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近年宋代题材剧的创作亮点与审美启示

2023-03-27 阅读: 来源:“电视艺术”微信公号 作者:何美 收藏

编者按:近年涌现出一批宋代题材剧,还原宋代风貌,展现风雅生活。宋代题材剧融汇点茶、宋瓷、屏风等物质文化和宋词、琴棋书画等古典艺术,体现远逸平淡、雅俗共生的宋代美学,触探士人风骨精神,在历史故事中注入现代价值理念,更加契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宋代题材剧强化了类型化策略,为创作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但尚需在故事叙述、精神旨归、现实指涉等多方面进行提升。本文刊发于《中国电视》2023年第1期。

《梦华录》

宋代文艺的总体成就前承汉唐、后启明清,影响深远。宋文、宋词、宋书、宋画、宋塑、宋话本、宋杂剧、宋南戏等都成为光耀中国文艺史的专有名词。①鉴古知今,宋代文艺高峰对当代文艺建设有颇多启发。近年也涌现出《清平乐》《大宋宫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梦华录》等一批宋代题材剧。本文将以宋代为背景的电视剧与网络剧简称为“宋代题材剧”。

这批剧集注重风俗、礼仪、服饰、建筑、器物、书画等诸多文化细节,还原宋代风貌,展现风雅生活,为创作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01 从风俗到风骨,书写历史现实

宋代题材剧《梦华录》取材自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对中国古典文艺中“负心婚变”的母题作品进行创新性改编。在唐宋元明的话本小说、戏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霍小玉》《情探》等作品里,古代“渣男”李益、王魁等愧对名妓如敫桂英和宋引章,相似主题还见于改编自明代小说的戏曲作品《铡美案》。

《梦华录》强化和扩容了《救风尘》中赵盼儿仗义解救宋引章、风尘之中见侠义的思想内核,创新性续写了“救风尘”后的宋代繁华都市风貌。剧中,赵盼儿收藏的《夜宴图》一画暗含皇后刘婉曾出身贱籍的秘密,勾连朝廷斗争、清流暗桩等政治生态。皇后与赵盼儿地位都曾低微,隐含镜像叙事。

该剧还虚构了孙三娘、张好好、葛招娣等陆续“加盟”的女性形象。她们勤学苦练厨艺、琵琶、歌唱等专业技能,在生活里锤炼风骨担当。第23集,宋引章仗义执言“士大夫风骨重逾千金”,激昂奏出有金戈铁马之势的琵琶古曲《凉州》,获得清流首辅柯政题赠“风骨”二字;第27集,柯政冒雨探望昔日门生探花欧阳旭说,“士大夫命可折,气节不可折,牢记‘风骨’二字,这才是做人的根本”。其他多部剧集对士人和女性群像的塑造也注重风骨内核。

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可谓传统社会的特殊文化—政治集团,是体现中国古代政治和思想的阶层载体,与西方“绅士”“教士”“骑士”或者日本的“武士”不同。②钱穆多次称誉北宋范仲淹,“这时期最伟大的人物,首先允推范仲淹范文正公”。③一批剧集突出了“士志于道”“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士人风骨。《清平乐》表现了宋仁宗与文人士大夫追求四海清平的开明盛治,晏殊、范仲淹、韩琦等名臣直言敢谏。剧中范仲淹所行被宋仁宗、曹皇后誉为士人大道,激起了朝堂乃至天下士人心中的正气。

总之,一批宋代题材剧吸引了人们追慕宋朝君臣共治与器物风雅,关注文人士大夫的宴饮、雅集,抚触古代女性生活与精神世界,从风俗与风雅中见风骨。

《梦华录》

02 从物态到器道,彰显宋代美学

多部宋代题材剧用影像语言细腻展示礼仪规制、服饰纹理、茶道流程、书法笔触等文化符号。服饰包括襕衫与东坡巾,体现天圆地方和端正敛容的“方心曲领”,体现庙堂规制和礼仪的长脚幞头和软脚幞头,崇尚淡雅清秀的常服褙子;“指绕腕旋,上下透彻”的点茶艺术、宋瓷、屏风等,都体现出远逸平淡的宋代美学趣味。

瓷器、丝绸可谓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符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一度被冠以“丝国”“瓷国”之称。苏立文的《中国艺术史》对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高度赞赏,“陶瓷是早期中国艺术的支柱,不可或缺,无处不在,反映和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实用需要和审美情趣”。④宋瓷是宋代工艺美术的生动体现,蕴含“天工与清新”的美学内涵。

《梦华录》里赵盼儿集齐宫中所爱的“九色名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组定制1600多件瓷器,复刻宋代五大名窑,通过茶器、餐具、花器、文房摆件等,展现宋代生活样貌。

屏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较高工艺制作水平,具有遮蔽风尘、引导视线、美化空间等基本功能,还有承载千年风雅的审美意味,浓缩关于内外(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虚实、古今的多重意涵。荷兰汉学家高罗佩较早注意到中国艺术中屏风的独特性。宋代屏风发展成为一种集诗、书、画为一体,蕴含生活美学的家具陈设文化工艺品。

《梦华录》里,赵盼儿和顾千帆隔屏对望、“顾盼生辉”。宋代题材剧里的山水画屏,不同于《汉武大帝》《贞观之治》等剧中的汉彩绘漆、唐书法木屏,不同的屏风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

宋代题材剧赋能物态、叙事古典,体现出由表及里、雅俗交汇、从造型美走向文化美的艺术路径。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主张“无其器则无其道”。日用器具、文明礼仪、服饰建筑均成为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⑤有效构建出由民族文化符码聚合的“古风景观”或“新国风”。这些古典物态文化符码具有鲜明的可感知性和可审视性,与表现现代生活内容的文艺作品形成鲜明的风格对比。

不仅如此,历史剧还应形象表达器物背后的造物观念、思想与精神,体现“器宇”“器量”“器重”“器爱”等思想和“以物观史”“观物取象”“器以藏礼”的“器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探索“物象”“器道”等范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03 从古朴到古雅,艺术同源相通

除了服饰和器物,书法、绘画、诗词等传统文化也巧妙嵌入近年一批宋代题材剧。宋词是宋代标志性文体,来源于音乐,依靠演唱传播,融表演性、音乐性与文学性于一体,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表征。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句作为剧名。《清平乐》的剧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个乐调,“清平乐”从唐教坊曲名发展成为宋词常用词牌。《清平乐》中有颇多士人雅颂如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还贯穿了飞白书等书法元素。仁宗与欧阳修等君臣有关书法的交往,见于史籍;《宋史·后妃传》称曹皇后“善飞帛书”(即“飞白书”)。剧中仁宗与皇后之间因飞白令的情动、交心,彰显琴瑟和鸣、举案齐眉的夫妇之礼。

“琴棋书画”四艺并称,见于唐代张彦远的书法学论著《法书要录》,也是宋元时期士人“游于艺”的主要内容。宋元士人精研四艺,涌现出大量琴诗、题画诗、论书诗和书画题跋。文人画“以书入画”,引入书法品评标准,体现出古典艺术理论的会通。这些观念经由书画、屏风、园林等古风景观,体现在相关的剧集之中。

《大宋宫词》以长镜头复刻古画《韩熙载夜宴图》里南唐文人世家在山水画屏间宴饮、听乐、观舞、清吹等场景,《梦华录》则以点茶中的“茶百戏”亦即“水丹青”描绘《夜宴图》,展现士大夫雅集的风雅沉郁与静水流深。《清平乐》屏风与墙壁上是巨然、董源、王希孟等巨匠的山水画。宋代审美注重琴棋书画和风雅四事,士人重新认知具有淡美超越特质的陶渊明诗作、王维画作、墨竹图,并赋予花、香、画、茶、瓷器雅的品质,为后世夯实了风雅的基调。

百业兴旺的经济、尚文抑武的政治、雅俗交织的文化及精微雅致的生活方式为宋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从古朴到古雅的审美,也因现代影视技术而平添助力,结合《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文学和美术作品勾画出宋代繁华都市与士人百姓的生活图景。

与网络小说原著《庶女明兰传》以盛紘和盛老太太深夜对话、现代人姚依依意外穿越开篇及全书夹杂她的旁白不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开篇即是庶女盛明兰出头赢聘雁而卫小娘分娩遇难的悲喜反差,并专设实景拍摄打马球等戏份,展现宋代典雅的生活画卷。

此前《水浒传》《大宋提刑官》《寇老西儿》《开封府》等剧,色调较灰,影像风格朴质,屠夫、小偷颇为市井。《清风明月佳人》开篇即是汴京御街上的人群围观蔡襄书法《赵氏神妙帖》,这一场景与之后的字画、诗词、琴筝、蹴鞠等才艺镜头,总体都显朴实。近年,创作者积极深挖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调动摄影、美术、音乐等视听元素,营造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古风美学空间,展现宋朝文艺繁荣、审美风雅和艺术之于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作用,并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接洽的美学支点。

《清平乐》

04 从历史到现实,注入现代价值

优秀影视作品中的“古”不是泥古、复古,不是猎奇园、标本库,而是返本开新、守正创新,让艺术叙事和当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叙事同声相应。近年宋代题材剧注重在古代故事中注入当代价值理念,使主题呈现更加契合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

“原生家庭”这一社会学概念即可用于观察宋代题材剧塑造人物形象的路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剧传递夫妻之道、教育理念与独立自爱的当代意识。卫小娘和明兰母女、顾大郎等常提起《战国策》中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盛老太太“不愿女子读书是短见”掷地有声,被网友誉为“现实主义的家庭教育宝典”。卫小娘留给女儿的唯一遗物是绣画《李娘子镇守娘子关》,被明兰挂在暮苍斋和婚后澄园,成为她独立自强的人生信条。明兰与闺蜜嫣然赏画,剧集有意在近景画面中将明兰与李娘子左右并置,且让戎装的李娘子右手指向明兰,形成联袂辉映般的神韵呼应。在家塾课堂面对夫子所出“立嫡立贤”的论题,明兰独立陈述观点,“大丈夫当忠君爱国,不如做个纯臣,何必无谓争执”。从庶女到侯门主母,该剧展现了宋朝礼教制度下女性的奋斗画卷。

女性形象是时代的风景线。以往历史正剧与戏说传奇剧中常常虚构女性形象,成为帝王将相的欲望符号,如《大宋提刑官》中的竹英姑、《包青天》中的凌楚楚、《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杜小月。近年宋代题材剧听到历史长河中刘娥、曹皇后等女性的发声,并尝试从女性视角看待历史变革和商业文明,折射当前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话语权的提高,表达了建构女性主体性的鲜明渴求。

宋朝奉行崇文抑武的国策,缺乏汉唐开疆拓土的精神。但近年宋代题材剧刷新了“以文驭武”和文士羸弱的面貌,走向“文武兼修”。

清平乐》里戍边西北的范仲淹送别韩琦,以石头击剑吟唱边塞词《渔家傲·秋思》;《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梦华录》里的虚构人物顾廷烨和顾千帆都由文转武。《梦华录》《清平乐》中的宋朝皇城司乃至其“冰井务”,载于《宋史》和《宋会要辑稿》。《大宋少年志》以北宋和辽夏等长达百年的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乱世6位少年暗探心向光明、守护社稷的传奇故事,将追求两性平等的现代价值观嵌入少年成长历程。王宽放弃太学读书而进入七斋战斗。“有幸报国,不负少年”“为大宋而战,吾心所愿”“就算黑暗里行事,心里也该有光才对”等台词展现了家国情怀。这些与新时代视域下的居安思危之心不谋而合。整体而言,宋代题材剧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有机结合,立足当下、回溯过去,挖掘历史在当下的回响,并运用艺术手法进行创新表达。

《大宋宫词》

05 从开拓到深化,讲好宋代故事

电视剧艺术是展现时代风貌和引领社会风气的“精神视窗”,也是见证民族复兴和记录时代进步的“艺术镜像”,并随市场化进程强化了类型化策略。其中《雍正王朝》《甄嬛传》《宰相刘罗锅》等一批清宫剧的创作生产模式乃至标准相对明朗;《大明王朝1566》《山河月明》《大明风华》《锦衣之下》等演绎明朝兴衰。大宋美学的荧屏呈现也有可喜开拓,叙事场景从朝堂到后宫再转向家宅,从政治史转向文化史和生活史,从宏阔的历史规律走向微观的日常叙事与细腻的审美体验,从悲情批判封建落后转向自信积极展现太平治世,从对历史的厚重解读转为轻质化视觉展示,从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转为物体系的展陈和生活美学的营造。

宋代故事拥有适合当下书写的诸多特质,创作者可谓挖掘出了一个题材富矿。这一文化现象并非偶然发生,而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必然结果。艺术开拓植根于这个时代造就的更为自信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史观走出了近代以来“救亡与启蒙”观点的惯性,而以陈寅恪“了解之同情”、⑥钱穆“历史之温情和敬意”⑦般的现代立场观念,重新审视宋代,积极思考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的创新源泉,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与“Z世代”审美观照的双向奔赴。

在政策调控和引导下,近年历史剧创作呈现减量增质、题材转向等趋势。但类型剧故事易偏模式化、人物偏脸谱化,艺术真实有待融汇历史真实,类型叙事有待增强典型塑造。

如70集的《清平乐》,第3集有场朝堂戏围绕旱灾论天戒,这是宋仁宗独立掌政、太后退帘还政的重要一幕,却只用了数分钟,让三人依次温吞发言,随即反转为起风下雨,既无戏剧性的剑拔弩张,又缺乏内在丘壑乾坤。全剧偏重帝与后、公主与怀吉的儿女情长,对家国治理的描绘、故事逻辑的推敲力有不逮,导致将庆历新政、科举改制、西夏平乱等历史表现得碎片化、表象化,难让观众系统认知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反观58集的《汉武大帝》,到第17集才是汉景帝驾崩,17岁的刘彻在成人礼后即位,首发求贤的第一道诏命;权倾朝野的窦太后旋即与稚嫩的孙儿展开儒道思想之争。50集的《贞观之治》直到第15集末李渊才传位于太子李世民,第19集李世民与群臣商议改国号为“贞观”,第24集还在与太上皇的老臣们明争暗斗。治世岂有坐享其成,代代皆有自强奋斗。有关宋代君臣共治、《天圣令》与法制、“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等内容尚待深入挖掘。

一些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宋代题材剧先天不足、缺乏厚度。女性网络作家多讲述刘娥、赵徽柔等女性的爱情,遑论清流武将、宗族及邻国邦交相互牵制的复杂历史。一些剧集对“一剧之本”打磨不够,欠缺内涵深度和故事密度,易陷入形式大于内容、情节同质化的工业化制作窠臼。种种有古装但无古史的叙事困境也暴露了创作者大历史观的孱弱。整体而言,宋代题材剧集取得了一定突破,但也有局限,尚需在精神内核、故事叙事、美学风格等多方面持续探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①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7日,第24版。

②有关对“士”内涵演化的论述,参见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85—91页;另可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于迎春《秦汉士史》等论著。

③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2页。

④[英]迈克尔·苏立文:《中国艺术史》,徐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页。

⑤[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薛华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⑥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279页。

⑦钱穆:《钱穆先生全集》(第27册),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


(作者:何美,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处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古装剧颜值进阶 传统美学从“附加分”成“基础分”

以文化自信自强谱写影视创作新篇章

民族电影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