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为:
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收官,用普通人视角为“大三线”树碑立传
制作走心,低片酬也能出精品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采用还原度极高的厂房场景,再现大三线建设时期一代航天人攻克技术难关的历程。
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反映大三线建设历史的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刚刚在北京卫视圆满收官,在暑期档低迷的卫视收视中意外逆风飞扬,不仅播出后收视率连续占据排行榜前三,而且在网络上也赢得了不少年轻人的点赞。
独特的普通人叙事、写实的摄制手法以及丰盈的情感张力,让这部看上去又红又专的主旋律剧显得与众不同。
鲜活质感打动制片人
1965年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内迁四川梓潼,在这里,中国科学家们相继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设计方案,九院旧址也成了“两弹城”。《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以下简称《那些年》)讲述的正是这段往事。故事时隔多年,又涉及火箭发射的专业知识,对《那些年》主创团队来说,如何让这部剧拍出来既能还原历史质感,又能让年轻人喜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些年》第一稿剧本来自原先在基地某研究所任管理员的黄鉴。制片人铁佛透露,以往聚焦这一题材的影视作品大多是纪录片,如《三线风云》《大三线》等,或是从领袖的角度来记叙,很少有通过普通人视角完整展现“大三线”航天人的故事。第一稿剧本鲜活的生活质感打动了铁佛,但影视转化仍需做大量改动。剧本几易其稿,直到遇到第三任编剧王之理,他去年曾凭借电视剧《情满四合院》入围白玉兰奖提名,作品善于表现普通人的情感世界,而且曾经有过当火箭兵的人生经历,对于这一题材有浓厚的情怀,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
“情怀”打动老戏骨
导演韩晓军的家人也曾在军工厂工作过,主创们对这个题材一拍即合,希望借这部剧能够展现一代人的奉献,让如今的年轻人了解爷爷奶奶的故事。“情怀”成了整个团队最大的内在驱动力,最终创作出这样一部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佳作。韩晓军表示,该剧在2015年投拍,彼时尚没有“小大正”的提法,但事实上这部剧本身恰恰诠释了这一特点。该剧演员阵容中不乏因为《欢乐颂》大火的杨烁,也有最近因为《延禧攻略》而备受关注的尔晴扮演者苏青,更有一大批中老年熟脸撑起了整部剧的表演水准。“就是这样的阵容,所有演员的片酬加起来只到总预算的30%。主演杨烁以市场价的1/2出演,高明、倪大红等老戏骨也仅象征性地领取演出费。”铁佛直言,真正的演员还是会看剧本挑戏,剧中还有不少演员是客串出演的,像大家熟知的演员高明在剧中饰演司令员,其实接戏前正值过年,本来已经打算休息拒绝邀请。“但他在拿到剧本后又主动打电话给导演,‘这个戏我接了,什么时候拍、多少钱都行。’”
真实历史打动观众
王之理表示,《那些年》的剧本是他这么多年来头一次写出生离死别,也是流泪最多的一次。这并不是因为创作需要,而是因为三线的故事里真实发生着一桩桩生离死别。剧中人物向晴原本正准备结婚却突然因公牺牲,他在设计这一情节时也很犹豫,“现在看观众弹幕,很多人都说要给编剧寄刀片,为什么要让向晴牺牲。”王之理感慨,他必须这样写,因为向晴的牺牲其实是有人物原型的,“我们应该尊重英雄,也尊重历史,这个故事我们不是从成功走向成功,而是我们曾经经历过失败。”
“想要观众相信,就得先让自己人相信。”韩晓军说,剧组专门到“两弹一星”研究基地之一的四川绵阳实地取景,当年邓稼先工作的防空洞首次在荧屏上出现,而剧中制造导弹、火箭零部件的工厂也选在了曾经生产榴弹炮的工厂旧址。布景置装的高还原度容易让演员们入戏,在拍摄阶段,全剧组属于半封闭状态,大家每天去现场的时候就穿着剧中的衣服,“一开始大家感觉比较奇怪,慢慢就进入了当年的状态。”
主创团队还斥巨资从中央台新闻电视制片厂、八一厂、中国档案馆甚至国防科工委的资料馆,购买了相关的影像资料,用来弥补已经无法还原拍摄的导弹、火箭的发射过程。“我们不希望被特效、后期等技术手段拖累,而是希望呈现一个尽可能真实的三线时期。”韩晓军认为,大家齐心协力还原了一段完整的三线建设史。
近年多部佳作获市文化精品工程扶持
《那些年》是全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扶持的项目,剧本创作和拍摄制作两个阶段都曾获得我市的资金支持。
自2014年实施全市文化精品工程以来,已累计发布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212个,其中影视剧类项目先后推出《战狼2》《红海行动》《平凡的世界》《情满四合院》《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最美的青春》等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思想、有品位、有口碑的优秀作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