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从上海文化品牌到中国文化品牌(胡晓军)

2024-12-03 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胡晓军 收藏

从上海文化品牌到中国文化品牌

——写在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创设35周年之际

(图片来源:“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微信公号,摄影:蔡晴

今年,是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以下简称白玉兰奖)创设35周年。

35年前,白玉兰奖的创设是改革开放在戏剧工作上具有突破性和标志性的一件大事。当时的全国戏剧事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与外来文娱品种的冲击下,处于人才流失、市场滑坡的低谷状态。白玉兰奖的创设者认为,设立奖项犹如设立标杆,不但有助于维持艺术水准、活跃戏剧创演、扩大社会影响,更能凝聚人心、振奋信心,有利于戏剧队伍的稳定和戏剧人才的涌现,进而对戏曲非遗的妥善保护、有序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35年来,白玉兰奖坚持通过对演员表演艺术的拔优擢秀,保护戏脉艺魂,推动出人出戏,从而保护、振兴戏剧。到目前为止,32届白玉兰奖评审了海内外1797台申报剧目、4405名演员,表彰了其中的867人次。在历届获奖名单上,昨天的台柱成就辉煌,今天的台柱意气昂扬,未来的台柱前途未可限量。更可喜的是,白玉兰奖不仅把一批批优秀演员推上艺术巅峰、推向公众视野,还将他们推上管理层面、推向文化建设,从而使“促进新秀成名家,推动名家成大师”工作发挥出更强大的集群、辐射和示范效能。

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今天的戏剧,无论创造审美还是接受审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长足的发展。如果说中国戏剧的这35年,是从低谷向高原上升、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35年,那么可以说,白玉兰奖是中国戏剧这一攀登过程的同行者与见证者。

回顾白玉兰奖35年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十几年为初创阶段,即在戏剧处于低谷时起到了稳定戏剧人才、传扬敬业精神、保护“非遗”品种的作用;第二阶段的十几年为稳固阶段,即在戏剧整体回暖时起到了以大师、名家为引领,以中青年及新秀为主干,潜心创作、精心打磨、推出精品力作的作用;第三个十几年为发展阶段,即面对文化体制机制多样化、创作理念方法现代化、作品质地形态网络化和国际文化交流常态化的新形势,通过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寻求与当代戏剧创作发展和人才建设要求相匹配的创新型办奖理念及方式。这三个阶段,是一个传承与创新、融合与进步的发展统一体。

唯有根据形势的发展、目标的升级不断作出调整和改进,白玉兰奖才能长葆生机和活力。我们看到,有些“老字号”品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思维僵化、行为固化、魅力淡化的现象,若不及时调整应对,势必不进则退。白玉兰奖也不例外,也曾面临评选队伍老化、理论提升滞后、品牌魅力降低的问题。为此,白玉兰奖在十多年前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强化对剧作的“主题考量”和对参评演员的“品行考量”,适度增加新人主配角奖的名额,建立并充实了以历届获奖演员为班底的“白玉兰艺术团”,组织深入基层、扎根群众,促进各地各剧种的交流与合作……这些举措很快收到成效,奖项的科学性和美誉度再度得到提升。2024年第32届白玉兰奖出炉后,组委会不但组织了10场获奖剧目在国内的展演活动,还首次组织获奖演员代表团赴维也纳参加2024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赴布达佩斯举办专场演出等,以过硬的艺术实力和真诚的演出态度赢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是文化建设的高地,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2023年,上海提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35年来,白玉兰奖“浸润和彰显着上海的城市精神,见证并参与了当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孕育并营造出全国戏剧艺术主动应对转型转化挑战、实现新时代文化建设新辉煌的新质生产力”。今天,面对新形势新局面,白玉兰奖唯有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抓住更好机遇,将自身的品牌建设置于上海文化整体品牌建设的宏大格局之中,开拓创造,求真务实。一方面立足上海,深耕上海,从本土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中汲取营养,转化能量,增强能力,提升能级;一方面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在全国和世界戏剧文化及发展趋势中开辟时空,推动精品创作,开创新局面。

首先,要更深刻地强化系统思维。白玉兰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其不是一个单纯的奖项,而是深植于红色、海派、江南文化沃土的复合型都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之花。上海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形成了“海派戏剧大源头”的格局,奠定了“全国戏剧大码头”的地位并一直延续至今。这正是白玉兰奖创设之初便拥有全国知名度,并与中国戏剧梅花奖形成“南兰北梅”态势的文化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不但保持了上述优势,且在创演、场所、节展、评论、教育、市场等各方面显示出强劲实力并形成系统。例如,创演方面有上京、上昆、上越、上话、上歌、上芭、上滑等一流国营院团和上千家民营剧团;场所方面有大剧院、大舞台、天蟾、美琪、东艺、文化广场等新老剧场;节庆方面有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顶尖文化活动……众多一流资源的合力,在“码头”与“源头”两个层面为白玉兰奖提供了有力支撑。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戏剧艺术类奖项,也是上海城市文化原创力与影响力的标志性体现。因此,白玉兰奖应以系统性思维和集成化措施,将“大码头”与“大源头”辩证统一地纳入全市文化建设的架构之中。

其次,要更主动地扩大开放程度。在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进程中,戏剧作为演艺最主要的形态,是体现上海文化开放性的一个重要领域。35年来,白玉兰奖表彰过多名海外戏剧演员,如美国的雨果、日本的坂田藤十郎、意大利的阿奎罗、加拿大的大山等。今后,白玉兰奖应凭借上海作为国际一流都市的整体力量,坚持争创卓越文化的发展取向,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的宽度、深度和力度。例如,运用和提高白玉兰奖的号召力,主动出击,吸引全国最杰出的剧作、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来沪演出,用他山之石来提振本土戏剧原创和演艺水平更上层楼;运用和提高白玉兰奖的整合力,联合长三角地区的戏剧力量,形成区域性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合作共赢的态势。

其三,要更充分地释放创造能量。白玉兰奖的宗旨之一,是鼓励戏剧原创乃至文化原创。值得注意的是,这十几年来,戏剧家族的不断扩编、新型业态的不断涌现、从艺人员的大幅增长正倒逼白玉兰奖与时俱进,进一步创新评选理念和方法,通过办奖理念、评奖观念、具体举措的创造性来激发、引导、评价当代戏剧创作、演出、市场的创造性。与此同时,进一步挖掘和运用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也对白玉兰奖本身的创新和创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白玉兰奖要成为当代演艺创造的风向标,需要在理论和制度、创意和产业两个层面作出源头性的顶层设计和具体举措。融入文化创意产业,是白玉兰奖未来实现转型、提升能级的一个关键因素。35年来,白玉兰奖已基本完成了对中国戏剧“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目前应当在维护传统戏剧本体的同时,成为支持当代戏剧创意文化的主力军和标志性的品牌。

白玉兰奖是上海的一个重要文化艺术奖项,担负着彰显“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的重任,担负着戏剧人才队伍、剧目艺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任,担负着推动中外戏剧艺术交流、促进中国文化展示魅力的重任。笔者衷心祝愿这一株代表上海精气神的白玉兰,继续标举艺术理想,扩展国际影响,为上海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戏剧文化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再次出发奋进新时代,再度跨越开启新征程,祝愿白玉兰奖从“上海文化”品牌,走向汇聚全国、享誉世界的“中国文化”品牌。


(作者:胡晓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舞台与摄影:人民性的双重显映(胡晓军)

我、“啄木鸟”与“小剧场”戏剧(胡晓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