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专业委员会>正文

共同回答新时代“审美之问”“艺术之问”

2022-05-0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当代中国造型艺术评论的现状与方向座谈会

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造型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在线上举行

4月29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承办的“当代中国造型艺术评论的现状与方向座谈会”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造型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通过视频形式在线上举行。

成立仪式合影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中国评协理事、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馆长陈履生,中国评协理事、造型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曹庆晖,中国评协理事、造型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朱培尔,中国评协理事、造型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刘宗超等专家学者20余人出席会议。徐粤春致辞,陈履生主持成立仪式。

徐粤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徐粤春在致辞中表示,造型艺术在整个艺术家族序列里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造型艺术的理论评论工作在整个文艺评论中举足轻重。当前,我国造型艺术创作活跃、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但同时也要看到,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理论落后于实践、评论滞后于创作等问题依然突出,造型艺术评价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造型艺术评论的朝气锐气还有待提高,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依然任重道远。为此,徐粤春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造型艺术委员会提出四点希望:第一,抓好理论武装,牢牢把稳文艺评论方向盘。要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认识和把握文艺理论评论的地位作用和使命任务、正确导向和价值遵循、理论根基和文化属性、重要方针和基本品格。第二,坚持问题导向,回答新时代审美之问、艺术之问。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文学艺术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回答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怎样弘扬真善美、怎样批驳假恶丑”的新时代审美之问、艺术之问,是文艺评论家的文化责任。第三,发挥学术专长,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和特长、资源和平台,加强对当代造型艺术领域基础性问题、前沿性问题、倾向性问题和热点性问题的学术研究和理论评论,把学术追求与工作要求结合起来,在推动造型艺术理论评论建设中繁荣发展造型艺术。第四,注重团结协作,做好结合配合融合。当代造型艺术流派众多、风格突出、样式丰富,我们更要互学互鉴、互促互进,同向发力、共谋发展,让不同学术背景、不同门类流派的评论家们在造型委员会中各展其才。同时注意在人才建设上下功夫,将专委会打造成引才聚才的“强磁场”,人才发展的“蓄水池”和人尽其才的“好生态”,积极吸纳有生力量,壮大造型艺术评论的高端人才队伍。

在当代中国造型艺术评论的现状与方向学术座谈会上,陈履生、曹庆晖、朱培尔、刘宗超、丁宁、王平、华天雪、安远远、阳丽君、李超、李永强、张红梅、屈健、赵迎新、黄宗贤等造型艺术委员会委员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中国造型艺术评论建设”“中国造型艺术评论的现状、回望和展望”“中国造型艺术评论体系建设”“评论与创作关系研究”“社交媒体时代的造型艺术评论”等议题展开研讨。座谈会由刘宗超主持,陈履生作总结。

陈履生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馆长

陈履生认为,文艺评论如何能让创作者感到信服,让公众感到可信,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我们应把造型艺术评论和创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评论的引导力、影响力。中国评协第二届造型艺术委员会的成立,汇聚了美术、书法、摄影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集结了许多优秀的造型艺术资源,搭建了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平台阵地。希望各位委员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坚持正确方向导向,强化批评伦理和职业操守,通过多举办活动,多做一些脚踏实地的评论工作,发出专业权威的声音,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让造型艺术评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曹庆晖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曹庆晖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展览已经成为推出新材料和新认识的重要手段。随着展览场馆建设的兴起、展览收藏研究的需要以及文旅部对全国美术馆馆藏捐赠展览的推动,围绕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画家(机构)艺术与文献的展览与策划逐步涌现,全国各类美术馆均投入不少人力物力集中于展览的内容建设和公共教育推广,取得了不少成绩。同时要重视展览数据建设,强化数字化建设与标准,加强展览批评和展后研究开展。

朱培尔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

朱培尔认为,现阶段书法学科建设相对于美术学科是有差距的,书法学科建设任重道远。书法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以展览为中心,在展览中发现人才。但在当下如继续过度依赖展览推选人才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展览获奖有偶然性和不确定因素。除展览外,要兼顾高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当前,书法评论还不是很成熟,许多批评难以上升到文化层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的成立对书法批评提供了有效平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刘宗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刘宗超认为,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包括专业评论与权威评论,与之对应的便是大众评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评论,表现出评论者参与文艺评论的不同方式及评论文本的不同性质,应该认真研究,推动三者有效互动。首先应及时关注大众评论的动向,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其次,评论工作者应亮出专业水平,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评论;再次,文艺界应该为权威评论的出现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要进一步研究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评论,扬长避短,有效互动,为构建专业健康的评论生态贡献力量。

丁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丁宁认为,批评必须在说实话的基础上鞭辟入里、褒贬合度,而不是一味地奉承、拔高,或者干脆贬低甚或辱骂,追求摧枯拉朽式的爽快。批评如何找到合宜的、专深的技术理性,也就是依托什么样重要的路径与方法说话,是更为重要的问题所在。批评中存在无端虚高的结论,可能是没有历史的参照所致;不着边际的议论,可能是没有足够的专业鉴别能力的体现;偏执的价值判断,可能是缺乏足够宽广的文化视野。如何避免或者远离没有任何深度的“印象式批评”,是需要我们深思的课题。无论是面对历史、当下还是未来的造型艺术,批评者不能“一招鲜”(凭印象)行天下,也就是对所有不同的批评对象只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尺度。如果缺乏足够的专业意识,缺乏针对不同对象的分析利器,要想赢得点赞,是不现实的。

黄宗贤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教授

黄宗贤认为,造型艺术评论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评论导向,以积极主动的介入态度参与艺术批评实践和艺术理论建设。评论工作者应主动走进艺术现场,体悟艺术创作的鲜活气息,以理性审视与感性体验并重的方式和真诚的学术态度开展艺术评论,以创新性的理论建构和充满朝气锐气的批评话语,促进当代艺术创作发展。

王平 《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辑

王平认为,文艺评论本应是文艺创作的“带刀护卫”,为文艺事业保驾护航。但当前的文艺评论为人诟病之处甚多,比如“泛评论”,呈现出蜻蜓点水式的肤浅;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评论掩盖了专业、权威、严肃的评论。文艺评论家应对自己的专业保持敬畏之心,要敢于刀刃向内。同时要以“高峰”意识来重建中国文艺评价体系,推动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

华天雪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华天雪认为,新中国七十多年的美术理论发展和美术批评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包括“十七年”时期,这一时期最具规模且最为重要的美术理论成果是美术批评。可以说,美术批评与新中国美术创作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它们互为依存的磨砺中,初步建立起新中国美术的生产模式和评价体系。第二个时期,中国美术理论进入了发生巨变的30年,其活跃程度、取得的进展、样态的繁复和多样性等前所未有,是中国特色美术理论新形态的构建时期。第三个时期,最重要的是随着跨学科发展,美术史的边界得以极大扩展,美术理论获得相应发展。

安远远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安远远认为,在新的艺术发展态势下,处理艺术评论与创作的关系,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评论要为理论和实践搭建桥梁,对创作精品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其次,评论要对艺术精品起到推广作用,让艺术的多样形态走进大众,不断提高大众对艺术的兴趣和需求;再次,评论要对社会审美起到普及作用,让大众了解什么是好的艺术,为大众构建高质量的艺术欣赏环境。艺术评论一定要做到有建设性,有真知灼见,体现出思想高度和学术深度。

李超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超认为,“中国造型艺术评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学术论题,其中议题之一是关注造型艺术评论的学科化建设。从近现代至现当代,中国造型艺术评论见证了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相关人物、案例、事件已经作为中国美术发展的见证之物,相关文献展现家国情怀、体现国家精神,成为民族文化复兴的积极力量。在中国造型艺术评论文献的梳理、保护和转化过程中,造型艺术评论逐渐融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学科建设轨道之中,要进一步促进相关文献研究、课程教学以及实习基地的专业合作、项目合作和课题合作,推动造型艺术评论学术体系化发展。

屈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屈健认为,优秀的艺术评论通过问题聚焦、理论阐释和思想引领,不仅对受众有导向、提升的作用,而且对艺术创作也能产生镜鉴、助推的效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评论与创作的良性互动,对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和审美共识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红梅 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

张红梅表示,《指导意见》指出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健全文艺评论标准。我们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的特点,摆脱评论标准和方法“泛西方化”和商业化的倾向,杜绝“人情评论”;要加强造型艺术理论整体的学术建设,把握造型艺术创作的时代脉搏,增强评论工作效能,推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

李永强 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执行主编、教授

李永强认为,当代美术评论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美术评论应体现人民性,倡导美术创作的宏大气象,引导艺术家表现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二是应警惕商业化背景下美术评论道德与学术的沦丧,坚守职业道德,进行以学术为原则的美术评论;三是当代美术评论应避免自说自话,避免评论家自身视野的局限性与盲目的排他性,应以理性的学术眼光、善意的出发点为原则进行美术评论。

赵迎新 《中国摄影报》社长、编审

赵迎新认为,摄影评论的起步比较晚,在评论体系、学术架构及人才培养方面都滞后于美术评论发展,希望评论界能够对摄影给予更多关注。摄影的研究范围很广,不仅局限于对影像文本的研究,还与科学、文学、人类学、美学等学科有密切交集。目前摄影评论存在过于学院派、理论化的问题,缺少描述性及历史背景的交待,普通读者难以理解摄影作品的内涵。这种现象应该引发评论家的思考,因为评论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而不是拘泥于专业圈子的沙龙,要真正做到立足于当代、立足于大众。

阳丽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主编

阳丽君认为,我国20世纪上半叶的摄影评论整体以点评、感想和体验式居多,新时期以来的评论则由从事摄影工作的专业人士进行,主要从摄影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着力,引导摄影创作健康发展,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摄影理论奠定基础、提供养分。一些针对摄影时弊的批评往往能引起摄影界的广泛讨论和传播,甚而引起摄影具体方式的改变,对摄影生态的转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希望有更多的力量进入摄影评论,推动摄影艺术和评论事业良性发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造型艺术委员会名单

主 任 :陈履生

副主任 :曹庆晖 朱培尔

秘书长 :刘宗超

副秘书长:张红梅 李永强

委 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 宁 王 平 华天雪 刘伟冬

     安远远 阳丽君 李 超 屈 健

     赵迎新 黄宗贤

学术秘书:丁澜翔 王书峰 张 佳


签发:杨晓雪

审核:张利国

编辑:杨婧 


延伸阅读:

共同回答新时代“审美之问”“艺术之问”(“艺评中国”新华号,阅读量20.5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成立仪式在京举行

“百年征程 时代光影”研讨会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视听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在晋举办

努力打造视听时代的思想雷达和艺术智库:“百年征程 时代光影”研讨会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视听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举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