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2023年中国电影扫描:植根现实 专注创新(尹鸿)

2024-01-04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尹鸿 收藏

2023年,中国电影重装出发、强劲复苏。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549.15亿元,较前一年上涨80%以上,市场恢复态势良好。国产电影票房460.05亿元,占比为83.77%,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2.99亿,共有11部影片票房突破10亿

(图表来源猫眼研究院)

2023年中国电影扫描:植根现实 专注创新

从春节档的观影回归到暑期档的热浪翻滚,从国庆档的波澜不惊到贺岁档的厚积薄发,2023年,电影重新回到文化行业的中心位置,为大众抚慰心理创伤、提供文化享受、凝聚精神力量。仅从市场表现看,中国市场全年电影票房约550亿元,较前一年的近300亿元增长了80%以上,同比票房成绩最高的2019年的640亿元,恢复到约85%。中国电影市场占全球电影总票房285亿美元的约28%,全球票房前30位的电影中,从《满江红》(第8位)到《长安三万里》(第28位)共7部中国电影位列其中。这些数据证明,国产电影的品质和传播得到了观众认可,而中国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和进影院的需求也初心未改、热情依然,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格局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满江红

市场:从“头重脚轻”走向“挺胸昂首”

电影产业化改革以后,曾经形成一种头部商业大片“赢家通吃”、许多电影盲目跟风的创作生产现象。每年三五部所谓的“大片”,借助大明星、大场面、大奇观、大营销,有时能够占据国产电影票房四分之一以上,然而绝大多数国产电影的艺术质量和商业品质都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市场的“头重脚轻”现象十分突出。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格局。春节档的特殊档期出现了《满江红》《流浪地球2》两部单片票房超过40亿的影片,而全年则有11部国产电影票房超过10亿,60多部国产电影票房超过1亿,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电影局“十四五”规划中年票房过亿电影达到50部的年度目标。

这个成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票房规模,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国电影整体质量的提升,有更多具备艺术品质、制作品质、商业品质的电影涌现。正是因为一批而不是少数几部电影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国产电影才能不仅支撑起春节档这样的“高概念”档期,而且在长达3个月的暑期档中掀起一轮又一轮观影热潮,才能在天寒地冻的贺岁档供给70部以上不同题材的新影片,才能让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影在不同时段和日期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影院,才能让观众不仅在节假日而且能够在普通周末选择心仪的电影。中国电影从“一枝独秀”的状态中,正在开始走向“百花齐放”。

应该说,2023年这种腰部挺拔的状况,正是我们对电影创作生产和电影市场多年以来的期许。单单依靠三五部头部影片,无法支撑起全年365天的电影市场,无法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也无法培养观众日常进电影院的消费习惯。国家电影局一直鼓励在长假档期之外形成所谓的“周末档”,让观众形成常态观影的习惯,本年度可以说初见成效。只有更多电影能够进入市场循环,规模化的电影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工业化,电影行业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和资源。过去那种“头重脚轻”的发展模式,禁不起风吹草动,而如今的“挺胸昂首”才能将中国电影带进更稳健更健康的发展路径。

《消失的她》

作品:从强类型主导走向多样化创新

类型化,特别是以军事动作、武打动作、神幻动作、港产警匪动作以及喜剧为主的“强类型”作品,以及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影片所构成的“泛类型化”作品,过去一段时间一直是国产电影试图走向市场、迎合观众的重要途径。这些以动作为主的“强类型”和“泛类型化”努力,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转型,提升了国产电影的商业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但是其“急功近利”“同质化”“雷同化”“悬浮”“矫情”的缺点,也饱受诟病,不仅影响了中国电影美学价值的升华,而且也渐渐让观影品位日益提升的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以至于近年来所谓的“动作大片”“喜剧大片”败走“麦城”的现象屡有发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3年中国电影在创作上出现了可喜的变化。票房前十的影片,题材、风格、样式更加多样化,许多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大胆创新,无论是改编自真人真事,还是对他国文本的本土化移植,都努力摆脱简单的“商业配方”,力图用“适当”的叙述方式、演员构成、戏剧类型、视听风格来呈现独特的题材价值,即便依然是类型创作,也追求类型的杂糅、创新和突破。《满江红》借助一个封闭空间、一首家喻户晓的古典诗词、一个真假秦桧的核心,将“过关”与“反转”用到极致,形成了一种新的悬疑类型;《流浪地球2》在原有的灾难片+科幻片+家庭情感片模式中加入了生物科学、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继续完成世界观升级;《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用一个老IP叙述了自由与强权之间的戏剧性对抗;而《长安三万里》则通过高适视角让诗仙李白成为白衣飘飘的成长少年,首创了与西方“歌舞片”不同的“诗动画电影”,用那些千古流传的诗歌表现了中国式浪漫与豪迈,通过“诗在长安在”的主题展现了“中国精神”。《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八角笼中》《河边的错误》《三大队》《涉过愤怒的海》《不虚此行》《无名》《深海》《我爱你!》《第八个嫌疑人》《坚如磐石》《长空之王》《热烈》《保你平安》等等,这些影片都不再墨守成规,而是在尊重观众、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尽可能探索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视听表达。即便像“熊出没”这样的动画片老IP,也敢于让动物与“芯片”科技相互结合,动物动画片具有了科学幻想的新元素。而《志愿军之雄兵出击》等以“新主流电影”为目标的影片制作水平一流,其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的故事架构完成度很高。未来此类题材影片还需做出足够的创新性突破,不断助推观众产生新的审美期待。

可以说,本年度国产电影在不同维度上都出现了优秀的代表性作品,从多样性、创新性角度看,如果说2023年的中国电影不是近二十年来最有成效的一年,至少也是其中之一。越来越多的电影创作生产者意识到,不仅要追求最“好看”的电影而且也要追求更“好”的电影,虽然不能简单地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刻板化,但无数事实证明,经典流传的电影往往未必是当时票房最高的电影。电影没有市场万万不行,但是电影唯有市场也切切不可。追求艺术创新、审美表达与传播效果的一致性,正在成为电影业的共识。

《流浪地球2

创作:关注现实、共情共鸣

有观众评价说,2023年是国产电影“最接地气”的一年。《孤注一掷》《八角笼中》《坚如磐石》《长空之王》《三大队》《第八个嫌疑人》《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我本是高山》《不止不休》……众多影片都根据现实真实事件或真实人物而改编。虽然这些影片中,依然有不同程度的类型化、戏剧化、奇观化的元素注入,也受到真人真事的创作环境和条件的“客观制约”,但整体上看,它们的题材都是当时或现在的“热点事件”“热点人物”。既然是现实热点,这些题材往往都会自带话题、自带关注、自带情绪投入。《孤注一掷》所唤起的全民“反诈骗”关注,《八角笼中》所激发的那种“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的“孤勇者”情结,《消失的她》在性别与阶层的双重主题下探讨“友情”“爱情”中的生死“信任”,《三大队》里那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灵救赎,《我本是高山》那种精卫填海的拯救者信念,可以说都引发了电影全民“再阐释”“再传播”的出圈、破圈热情。当然,真人真事、热点题材并不是这些电影产生“超能”影响力的唯一原因,只有在创作上能够达到唤起共鸣和共情的艺术效果,才能成为“话题”的“发动机”,如果把话题作为目的而失去艺术感染的强度,话题本身就会成为电影受到批评的舆论点了。

本年度的一些中小成本文艺片,在开掘现实空间、体察烟火人间方面,也出现了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优秀影片。孔大山的《宇宙探索编辑部》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科幻”怪人的独特形象,呈现了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魏书钧的《永安镇故事集》借助一个元电影的故事,表现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血肉关系;张律的《白塔之光》从一个中年男性的视角,叙述了城市中一群男男女女的情感“流浪”和对“归宿”的渴望;白志强的《拨浪鼓咚咚响》用朴素的方式表现了陌生人之间人性的沟通和相互的抚慰……2023年的电影世界,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电影有了更多的烟火气和更多的人文关怀。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关注现实热点、人物热点话题的现实题材作品试图寻找更加高效抵达受众的方式,即便那些非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也在努力寻找跨时空的对话通道,从历史中走来,传达当代观众所关注、所期盼、所共鸣的主题和现代性。《满江红》用一群普通男女的舍生忘死,在解构“英雄”创造历史的固有叙述同时,借助一首“满江红”将全民那种“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爱国豪情抒发得酣畅淋漓;《长安三万里》用李白豪情天纵的浪漫,将庸庸碌碌日常生活中那种自由天性释放出来,孩子们体验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飞翔驰骋,成年人感受着“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人生潇洒;《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则在权力、自由、暴力、爱的搏击中,表达了现代人对历史规律和人性深处的现代想象和判断……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借古人之酒杯,浇今人之块垒”,无论是长歌当哭还是笑傲江湖,其实都是对自由、平等、正义、家国的一种追求,这也反映了国产电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诸多努力。

事实上,本年度也还有不少取材历史和现实真实事件、人物的影片,包括部分弘扬主旋律电影,由于既缺乏对历史现场、人物现场的“当时性”还原,也缺乏对其当代价值、当代意义的“对话性”想象,有的影片虽然艺术完成度尚可,但却因为缺少心灵的对话、人性的深度、历史的质感、现实的共鸣,导致人物和主题流于概念化、符号化,因而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这也启示电影创作者,唯有从人性出发、从历史原点出发,才能真正在想象中完成电影与当代观众的心灵对话与交流。

《长安三万里

电影人:继往开来、薪火相传

2023年的另一个可喜现象,是青年一代电影人迅速崛起。古稀之年的张艺谋以《满江红》《坚如磐石》两部电影证明着自己旺盛的创作生命力,陈凯歌以《志愿军之雄兵出击》展示着自己驾驭宏大题材的非凡能力,与此同时,曹保平、程耳、郭帆、乌尔善等中生代导演也继续贡献着《涉过愤怒的海》《无名》《流浪地球2》《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等重要的作品。特别是一批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电影导演,异军突起,则显示出不凡的创作能力和专注的创作热情。

申奥的《孤注一掷》、崔睿和刘翔的《消失的她》、王宝强的《八角笼中》、戴墨的《三大队》、田晓鹏的《深海》、易小星的《人生路不熟》、大鹏的《热烈》和《保你平安》、刘晓世的《长空之王》、韩延的《我爱你!》、苏亮的《学爸》、魏书钧的《河边的错误》和《永安镇故事集》,以及谢君伟、邹靖的《长安三万里》等等,无论是票房成绩还是电影的完成度,无论是故事形态的创新还是视听形态的完整,都充分体现了青年一代电影导演,作为网生代对于当下青年电影观众的理解能力,以及作为全球化背景下成长的一代对世界电影美学的融汇能力。无论是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还是对影像造型和叙事节奏的把握,青年一代电影人更加具有时代感,减弱了商业、艺术、政治之间摇摆不定的拼凑和叠加,也减少了那种功利主义的外在注入和商业加载,人物-故事-节奏-概念的“统一性”更加具有了电影艺术自身的规律。在讲故事中塑造人物,在人物命运中传达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自觉。

当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成熟电影人对青年电影创作者的加持,成为这代年轻人成长的重要“条件”。如陈思诚之于《消失的她》《三大队》,宁浩之于《孤注一掷》,黄渤之于《学爸》、郭帆之于《宇宙探索编辑部》等,加上黄建新、管虎、徐峥、吴京、王红卫、姚晨等人,他们都在用自己成熟的行业经验、人脉资源、协调能力、市场影响,一方面为青年电影人专注创作配置资源、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融合了不同年龄段的艺术理解和产业判断,让年轻人的作品有了更稳定的创作生产品质。电影界的“传帮带”,通过创投、监制、培训、公司合作等各种形式越来越普遍多样,逐渐形成了若干各有特色的创作梯队,这对于未来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2023年,从人们一开始的将信将疑到年末的收获满满,充分体现了中国电影20多年产业化发展中所积淀的顽强生命力。这种韧劲,让中国电影经磨历劫依旧朝气蓬勃,为新一年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当然,各种长短视频出现后的媒介分流对观众注意力的转移,成规模的商业投资影片的供给不充分,三年疫情对创作周期的影响,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消费需求受到种种主客观原因的抑制等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新一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刻画人性人情、唤起共鸣共情,用历史和现实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对自由、平等、尊重和爱的现代文明的不懈追求,将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核心使命。深耕现实、尊重观众、技术赋能、传承创新,不断探索电影艺术在新的文化环境、传播环境、科技环境、消费环境中的新趋势、新突破,将成为始终走在创新路上的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尹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尹鸿专页

《美美与共》:品多元文化之韵 赏文明互鉴之美(尹鸿)

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从历史向未来(尹鸿)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