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破圈”要有观念,更要有本领(景俊美)

2024-08-02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景俊美 收藏

熟悉豫剧的人,大都知道河南豫剧院的老生演员李树建。这个朴素的称呼,写照了李树建演戏教戏传播戏、树人培人服务人的一生。他唱戏,大开大合、抑扬顿挫,不仅追求程式动作的精准性,尤其善于体味人物内心的丰富与波澜。他带队伍,不仅带着河南豫剧院、河南的稀有剧种,还发动了全国多省市院团形成演出合力和传播矩阵上京、入海、出国。他一步步探索,一脚脚勘探,开拓了豫剧艺术的宏大局面——能斩获大奖、能服务农村、可抵达年轻人的可喜现象。这样的现象被戏曲人称为“李树建现象”。

《清风亭上》(图片来源:“河南豫剧院二团”微信公号)

“李树建现象”的形成,首先得益于李树建这个人的特殊经历。据他自述,他寒门出身,因为挚爱走上了演戏的道路。从艺近50年,当过35年的院团长,有多年的艺术管理经验。无论是培养学生还是带队伍,都让他早早地走出了个人成长的小圈子,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包容的胸怀。

就豫剧而言,在李树建担任河南豫剧院院长期间,我们不仅看到了豫剧旦角的各个流派——“常”“陈”“崔”“马”“阎”“桑”等被逐次推向舞台、走向观众,我们还看到了豫剧生角的唐派、牛派和王派等。

当然,戏曲演员的每一种辉煌首先得益于演员自身的高水平,然而,众人搭台的道理在戏曲界也很是鲜明,其中,领军人的作用不可小觑。作为我国豫剧领军人,李树建不仅为豫剧搭台,还为河南的稀有剧种搭台,让太康道情、柳琴戏、四平调、怀梆、宛梆、淮调等多个稀有剧种进京献艺。其中,太康道情、怀梆等稀有剧种还以“戏曲进校园”的方式走进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

如果说豫剧人带动河南戏曲走出家乡、走向全国是一种志向,那么,豫剧人能够团结全国的豫剧院团乃至与其他剧种的院团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是一个更大的志向。这一点,李树建的创造与担当在全国也是少见的。“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和“豫剧艺术节”连续举办了多届,带动11个省区市近30家豫剧院团走出基层而形成全国一盘棋。同时,也邀请京剧、越剧、秦腔、粤剧、晋剧、婺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同台竞技、联袂表演,形成了既互相促发又相互借鉴的良好局面。

在传播戏曲方面,李树建更是积极探索了一条条生路。特别是在近几年,他尝试了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发现了网络世界的“蓝海”,随后一发而不可收。2020年他曾算过一笔账:“我演了45年的戏,每年按100场左右计算,45年就是差不多5000场;每场按2000名观众看,45年就是1000万名观众。”可入驻一家短视频平台近一个月,“发出去的唱段视频就已经有近2000万次播放,顶我唱一辈子戏了。”确实,互联网的力量不容小觑。

传播媒介的变化不仅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方式,而且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映现着时代发展中人的审美变化和消费模式的变迁。“演艺新空间”便是应时代发展之运而诞生出来的一个新现象。与这一新现象相呼应的不仅仅是新空间,还有新业态、新模式、新质生产力的变化。王国维曾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都是时代中的人,当下文旅产业蓬勃发展,面对时代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我们不能不思考、不表达、不探索。我们应找寻一条或多条戏曲的出路,构建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新样态。

李树建的沉浸式小剧场戏曲《程婴救孤》《清风亭上》等演出,从“豫园”到“家园”再到“京园”和“湖广会馆”,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演出形式的变化也曾招致谩骂,他都能够坦然接受。当然,如果说李树建的演出已达到了步步精彩,笔者实不敢全然认同,但是李树建的演出能够做到步步有态度,却是一个事实。知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说李树建的演出让他落泪,“最大的感受是震动。”是他“和他的团队想要把艺术做到极致”的精神。这话说得一点不假。李树建在戏曲界,不仅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个院团长、一个领军人、一个搭台人。这真实地反映了他的身份,也客观地描述了他的职责。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李树建带领河南戏曲“五进”清华大学,让稀有剧种火起来;有远见地设置了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整体接收了中国戏曲学院刚刚毕业的豫剧班;带领戏曲团队走过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筹划出版并全力推动《中国豫剧》系列丛书,让豫剧从口传心授向系统研究不断迈进。这一系列行动中的每一个举措,都是在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增添动力源泉。

面向未来,戏曲人不仅要继续探索,而且要敢于探索、敢于失败、敢于接受各种挑战,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李树建是一位与时代同行、为戏曲而生的戏曲人。他用行动表达责任感,有“破圈”的观念,更有“破圈”的本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戏曲的强大力量,不仅能田野表达、镜框表达,还可以沉浸表达和有交互地表达。同时,在线上线下双重传播、传统现代同步发力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走进观众,走遍全国……


(作者:景俊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音乐之声》:“爱”的传递与“艺”的普及(景俊美)

央华版魔幻戏剧《鳄鱼》:整体艺术视野下的人性叩问(景俊美)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