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热门阅读>年度杂志篇目>正文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总目录来了

2021-10-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 收藏

  本刊特稿

  【第1期】

  ■继承与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2019中国文艺评论峰会发言摘登

  【第3期】

  ■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生成基因的诗学元素/张晶

  ■批评的即时感与历史感——对青年批评家的瞩望/汪涌豪

  【第5期】

  ■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跨性品格/王一川

  ■中西声乐艺术的融通与回归——兼论西洋美声唱法如何演绎中国作品/孙媛媛

  【第7期】

  ■技艺视角下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王廷信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特质及创新性发展/袁济喜

  【第9期】

  ■努力开创新时代文艺评论事业新局面/李屹

  【第10期】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笔谈

  ■“两创”方略的坚实基础、实践路径、理想境界/仲呈祥

  ■新时代文艺中国精神表现途径初议/蒋述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当代意义/路侃

  ■论当下文艺的“人民性”/向云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艺作品的精神支柱/张德祥

  【第12期】

  ■抗疫文艺实践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艺评论的深刻启示/炜熠

  专题策划

  【第1期】——中国文艺2019(一)

  ■2019戏曲:前行在回归本体之路上/傅谨

  ■2019电视剧:现实题材亮点纷呈/戴清 张钰铮

  【第2期】——中国文艺2019(二)

  ■2019话剧:沉淀与奋起/宋宝珍 尤里

  ■2019电影:产业回归理性,艺术质量提升/赵卫防

  ■2019美术:历史回望与时代创造/尚辉

  ■2019歌剧:多元风貌下的时代底色/张萌

  ■2019舞蹈:与现实对话/仝妍

  【第3期】——新文艺现象及批评研究

  ■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顾春芳

  ■文艺类短视频:自我审美和大众欢娱/王志 贾媛媛

  ■网络文学:再次面向现实/许苗苗

  ■媒介变迁与文艺批评的面貌/朱晓军

  【第4期】——时代精神与艺术表达

  ■培根铸魂:文艺的社会功能与实现路径/路侃

  ■文学如何应对时代大考/刘琼

  ■电视剧表达时代精神的美学经验/陈友军

  ■艺术表达时代精神的四重维度/王海龙

  【第5期】——战“疫”文艺

  ■点亮英雄主义的文学之灯/傅道彬

  ■战“疫”网络展与当代书法发展的若干思考/叶培贵

  ■武汉外卖骑手战“疫”微博的审美体验/邓韵娜

  【第6期】——典型人物与文艺创作

  ■刻画新人形象 树立时代典型/陆贵山

  ■塑造典型人物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选择/毛宣国

  ■为当代戏曲典型人物注入新审美观/罗松

  ■社会转型中的个体迷失与回归想象——重读宁瀛导演的“北京三部曲”/路春艳 张雁飞

  ■新时代英模剧的典型形象塑造/李跃森

  【第7期】——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呈现

  ■中国戏曲传统精神如何应对时代挑战/赵建新

  ■中华曲艺如何再创时代新经典/鲍震培

  ■民间文艺如何在融媒体语境下自我重塑/毛巧晖

  【第8期】——弘扬和传承中华美育精神

  ■做美的“布道者”:以书法美育实践为例/陈振濂

  ■继承传统,发展具有当代意义的美育/高建平

  ■中华美育精神在文明碰撞中的“再创造”/王杰 高晓芳

  ■大美:中华美育精神的意趣内涵和重要向度/金雅

  ■人民性、审美性和情感性:新时代文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内在要求/宋修见

  【第9期】——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评析

  ■脱贫攻坚主题电影:争做文化扶贫的排头兵/饶曙光 兰健华

  ■脱贫攻坚主题文学:国家大事的时代表达/李朝全

  【第10期】——文艺评论家研究

  ■寻踪觅迹,终得真谛——试论田本相及其曹禺戏剧研究/宋宝珍

  ■“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淬炼——以1949年前张庚先生为考察对象/张之薇

  ■中西新旧 自成一格——论郑正秋的剧评实践及特色/李菁

  【第11期】——音乐的力量

  ■音乐家应把国家关切放到创作中心/叶小钢

  ■超疏离态听觉审美场的创生——抗疫主题音乐印象与地缘美学密码/王一川

  ■为“战疫”贡献音乐的力量/韩新安

  ■让抗疫歌曲成为一场“驰援”/康伟

  【第12期】——文艺家研究

  ■宏阔融通 延展文脉——王朝闻文艺评论特色初探/李昌菊

  ■欧洲美声唱法的中国理路——以应尚能的音乐实践与理论探索为例/张红霞

  特别关注

  【第11期】——电影《我和我的家乡》

  ■“锦”秀山河:国庆片《我和我的家乡》的类型突破与创新/胡智锋 徐梁

  ■谈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多体裁、跨媒介与互文性特色/戴清

  ■以寓庄于谐的喜剧手法拓展主旋律电影表达空间 /邓凯 陈佳冉

  理论探索

  【第1期】

  ■1977-1988舞蹈艺术自律思潮的三次争鸣及影响/任文惠

  ■构建面向“美好”的生活美学范式——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电影为例/林玮

  ■回归心性,笃守晋法:论明中期书论之意象观/田婧媛

  【第2期】

  ■陶身体剧场的当代舞蹈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 /张延杰

  【第3期】

  ■文艺评论话语建设的学术基础/张伯江

  ■波兰尼“两种觉知论”对音乐表演的启示/姜珊珊

  ■试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个体呈现/陈静

  【第4期】

  ■当代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从英国“特纳奖”说起/李新 靳秋蕊

  ■音乐的符号转换与意义生成——论埃罗 • 塔拉斯蒂音乐符号学理论的内涵与视角/马圆瑞

  【第5期】

  ■艺术图像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美学特征/田川流

  ■玛克辛 • 格林的美育思想及启示/郑江梅子

  【第6期】

  ■战“疫”文艺的题材选择与艺术呈现/黄中骏

  ■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及学科的建设路径/夏燕靖

  ■中国城市文学中的第三空间/苏喜庆

  【第7期】

  ■“电影工业美学”争鸣的理论价值/陈旭光 李立

  ■网络文学终将突破审美认知的同温层/胡疆锋 须文蔚

  ■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结构类型及演变逻辑/刘霞云

  【第8期】

  ■《红楼梦》艺术美学中的佛道文化/杨欢

  ■身体立象表意:戏曲表演的审美要义/黄暾炜

  【第9期】

  ■论音乐中的模仿/王次炤

  ■夕阳黄昏里的陈寅恪/傅道彬

  ■街舞理论在中国/邓佑玲 于港

  【第10期】

  ■论中国油画的审美品格与当代性特征——从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谈起/冯民生

  ■从“遗形之物”到“非遗宠儿”——“传统戏”价值的时代重构/梁晓萍

  【第11期】

  ■匠作之喻与中国诗学批评/潘天波

  ■柏拉图“剧场政制”论与诸艺术的统一性——基于艺术学科视角的历史考察/孙晓霞

  【第12期】

  ■意象经营意境生/胡经之

  ■民族复兴之志的艺术表达——从新中国美术之路谈起/吕品田

  ■近年来国产影片中历史记忆的伦理表达/陈晓云

电影《唐山大地震》剧照

  艺海杂谈

  【第1期】

  ■如何看待“展厅书法”与厅壁传统/杨频

  ■从《小森食光》到《小森林》:论漫画跨媒介呈现策略及启示/蒋励

  ■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字体的嬗变/何冰

  ■论钟增亚中国画创作的多元探索/胡良桂

  ■网络文学批评发展滞后及对策/桫椤

  【第2期】

  ■论诗画融通的儿童美育/王新

  ■“剧”“曲”本应两相宜——王仁杰创作转向之得失管窥 /吴韩娴

  ■“80后”书法群体创作审美取向及实践探索/杨勇

  【第4期】

  ■从“国展”看新时期“传统书法”的审美取向/李洪智 高淑燕

  ■电影改编:借用还是生发?/苏妮娜

  ■从媒介融合到文化融合:网络文艺的发展路径/郑焕钊

  ■中国绘画现代转型的路径/黄禾青

  【第5期】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现实主义戏剧/王长安

  ■中国乡村的文学在地书写——评“乡村志”系列作品/张丽军 范伊宁

  【第6期】

  ■东方审美精神的安然之境——从散文集《阴翳礼赞》谈起/李超德

  ■共享理念的荧屏表达——试论电视剧弘扬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薛晋文

  ■画里青山便是家——浅析陈子庄山水画的艺术特色/杨羽 杨必位

  【第8期】

  ■多元化格局下文艺批评的主要类型/周星 姜丹

  ■华语电影“系列片”的跨境叙事模式/齐伟 张红斐

  ■新世纪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艺术魅力/王锋 李国兴

  ■让钢琴讲好 “中国话”和“地方话”——以音乐会《弹•楚》为例/金荻

  【第9期】

  ■论沈从文小说连环画改编的诗性建构/赵树勤 路诗滢

  ■中国体育电影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唐钰龙 陈亦新 张帅

  ■技术革命与影像理论的异变/东门杨

  ■从《第二琵琶协奏曲》管窥赵季平的文化担当/尚媚

  【第10期】

  ■类型化转向与现实主义回归:谈悬疑电影的发展态势及其问题/邱振刚

  ■中国早期类型电影的创新探索及启示:以武侠神怪电影为例/赵春晓

  ■喜剧电影音乐探析——以宁浩“疯狂”三部曲为例 /陈倩

  ■讲述当下中国故事的方法——从刘诗伟长篇小说形式美学谈起/李雪梅

  【第11期】

  ■古调仙声:广东汉剧艺术家李仙花的旦行表演艺术/王馗

  ■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京味儿”/吴明娣 梅松松

  ■新科技视域下艺术的场景化呈现与审美转向/彭渤

  ■美在细节——从传统戏曲与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谈起/俞俭

  【第12期】

  ■新媒体文艺批评之特质与渊源——以“贴吧批评”为例/刘巍 王玮

  ■浅谈当代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特征/贾晓程

  ■民营美术馆的公共价值与发展策略管窥/李尽沙 张瑜

  作品评析

  【第1期】

  ■都市情感剧的艺术探索及话题建构——从电视剧《都挺好》说开去/李勇强

  【第9期】

  ■权力迷境里的警世之喻——论张平长篇小说《重新生活》/冯祉艾

  【第10期】

  ■爱之悲喜 生之离殇——《K-英国情人》叙述节奏探析/唐莉

  【第11期】

  ■龙门阵里的人性深度叙事——评马识途《夜谭续记》/李明泉 肖雅心

  ■影像中的中华文化——评电影《地久天长》/高永亮

  【第12期】

  ■轮回的困境之力——评王斐南歌剧《奥菲欧》/杜莹

  ■影像记录中的“技—忆”留存——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综述片/杜彬 彭慧媛

 

  行业建设

  【第8期】中国曲协在行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研究/曲奇力

 

  人物研究

  【第7期】

  ■沈鹏人文思想的艺术实践及影响/陆祖鹤

  ■李泽厚音乐美学思想的三大范畴/韩璐

 

  境外之镜

  【第2期】

  ■诺瓦利斯对“诗化世界”的构建/方奕

  【第5期】

  ■论史诗《埃涅阿斯纪》中的多元世界/丁瑶

  【第12期】

  ■王羲之与达•芬奇:两个中西美术传统的象征/[意]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

 

  序跋与书评

  【第1期】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将走向何方——评《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杨守森

  【第2期】

  ■现代诗的独特言说——评《现代诗:接受响应论》/戢桂荣 任毅

  【第4期】

  ■当代文艺发展中的制度经验——评《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发展史》/罗宗宇

 

  创作谈

  【第3期】柯军:昆曲不分传统和当代/采访人:张之薇

《余韵》剧照

  学术综述

  【第4期】

  ■当代美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第八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会议综述/秦莹莹

  【第5期】

  ■中国艺术理论的现代性建构——2019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综述/张兰芳

 

  名家专访

  【第1期】徜徉于艺术的自由之境——访文化名家刘斯奋先生/采访人:易文翔

刘斯奋

  【第2期】文学翻译的使命与跨域功能——访翻译家文洁若/采访人:吴江涛

文洁若

  【第3期】自信自尊复自否 学古学今更学新——访戏曲音乐家时白林/采访人:冯冬

时白林

  【第4期】创造艺术的“自己”——访舞蹈家赵汝蘅/采访人:唐坤

赵汝蘅

  【第5期】只有山歌敬亲人——访表演艺术家黄婉秋 /采访人:李彬彬

黄婉秋

  【第6期】深耕与体悟中夯实中国美学之基——访美学家皮朝纲/采访人:林琳

皮朝纲

  【第7期】以情为伴 珠满玉盘——访琵琶演奏家王惠然 /采访人:魏薇

王惠然

  【第8期】新时代美学的生态关怀与中国立场——访美学家曾繁仁/采访人:胡友峰

曾繁仁

  【第9期】戏曲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访戏曲理论评论家郭汉城/采访人:陈曦

郭汉城

  【第10期】盈虚有数 歌之哭之——访美术评论家水天中 /采访人:李振伟

水天中

  【第11期】从新时期到新时代的美学与文论研究之路——访美学家朱立元/采访人:李钧

朱立元

  【第12期】保护民间文化 传承中华根脉——访民间文艺理论家刘魁立/采访人:侯仰军 刘勍

刘魁立

 

  签发:徐粤春

  审核:胡一峰

  美编:木子

  网编:韦英俏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文艺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总目录来了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总目录来了,先睹为快!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四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欣赏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