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正则民风淳、家和国兴,家风不正则德不修、贻害无穷。“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西晋文学家潘岳通过《家风诗》来书写优良家风对自己的熏陶和影响,以示对家风家教的颂扬和尊崇。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当下的视觉文化时代,影视艺术无疑成为书写家风的最佳形式。十六集纪录剧情片《家道颖颖》第一部《回家》以春运为切入点,选择春节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得以高度集中体现的时间节点,围绕开往青桫镇的小火车上所发生的故事,歌颂了好家风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用最具时代气息的方式展示了和谐、敬业、友善、文明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融合,使《家道颖颖》这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系列片更好地把真实性和艺术性结合在一起。片头片尾的纪实段落采用纪实节目中常见的人物访谈形式,由保洁员、物业管理员、列车长、火车司机、护士、鲜花摊主、文玩店老板等你我身边的普通人讲述他们对家的感觉,回答为什么离开家、哪一刻最想家、最放不下的是什么……这些最易触动每一个离家游子心弦的问题,他们给出的也是令每一个中国人产生内心共鸣的答案。不同行业的他们,每个人都有对各自家风家训的理解和传承,或曰天道酬勤、勤俭持家,或曰敬业爱岗、医者仁心,或曰赡养老人、善待孩子,或曰干一行爱一行。同时这些被采访者中也包含片中故事人物的原型,火车上救助气管脱落病人的女护士史明洁、组织人员帮助火车上临盆的孕妇顺利生产的K442次列车长蔡明华,8·19四川广汉列车车厢坠河事故中组织紧急疏散转移旅客的K165次列车长王巧芬等,用交叉剪辑的方式呈现这些人对他们亲身经历的事件的口述,并插入了事发当时的新闻资料画面作为可见的证据。
片子主体部分则在大量进行人物采访和环境采风的基础上,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若干真实故事进行去粗取精的创造性处理和合理化虚构。以有着老屋古树的青桫镇为典型环境,把因镇上老街被旅游公司看中搞景区开发而引起很多人要卖掉老房子、廖婆婆想重开长街宴作为故事原点,以刘家两代列车长、林家医生母女、廖家祖孙三代这三个家庭的内部矛盾及彼此关联为核心,用生活流的叙事设置来表现中国社会转型期普通人家的人伦亲情和家庭变迁。在大年三十这样一个对中国人来说蕴含着特别意义的日子,一列连接古老的青桫镇和现代化城市的山区窄轨蒸汽小火车,满载归家的人们开启它停运前的最后一趟旅程,却在途中突遇山体落石和塌方前后受阻,廖家儿媳春燕因受惊早产并严重缺氧,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就此展开,列车上归心似箭的乘客能否顺利归家团圆参加百家宴也成为一个悬念。就是这样一列将要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被高速列车代替的山区小火车,成为一个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旧与新的载体,也成为串联人间真情与家风故事的纽带。我们看到近年来影视剧向现实主义回归的潮流在这部剧中有着较为深刻的体现,乡村的空心化、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窘况、春运回家的摩托车大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等当下中国的真实景象,不论悲喜,在片中都有所映射。
在主题表达上,《回家》以四集的篇幅来铺陈青桫镇廖、刘、林三家的家风传承故事,廖婆婆和小火车列车长刘承光在剧中以长者的身份承担着小镇老街实际上的精神领袖的角色,“不希望大家像蒲公英一样散了,再也回不来了”“得把大伙聚起来,把长街宴变成百家宴”,这是他们的现实愿望,也是对于传统文化和家风的赓续传承。不论是廖婆婆除夕之夜亲自邀请孤独在家吃方便面的谢家盟去吃百家宴,并为他发红包;还是刘承光在小火车上默默为谢家盟垫付车票钱,危急关头勇于担当组织旅客齐心合力互助自救,都是对“不是血亲胜似血亲”的淳朴乡情和民风的具体体现,是对刘承光父子俩在家中时时勤拂拭的对联上所写的“肩头担道义精忠报国,手中勤巧作耕读持家”这一家训的践行,也是对家谱上写的“君子永择善,承家义孝先”和廖婆婆给晚辈的红包里写的“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以爱己之心爱人”的遵循,这些劝勉之语是小镇三大姓传袭世代的家风与家训,也是《回家》之旅最终抵达的终点。
片中人物的情感故事与人生命运虽不波澜壮阔,但“布帛菽粟之中,自有许多滋味”,而颖颖家道、蔚然家风正是与每个普通人直接相关。道在伦常日用中,《回家》以平民意识和平民美学旨趣,真诚关注、真实描摹了一幅生动可感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塑造了廖婆婆、刘承光、林医生等一批鲜活而美好的平凡之人,在他们身上展现了人性的真诚朴实和人心的淳厚良善。其中吃百家饭长大后在城市里替开发商牵线搭桥的谢家盟和网络直播达人曹阳这两个富有个性的人物的加入,给故事增添了许多趣味和时代色彩。虽然片中有些情节设计不太合乎常理,如寒冷的冬夜春燕的孩子刚生下来就被抱到车厢外面让众乘客围观,有些配角的表演略显僵硬,但瑕不掩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牛光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