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真之眼映现星海璀璨
——评儿童剧《遇见星海》
《遇见星海》是一台视角新颖、选材独特、引人入胜的儿童音乐剧。
此剧表现在抗战背景下,延安鲁艺收留的一群流浪儿童,他们跟冼星海不期而遇,跟他的音乐创作交织在一起,冼星海以他富有灵性的音符,孩子们以他们简单质朴的乐器,共同发声,鸣奏出民族同仇敌忾的心曲,表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敌斗志,表现民族精神的凤凰涅槃,完成了一部宏大的民族史诗《黄河大合唱》。作为音乐家的冼星海,与作为流浪儿的弦子、二子、小鼓、小笛、小宝,他们不同于那些拿起刀枪走上前线跟敌人拼杀的战士,但是他们也是革命队伍当中的重要成员,他们以自己擅长的文艺形式,鼓舞人心,教育人民,让文艺发挥了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重要作用。在这个层面上,《遇见星海》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
(图片来源于《文艺报》)
戏剧中的孩子乐团,是一个饱经战乱的流浪小队,他们来自东北、华北、江南、西北各地,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只能四处逃难,听说很多人投奔延安,他们也就走向西北;再大一点的孩子、老腔世家出身的弦子的带领下,四处流浪卖艺求生。看到八路军战士们和鲁艺宣传队员要出发上前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跟上队伍,到前线杀敌,为父母报仇雪恨。团长告诉他们,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的人生有别的选择,因此,把他们统统交给了延安鲁艺,让冼星海带着他们学本领,长知识,以便将来成为优秀的文艺战士。
敌机突然来袭,遍地战火硝烟,冼星海保护孩子们,躲进掩体,自己却被压在土墙之下,冼星海与孩子们生死与共,同甘共苦,他成了孩子们的主心骨。孩子们把他当成了父亲、老师和朋友。轰炸过去,冼星海带着孩子们在黄河边点燃篝火取暖,望着一河的星光,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跟孩子们交心,给他们讲自己童年故事,用乐曲安慰他们的心灵。那些星光既来自天上,也来自心上,是他们对光明的向往,也是他们对失去的亲人的思量。从篝火旁跳跃的火星,到夜空下一河璀璨的星星,再到他们对于未来的畅想、对光明的向往,这场戏很有抒情色彩,很有象征意义,也点明了戏剧主题。黄河的奔流不息,人民的不屈之志、敌人的残酷暴虐、孩子们的纯真天性、民族抗敌的历史传奇,桩桩件件作用在冼星海的心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变成了他激越雄浑的乐章,他开始创作一部民族的伟大的音乐史诗。
此剧也表现了冼星海与孩子们的心灵默契。冼星海在创作《黄河大合唱》,孩子们看到他呕心沥血的辛苦,用他们的顽皮和聪慧,去捕捉那只呜呜啼叫的邻居家的公鸡,并且为冼星海赚到了老乡家的土咖啡。冼星海完成了他的《黄河大合唱》,于是出现了奇特的演出场面,不仅孩子们亮出绝活,一起上阵,而且锣鼓铙柭、管弦器乐、油桶木棍、锅碗瓢盆全都派上了用场,这是很有时代特点因陋就简的音乐会演出,也是万众一心、抗敌救国的心声的表达。
如果说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过程是此剧的主线,那么与其相遇的孩子们则是他伟大乐章中跳跃的一个个音符。这个剧的节奏有起有伏,最后形成一个高潮,在一系列行动中完成形象塑造和心理刻画。
作为音乐剧,它的音乐成分化用了冼星海的一些曲调曲式,也化用了老腔的唱段和皮影戏的表演,使舞台的形式感增强,表现力突出。剧中兼顾了黄河大合唱的雄浑旋律与儿童们纯真美好心灵表达的内在平衡,也就是在成人的世界和儿童的心灵之间建立起新的平衡。这里既有《只怕不抵抗》“吹起小喇叭,哒滴哒滴哒”乐观豪迈的抗敌意志的表达,也有《黄河船夫曲》等民族心声的传递,还有鲁艺师生们演唱的此剧的主题曲《生命中的火光》,此曲反复出现,形成了一唱三叹的特点。一些新写的唱词也很有诗意,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导演赵宇重视舞台场面的行动性、形象性和画面感,以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方式,表现战时儿童特殊的生活处境和心灵世界,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不惧艰难、开朗乐观的自然天性。
此剧表现了编剧胡薇的精心设计,这是理性思考和形象创造的有机融合,比如弦子、二子、小鼓、小笛、小宝,不仅是相依为命、抱成一团的5个孩子,而且代表着东北、华北、江南、陕北各地遭受鬼子蹂躏、失去了家长的苦难儿童,他们是战争中的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每人操控着一种乐器,代表着各自的心声,也象征着黄河大合唱,这首民族的伟大史诗,是由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奏响的。还有星海的象征寓意,这不仅是音乐家的名字,而且是篝火,是红星,是天上的亲人,是寻找的光明,是未来的希望的象征。黄河的滚滚怒涛,黄河纤夫百折不回的顽强奋进,入夜时,满河的璀璨星海,画面感很强,表现了中华民族越挫越勇、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夺取胜利的精神力量。
(作者:宋宝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