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电视剧《长歌行》:国漫影视改编的破题佳作(夏烈)

2021-06-29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夏烈 收藏

国漫影视改编的破题佳作

——电视剧《长歌行》观后

  “入坑”《长歌行》,如果要说理由,大约有三:一是对夏达同名漫画改编的好奇;二是对迪丽热巴、吴磊等青年演员演技的探究心;三是当时先看的“宋韵”(《大宋宫词》)却最终失去了追剧的动力,于是打算换个“坑”,那么观“唐风”何如?

  看后觉得,《长歌行》还是能留住观众的。那些因观剧而生的心绪和追剧行为都是实实在在的。比如笔者就喜欢那些在乱世里“路遇”的配角“弟弟们”,他们和“女一”李长歌、“女二”李乐嫣的姐弟戏,生动、可爱、感人,当那些少年人或为家国、或为护姐而魂归天际时,不免令人黯然神伤。当然也会略带“恨”意,与发弹幕的观众评论一样,认为这部剧真是“费弟弟”!认为李家那不成器的太子哥儿、少年李承乾演得也有些风采,纨绔得一派天真等等。观众的弹幕时不时要“指点”人物,觉得阿诗勒隼这里“不够积极”,皓都那里真是“装酷”,而每见到李长歌、李乐嫣的“成长”则欣喜点评,宛如眼看着她们长大的家中“老娘舅”。叙说这些感性的心理痕迹是想证明,《长歌行》作为“故事”是有可取之处的,同时也想讨论下该剧被误解的一些方面。

  “漫改”影视的破题之作

  对于不太关注青少年文化的年长观众来说,《长歌行》电视剧与漫画有没有关系并不要紧。对于电视剧IP改编而言,剧的好坏是可以与原著IP分开来讨论的,只观剧而不看原著小说、漫画的观众就大有人在。

  作为知名漫画家夏达的古风代表作品,当年夏达从少女漫画开拓出《长歌行》这种历史题材漫画,以及塑造出李长歌这一遭受命运突变,从复仇最终转向“求道”的女性人物形象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部漫画佳作,是夏达创作的一大突破。作品曾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中国最佳漫画作品奖、第十二届中国动漫“金龙奖”中国漫画大奖,还曾登上日本主流漫画杂志《Ultra Jump》等。因此,当2015年华策影视签下了《长歌行》的影视改编权时,一度颇令漫迷期待。

  被这一消息牵动心弦的,当然不止原著漫画的粉丝。《长歌行》的改编在当年乃至今天来看,依然意义非凡。“漫改”这条道路关涉整个中国原创漫画产业链的塑造和崛起,是推进漫画业以IP为核心驱动的战略升级的大事。就如中国男频网络小说,之前一直“屡战屡败”,直到“爆款”电视剧《庆余年》的出现才改变了局面一样,对于积累已20余年的原创国漫来讲,也一直期待着这样一部漫画大IP打通一条新路。然而,从“漫画”到“影视”改编的这个“燃点”话题,在《长歌行》热播的情势下反而被忽略了。我们的国漫创作将来如何借助影视等产业及自身专业衍生取得更大成就?这个问题十分值得业界同人认真探讨。

  《长歌行》是在2016年的漫画圈纠纷中“停更”的。因此现在的剧集中增加了很多电视剧主创团队的创造。夏达曾在个人微博中说,“发生了那么多情况剧方还是艰难地坚持了下来,我很感激也很支持。”不光夏达,对《长歌行》漫画有感情和愿景的人,大概都会乐见这样一部作品最终诞生,为原创国漫IP的影视改编破题。

  根据漫画IP的特点,这部剧中采用了不少平面漫画与动态元素相结合的“动态漫画”,作为剧情和场景的视觉“插件”,这引起了一些网友的议论,认为每到战争等大场面就用动态漫画,是剧组为了“省钱”,没有诚意。在笔者看来,这些“动态漫”的运用基本不违和,并不损害电视剧的美学效果,反而增加了影视剧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有新颖之处。类似的做法在国内外的影视创作中并不鲜见,像电影《杀死比尔》《罗拉快跑》《李献计历险记》,韩剧《W两个世界》《虽然是精神病但没有关系》等,而动漫改编作品把部分动漫保留到真人版影视剧中也很常见,比如真人版《蓝精灵》《加菲猫》《我的ID是江南美人》等,按导演朱锐斌的说法,他们“只是想寻找另外一种方法,来致敬原漫画”,这其实无可厚非。即便真是出于“省钱”的目的,在影视行业,根据作品的市场定位进行剧集成本计算,在成本和艺术之间取得平衡也属常规做法。

  为人物赋予成长弧光

  一般而言,看“偶像剧”,不管是古装还是都市题材,观众总习惯于先看“流量明星”,再看“服化道”,然后再看情节冲突。至于这类影视剧的人物塑造、人物性格、人物弧光,往往所见都是有限的、单一的、扁平的。《长歌行》中却可以看出,创作者有意构建起剧情和人物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让人物在命运里、世道里成长,在矛盾和压力里成长,然后写他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待人处世及人生抉择。

  在塑造人物成长方面,剧中的一些细节刻画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李乐嫣在落难流民中结识的义弟小五,不幸在到达洛阳城门时过世了,他生前心心念念的就是想吃一碗白米饭,于是剧中恢复公主身份的李乐嫣在小五墓前代弟弟吃了一碗白米饭。用一碗白米饭作梗,最终以“代吃”的细节收尾,反映了乱世流民的困苦和期冀,也让李乐嫣的成长落在了实处,使“历难”和“情怀”构成了人物破茧重生的叙事逻辑。同样,对于李长歌而言,则是朔州刺史公孙恒夫妇的为百姓牺牲,令其突破了“小我”格局,懂得了人生大义。

  但这样的人物塑造并不一定能令所有观众满意。网剧观众在意的爽点常常是“CP感”足不足、甜不甜、美不美等。并不是说“人物弧光”不需要,而是对于网剧观众而言,人物塑造更需在满足种种爽点的基础上再去做一些立体的、崇高的表达才行。所以《长歌行》中,“男二”“女二”的“皓嫣恋”在好评度上要远远超过男女主的“歌隼恋”。甜、美、CP感,这种简单直接的审美趣味体现了当下大众文化和大众娱乐的某些特点。

  从艺术的角度看,《长歌行》试图超越一般偶像剧,在人物成长和人物细节上增加层次,使之细腻可信,是有创造的、诚恳的。电视剧尽可能地尊重了漫画原著的精神和一部分细节,如李长歌的妆容、大女主的家国意识和求道之旅等,剧集中都有所保留。特别是家国情怀和“求道”,作为剧中人物成长的重要部分,得到了编剧、导演的重视。但也许因为这些难免沉重、复杂的意味始终缠绕在主人公身上,会使观众觉得人物变得“不好玩”了,离“大众趣味”远了。反而漫画原著中并不存在的“男二女二”这条情节线,却因全新的人设、轻松有趣和充满深情的人物关系,形成了从前半部“成长”到后半部“甜宠”的“口味儿”调剂,倒贴合了大众的时下趣味。而由此引发的网友热议,既值得电视剧主创团队思考,也凸显出创作者对流行趣味主导的观看潮流的无奈。《长歌行》既想赋予人物庄严厚重的内涵,又想靠轻喜剧式的“甜宠感”投观众之所好,结果却顾此失彼,这是剧作有些遗憾的地方。

  综观全剧,《长歌行》还是可圈可点的。以大结局播出期间各网络评论平台的情况来看,“吐槽者”多为“明星粉”和“漫画粉”,于是对女主年龄、演技和“编剧魔改”的反应也最大,而拨开这些迷雾,以专业之理性来审视这部作品,恐怕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作者: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教授,一级作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斗罗大陆》为何没能破壁出圈?(夏烈)

  专业知识作者正在改变网络文学(夏烈)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