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互动问答>正文

“刘三姐”何以传唱至今?

2021-06-16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新华号 作者:刘茜 收藏

  倘若要找一个特别著名的文化传播的案例,人们一定会想到“刘三姐”!她是在全国享有盛名的文化形象,也是享誉全球的广西文化品牌。

  毫无疑问,这一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值得好好地梳理一番。

  近日,彩调剧《新刘三姐》《刘三姐》先后进京演出,献礼建党百年;“刘三姐文化与广西戏曲发展研讨会”6月5日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主办单位有五家,规格很高,它们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戏曲学会、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

  有多少个“刘三姐”

  “刘三姐”本是广西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有很多故事、歌谣流传,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群众对歌之前都要到刘三姐的灵牌前烧香,祈求保佑对歌获胜。“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相传就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2006年,“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刘三姐”是广西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

  常说传统文化要“活化”,那“刘三姐”就是一个成功“活化”的代表,不仅“活”在当代,而且在更大范围传播。要说其中的经验,那就是——离不开“戏”的功劳。

  请看下面这个表:

  1958年,彩调剧《刘三姐》着手创作;

  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专门举办了“刘三姐文艺会演大会”;

  1961年,电影《刘三姐》上映;

  2004年,《印象·刘三姐》公演;

  2005年,复排的彩调剧《刘三姐》公演;

  2019年,彩调剧《新刘三姐》公演;

  2021年,彩调剧《刘三姐》、《新刘三姐》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刘三姐文化与广西戏曲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可见,传播“刘三姐文化”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它在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它的多种艺术形式。

  几次飞跃

  具体来说,“刘三姐”文化传播关键的有以下几步:

  彩调剧《刘三姐》

  它是1958年底广西柳州开始创作剧本。在1960年广西“刘三姐文艺会演大会”,1200多个剧团11个广西地方剧种排演过各种不同版本的《刘三姐》,扮演《刘三姐》的演员就有45人,观众总数超越1000万人,广西当时出现了处处上演《刘三姐》,人人争看《刘三姐》的盛况。

  彩调剧《刘三姐》是中国舞台艺术的经典,曾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至今饰演彩调剧“刘三姐”的演员已经是第六代。剧目在国内外演出2000多场,创造了一部戏一个剧种的演出传奇。当然,戏剧随着时代发展做些修改是必须的,2005年复排彩调剧《刘三姐》同样如此。

  电影《刘三姐》

  这部电影是1961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就是根据彩调剧《刘三姐》改编的。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的传播力让“刘三姐”的传播出现一个飞跃,刘三姐的形象享誉全国,蜚声海内外,让广西山歌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

  电影《刘三姐》于1963年荣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女演员第三名等奖项。

  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这是“刘三姐”文化传播的又一次飞跃。在中国的很多旅游景区都有实景演出,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一个行业,而开启这个行业的就是《印象·刘三姐》。这一演出创新性地将刘三姐文化与桂林山水旅游资源融为一体。它由梅帅元总策划,张艺谋总导演。

  这一实景演出火到什么程度,到现在演出已经有4000多场,最多一年有180万人看演出。据梅帅元介绍,曾经演出收款一个礼拜要烧坏三四台印钞机。现在估值最高时达到30亿元。

  彩调剧《新刘三姐》

  “刘三姐”已经成为超级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有了这么大的积淀和成功,乘胜追击是必然的。

  广西的文旅部门没有停下脚步,组织各级文艺院团,推出了歌剧、舞剧、交响声乐套曲等多种刘三姐艺术作品,让“刘三姐”的文化形式更加多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问世的彩调剧《新刘三姐》,此刘三姐是在传承发展刘三姐文化的基础上,用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演绎讲述广西决胜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的新时代故事,塑造善良、美丽、坚强的新时代刘三姐形象。

  成功的背后

  各种“刘三姐”版本,虽然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它们的成功,就是:

  实现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的完美统一——电影和实景演出都展现了广西山水的魅力,“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种自然之美已经让人十分陶醉了。在这美丽的山水中上演着动人的故事,飘扬着动听的山歌,是多么美好的体验。“刘三姐”系列艺术作品将二者成功结合,一提起“刘三姐”就联系起美丽的山水,一提起桂林山水,又往往联想到“刘三姐”。

  根植广西壮族悠久、深厚的歌谣文化——《刘三姐》的音乐创作是在大量壮族民歌基础上编选加工、提炼创作而成的,这些民间歌谣为《刘三姐》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打一个比方,广西民间的歌谣文化如同汪洋一般的水,“刘三姐”这一文化现象才能喷涌而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艺术,只有把自己的一方水土充分挖掘、耕耘才能结出硕果。

  体现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戏剧的内核,也是“刘三姐”这一古老故事延续至今的原因。“为自由而歌唱,为尊严而抗争”,里面有金钱和权势对弱势群体的欺凌,有弱势群体通过有思想智慧的歌唱,进行抗争,表达不屈的意志。所以,刘三姐的故事能够一直打动人。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唱的不正是这点吗?

 

  延伸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黄婉秋:继续发挥老艺术家的表率作用 带动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只有山歌敬亲人——访表演艺术家黄婉秋(李彬彬)

  彩调剧《新刘三姐》的启示:经典为根 现实为源(傅谨)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