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主旋律影视创作:在守正创新中再上新台阶(赵彤)

2020-05-21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彤 收藏

  核心阅读

  从影视大国到影视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创作者理应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追求主旋律创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精彩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

  近年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创作,我国影视业迎来主旋律创作的新高潮,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引领时代审美风尚,作出积极重要的贡献。

  走过光辉历程的主旋律文艺创作,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在创新发展中谱写新的乐章、塑造新的形象、讲述新的故事、引领新的风尚。

  如何开掘厚度、深度与温度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相对突出的矛盾。艺术来源于生活,优秀的文艺作品以社会现实为基础。主旋律影视创作,首先要认识好和把握好中国社会当前发展的主要矛盾,将其作为开掘题材、塑造角色、传递价值的依据,提升作品的厚度、深度与温度。

  历史题材电影《林则徐》深刻把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根本矛盾。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展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故事,依据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从电影《老井》、电视剧《乔厂长上任记》再到电视剧《大江大河》,都能看到剧情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是相契合的。不同社会形态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主要矛盾也是变化的。我们在影视创作中一直强调“思想精深”,要求主旋律创作准确把握、生动再现社会主要矛盾,并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而不断创新。主旋律创作不是“经验化”的课题,而是实践化的课题,只有不断谱写新乐章,才能与时代同步伐。

《大江大河》剧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回顾我国主旋律影视剧创作,优秀作品叙事表意的关键与创作者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是相关的。讲述“站起来”的作品,从电影《甲午风云》《万水千山》到电视剧《八路军》《解放》《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主要描写的是战争故事。讲述“富起来”的作品,从电影《月亮湾的笑声》《血,总是热的》到电视剧《新闻启示录》《外来妹》《温州一家人》《鸡毛飞上天》,主要描写的是致富故事。在“强起来”的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创作怎样构建主要故事,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

  为什么要讲好“小正大”故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主旋律影视创作应该坚持以人民群众这个历史主体为主角。从作品接受的角度看,观众对影视剧中角色身世和身份的认同感,是影响作品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从影视作品产生的社会效果来看,角色与观众的身份交集越大,人物对观众的“示范”作用越强,作品的传播力也就越大。

  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怀,是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创作突出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创作观。近年取得双赢效益的电视剧,如《马向阳下乡记》《绝命后卫师》《平凡的世界》《父母爱情》《最美的青春》《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鸡毛飞上天》《大江大河》等,都是从塑造普通人角色开始,讲述普通人成长与成熟的故事。《绝命后卫师》中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战壕的时间比在指挥部多,更像个战士;《鸡毛飞上天》里的陈江河、骆玉珠,《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也都是乡下人出身。

《鸡毛飞上天》剧照

  主旋律影视创作由“高大上”转变为“小正大”,转变的是风格,而不是内涵,宏大叙事并没有退场,而是转场了。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的气质就是改革开放时代风貌的一种折射,陈树湘、赖老石头乃至六千闽西红军牺牲在长征的征途上,一届届右玉县委书记手持铁锹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和民族的大业永远站在他们的身后。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注重“微”“小”的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还要塑造好人民群众形象,呈现好老百姓的时代新生活。

  新时代如何创作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

  从影视大国到影视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创作者理应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追求主旋律创作,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精彩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

  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主旋律创作应当主动与年轻人结合,把青年作为主体观众。

  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从物质条件来看,他们经历了我国基本由短缺经济到局部过剩的时期;从文化资源来看,他们所接受的来自域外的社会文化信息丰富多样,而且来自发达国家的信息占主体;从求学就业状况来看,他们开始进入激烈竞争的社会,而且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社会,他们的职业遍布外企、民企、国企等各种所有制机构,从田野乡村到跨国公司都有他们的身影。这些社会关系的变化,不能不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他们当中,“甘当螺丝钉”的情怀和“想当螺丝刀”的抱负都有。这些年,许多电视剧中的高管角色,无论家族传位的还是白手起家的都很年轻。这里面固然有选择当红演员的营销考量,但不能不说,这样的人设也满足了青年观众的自我想象。而且,80后主创团队已经成为影视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观自然会投射在作品中,他们也承担着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任。主旋律创作一方面要解决“老故事”的青春化表达问题,积极吸引青年观众群体;一方面要引导和支持青年群体的主旋律表述,为主旋律注入新的正能量。

《在远方》剧照

  《在远方》这部剧中,刘云天带着几个年轻人开发短视频技术,一个小伙子问: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什么?几个青年人一起回答:升级啊!新时代的主旋律影视创作需要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升级,创作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

  (文中图片来源于豆瓣)

 

  (作者:赵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室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名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以守正创新成就更多精品力作(赵彤)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与脱贫攻坚同步伐(赵彤)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