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暑假,观众的观影热情高涨,影院上座率也逐步提高。与之对应,暑期档电影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掀起新的观影热潮。2022年暑期档总票房突破90亿元,远超去年暑期档73.81亿元的成绩,实现了主流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现实题材洋溢着人间烟火气
随着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强势回归和艺术创作理念的不断升级,现实题材不仅成为创作热门选择,也成为票房中坚力量。从2021年国庆档的《我和我的父辈》激发观众对父辈乃至祖国的浓烈情感,到《穿过寒冬拥抱你》《奇迹·笨小孩》领跑2022年元旦档、春节档市场,创作者从现实生活富矿中挖掘素材的同时,不断创新艺术表达方式,使作品主题立意更接地气,视听语言积极创新,角色塑造深入人心。这些特点在今年暑期档涌现的现实题材影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6月24日上映的《人生大事》先以优异的票房和口碑,为现实题材开了个好头。影片讲述青年莫三妹与小女孩武小文从彼此对抗到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在悲喜交织的氛围之中,作品在宏观上探讨生命观的话题,微观上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境遇,让观众在哭过笑过之后思考人生的意义。同样聚焦现实的《你是我的春天》则采取拼盘式短故事的形式,展现被疫情阴云笼罩下的芸芸众生。无论是因家长反对而分手的情侣,还是平时疏于交流的父子,或是独自居家的钢琴女孩,这些人物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措手不及,甚至悲伤痛苦,却依旧微笑面对,并从只关注亲情、爱情等小爱转为心怀家国的大爱。
影片虽然风格迥异,内容多样,却都弥漫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创作者不粉饰现实,不回避问题,聚焦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讲述他们在困难中坚守,在艰苦中奋斗,对生活、人生饱含敬畏和真情的人生经历。这样的温暖故事让爱与希望的种子在观众心中生根发芽,鼓舞着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你”和“我”奋勇前行。
科幻片探索风格杂糅的特色之路
创作在脚踏大地、贴近人民的同时,也不忘仰望星空,拥抱未来。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惊艳亮相,几次三番打破国产电影票房纪录,评论界甚至将这一年称为“中国科幻元年”。2020年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这十条政策措施被视作开启中国科幻新征程的“科幻十条”。这些促进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努力在这个夏天得到了集中回应。《独行月球》《明日战记》《外太空的莫扎特》等科幻片轮番上映,在电影市场上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其中,登上暑期档票房冠军宝座的《独行月球》将喜剧风格融入科幻叙事,片中既有令人捧腹的滑稽独角戏,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笑泪交织”成为观后感里出现的高频词。《外太空的莫扎特》则在科幻主题之下贯穿一条家庭教育议题——当叛逆期遇上更年期,一直都是每个家庭“难念的经”。该片既能为孩子们提供新奇观感,亦能给家长以思想启迪,精准把握住了暑期档观众合家欢的观影需求。《明日战记》则将动作戏的元素融入机甲题材之中,未来战士与外星怪物拼杀时拳拳到“铁”,行云流水,令人赏心悦目。
从月球基地,到机甲世界,暑期档的科幻片以大开大合的时空想象和放眼宇宙的宏大视野为观众描绘了一个个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这些作品纷纷探索科幻叙事与喜剧、动作等元素的杂糅,为今后创作开辟了更多想象空间。
丰富类型为观众提供更多选择
暑期档不仅有现实题材和科幻片相得益彰,更有爱情、家庭等多种类型作品群星闪耀,为不同需求的观众提供丰富的观影选择。爱情片《漫长的告白》没有青春疼痛,也不强制煽情,而是描写了中年男女或平淡克制或浪漫现实的情感关系。同样聚焦亲情关系的《我的非凡父母》和《世界上最爱我的人》风格迥然不同,前者改编自导演亲身的经历,讲述一对失明父母养育视力正常的女儿的成长故事,后者则表现单亲的父亲、母亲为从病魔手中救回重病女儿不惜犯险,与命运抗争的过程。
家长与孩子共赏电影是暑假重要的娱乐项目,动画电影也是暑期档电影盛宴上不会缺席的重要菜式。今年暑期档动画电影亦表现不俗:《新神榜:杨戬》《山海经之再见怪兽》以神话人物为主要角色,以古典名著为创作蓝本,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电视动画IP的系列电影作品《猪猪侠大电影·海洋日记》《海底小纵队:洞穴大冒险》则沿用原有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以满足小粉丝在大银幕上与喜爱的动画形象相见的愿望。
这个暑期档,中国电影的好消息不断:北京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相继举办,电影才俊共襄盛举,为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2022年电影惠民消费季正在进行时,多家电影票务平台将发放共计1亿元观影消费券,激发消费热情;国家电影局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关于促进观影消费的框架合作协议,建设银行将于今年年内投放共计5000万元用于直接补贴观众观影购票……在这些“组合拳”的刺激下,中国电影的市场空间将被进一步打开,更多叫好叫座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指日可待。
(作者:王黑特,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雅捷,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