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岩井俊二导演,陈可辛监制,周迅、秦昊、胡歌等出演的电影《你好,之华》被裹挟在观众对《情书》(岩井俊二1995年导演作品)的回顾和眷恋中进行对比讨论。然而,当这位20世纪90年代日本“新电影运动”的代表导演在23年后再度瞄准青春爱情题材进行创作时,绝不仅仅是主创对个人审美和情怀的兜售,除却日渐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对日系纯爱经典在中国的“本土化”的吸引和推动之外,使青春不再局限于“情绪化”的集体记忆征用,不再满足于“标本式”的岁月切面展示和梦幻的情感言说,才是《你好,之华》的光亮所在。
《你好,之华》之所以无法摆脱《情书》的阴影,除了源自岩井俊二对青春情感题材的坚持之外,其艺术表达上的相似度成为让影迷大呼失望的主要原因。之华(周迅饰)在姐姐之南的葬礼上拿到了一封之南初中同学聚会的邀请函,并见到了姐姐当年的追求者——同时也是自己的爱慕对象:作家尹川(秦昊饰)。原本要向同学们说明真相的之华,却任凭同学们把她误认为之南,同时还接受了尹川的问候、联系以及“我喜欢了你三十年”的短信。无意看到短信的文涛(之华丈夫,杜江饰)盛怒下摔坏之华的手机,于是之华开始给尹川写信,几次书信往来之后,尹川与之华见面,共同揭开往事的真相。
毋庸置疑,当情节进行到此时,岩井俊二把观众拉回到他熟悉的情感框架和美学编码的意图已经非常明确了,他甚至情愿承受对故事逻辑的忽略。当年《情书》第一次惊艳正是凭借同样的叙事逻辑:开篇同样是男主人公藤井树的意外离世,恋人渡边博子意外发现了藤井树中学时期的旧址并开始给恋人写“寄往天国的信”,而辗转收到此信的人——同样名为藤井树的女子,竟然是男藤井树曾经的暗恋对象。原来内敛腼腆的男藤井树之所以大胆地向渡边博子求婚,正是因为渡边与女藤井树极为相似的外貌,一段不为人知的暗恋浮出水面后,如释重负却内心复杂的渡边博子对着空旷幽深的雪谷大声呼喊藤井树名字的一幕,与《你好,之华》片尾四人分角色朗读之南遗书的桥段如出一辙。青春题材、外形酷似、过早离世、书信象征等等要素的参与,使影片总体呈现出的是与岩井俊二以《情书》为代表的青春电影的重复。因此,从观影体验上讲,除了周迅对中年之华的演绎带来的说服力之外,影片确实带来了更多《情书》的影子。
当然,相对于重复,《你好,之华》的突破也同样精彩。影片从青春故事出发,却没有完全囿于青春故事本身的讲述,而是一路披荆斩棘,试图用怀旧视角,通过青春故事在生命体验中存留和发展,去除中年视角下关于青春的怀旧和治愈光环,探讨自我的成长、自身与生活的和解,以及青春真正的魅力所在。尽管自小生活在优秀姐姐的阴影下,初恋的苦涩也拜姐姐的甜蜜所赐,但是在之华心中,也一样如姐姐所说,“相信中学时代对我们而言都将是终生难忘,也无法取代的回忆。 ”好学上进、漂亮出色的之南认真学习、努力进步、有喜欢自己、自己也喜欢的男生并与之相恋。那么问题来了,看上去没有一个选择是错误的,没有一个环节是不对的,而结局却仍然是之南嫁给了“越看见她就觉得越自卑”的家暴者张超(胡歌饰),最终在冷漠畸形的婚姻围城里作茧自缚,交付了如花的生命。爱情的缺席不再是岩井俊二关于青春爱情的文艺标签,而成为之南在执念中拒绝与生活交流对话的最后一根稻草。岩井俊二在《你好,之华》中重新度量了青春爱情在人生中的长度和重量,打开了青春关于人生讨论的新的视野。
与之南人生相并列的另外一种人生可能,则是如之华一般,平凡地不被感知,初恋被拒绝,嫁给IT男,结婚生女与先生斗智斗勇,被误会也不去激烈解释,博弈让步、淡然生活,只有在尹川突然造访时引爆所有情绪累积。这一种可能就是隐藏在之南背面的、大多数人的生活,之华也因此成为银幕前每一个中年的自己。之南在毕业典礼上说道,“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走在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上,也许有的人会实现梦想,也许有的人不能。”但十四五岁的少女还并不能践行那样旷达的人生哲理,更何况这毕业演讲本就是尹川来操刀写就,从懵懂初恋那里流露出的青春寄语,却变成了命运的玩笑。而怎样面对实现不了的梦想和想象之外的生活,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也是和主角同龄的中年人即将开始总结人生之前的最大体悟。
《你好,之华》是对一粒尘埃的指认,是每一个人对自我的唤醒。影片在轻车熟路地梳理青春情感的同时,把青春以及青春的前史和续集进行排列和比对,提炼出了青春之于人生历史的新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段无疾而终的懵懂爱恋,更是自我认知、自我建设、自我接受的人生起点。在这个意义上,“你好,之华”也就是“你好,自己” 。
(作者:王文静,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