清朗风气,对传统戏曲传播产生积极意义。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高度维系于演员。作为人民大众日常娱乐的重要方式,戏曲观众“捧角儿”的巨大热情一度是激发观演市场持续火爆的传统动因之一。在剧目相对固定的传统语境中,无论是京剧的“四大名旦”,还是越剧的“三花一娟”,演员向来是戏曲吸引观众的重要缘由。“挂头牌”“领衔”“头肩旦”“并头肩”“好角儿”“名角”等术语都表明了演员在戏曲传播链条中所处的核心位置。

有人气的戏曲演员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将个人的热度传导给作品,使戏曲更好地在传播中发挥对人的教育和点化作用;有人气的演员往往拥有更多的登台机会,可以通过充分的演出实践将自身风格与表演艺术相结合,辅以理论创新,便可能形成独特而系统的艺术特色,成长为戏曲表演艺术家。在当下,优秀的人气演员通过健康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是可以带火一部剧,甚至一个剧种的。围绕这样的演员展开戏曲传播,守正创新,打造符合当代审美、满足社会需求的“新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中国戏曲历来着眼于社会人生,折射生活现实。在戏曲的舞台上往往能找到忠奸、美丑、善恶的活生生的样板,这些故事、传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对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以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例,剧中周淮安忠肝义胆;邱莫言义薄云天;亦正亦邪的贾廷,本应对义父东厂督公曹少钦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却在于己有着救命之恩的周淮安影响下,开始任侠好义,为其暗中相助。该剧对传统侠义精神的精彩演绎令观众看得酣畅淋漓。

戏曲艺术承担着反映时代精神、创新舞台艺术的使命,仍有与当代社会需求与痛点相契合的广泛情感空间。在当下,好的戏剧作品要摸准与观众对话的途径和方法,与生动的社会生活、鲜活的时代问题相互对话、彼此启发,令观众的日常关切、精神需求在“看戏”的过程中得到回应和满足。《新龙门客栈》正是通过大量与故事人物形象贴切的细节设计,拳拳到肉的对打功夫,创新的沉浸式剧场设计和互动式观演模式,使一批批观众一次又一次踏入剧场。

与此同时,随《新龙门客栈》走红的陈丽君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她扮演的贾廷形象结合了女性和男性的优点,演出了女性理想中的男性模样,令不少年轻观众纷纷感慨“在女儿的身上找到了久违的帅气”,由此开始去了解越剧特有的女小生审美体系。许多年轻观众都是从关注演员到关注作品,再到走进剧场、主动发掘中国传统戏曲的无限魅力。

近些年,由于“饭圈”泛滥,明星多少被污名化了。我们应当看到,明星及其运作机制是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优秀的演艺明星不只是营销方法,更是社会符号。戏曲演员中的明星即名角儿,对戏曲传播有重要作用。当下,需要重视以演员为本的传播生态构建,特别是要营造健康的戏曲演员文化,引导戏曲文化圈层扩展,实现“从人到戏”,避免陷入一些戏曲作品、剧种因为某位演员忽然爆红,却只火一阵的困境之中。

用健康的戏曲演员文化来吸引更多年轻人,为传统戏曲带来人气,在社会传递正气,才有可能迎来全新的戏曲生态。

一方面,要鼓励戏曲演员走出圈层,进入多元文化生态中,引领社会议题和青年价值,重塑、深化传统戏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当代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要培养提升优秀演员的创新能力,在表演艺术实践中有意识地塑造、形成个人风格,探索传统戏曲理论创新,努力成长为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这也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显现。此外,还应不断加强戏曲创作、演出、运营人才的储备,推动戏曲在新时代的全面发展。

用正确的审美情趣、精致的舞台艺术与年轻人对话,传统戏曲剧场再现“场场爆满”的盛况就很可能不只是一种理想或“流星”。当戏曲成为人们的日常“谈资”,它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这种生态的进一步建构和良性生长,需要文艺创作与文化运营两个群体深度融合,共同推进传统戏曲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作者:林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哲学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重申“网络只是载体”:坚持网络文艺评论的人学立场(林玮)

新的“组织起来”:当代电视剧中的城乡叙事话语(林玮)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