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现实题材电视剧呼唤新时代的人物典型(陈友军)

2023-04-1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陈友军 收藏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要求文艺界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方能称之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对于文艺创作这一复杂而艰辛的人类精神文化生产而言,恐怕难以一言以蔽之。但就中国电视剧65年的发展历史而言,“这一个”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所强调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价值论,依然是衡量文艺作品是否“优秀”的机杼和圭臬之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电视剧作为新时代重要的大众审美文化样态,在推进国家文化战略、书写人民至上、展现奋斗征程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应包含中国文艺的现代化,需要有深入人心的划时代的文艺作品及其艺术形象的引导。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电视剧取得的成绩,我们看到了镌刻在艺术画廊上的一长串打动观众的人物形象。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涌现出的领袖形象、革命英雄形象、党员干部形象以及勤勉生活的百姓形象。《辛亥革命》《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毛泽东》《可爱的中国》《绝命后卫师》《彝海结盟》《东北抗日联军》《太行山上》《大决战》《香山叶正红》《换了人间》《三八线》《跨过鸭绿江》《彭德怀元帅》《外交风云》《共产党人刘少奇》《海棠依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功勋》等带有纪实风格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仅让广大观众重温革命历史,还让观众看到了领袖、革命烈士、时代楷模的风采和思想魅力,感受到信仰之美、使命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

着力表现新时代的人物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下,脱贫攻坚成果辉煌,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抗疫防疫举世瞩目,社会取得的成就明显,人民的满意度增强。十多年来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需要有文艺来予以记录和表现。因此,十多年间涌现出一批反映新时代社会和人民生活的优秀电视剧作品,诞生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时代电视剧人物形象。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像《大山的女儿》中的黄文秀,《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雷东宝、杨巡,《山海情》中的马得福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相对较为缺乏。文艺反映时代,文艺可以说是时代的“温度计”,文艺要让观众触摸到时代的体温。优秀的人物形象,往往能更让观众体会到生活的厚重、人性的美好和人生价值的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也希望看到那些记录他们艰苦奋斗历史、表现他们喜怒哀乐生活、代表他们精神追求和美好向往的人物形象出现。新时代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优秀人物,日新月异的奋斗征程中时时刻刻都有新的模范人物出现,他们完全可以作为电视剧艺术创造的人物典型。电视剧为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奋斗者画像,表现他们的人生历程和创业精神,歌颂他们的美好情操,用艺术形象铭记时代,这既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是观众的审美期待。学者倪学礼在《电视剧人物创作论》中就曾经指出,电视剧人物典型的塑造,“已经不单单是剧作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映像,是多维人性的鲜活比喻,是浩渺天地的微型宇宙。”从历年电视剧创作的实绩来看,反映年代的人物更多,表现当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经典人物形象,反映筑梦新时代的人物典型相对较少。诚然,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图解政策”、将丰富的人生简单化的问题。因此,电视剧人物塑形的美学命题、艺术命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用心呈现新时代的新生活

近年来,电视剧主管部门加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扶持力度,不断助推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随之而来的是《我们这十年》《县委大院》《大考》等具有新时代“当下性”的现实题材作品的问世。《县委大院》从县域视角描绘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新风貌,将“县委大院”这一独特的时空体作为中国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通过对主要角色梅晓歌的困境描写,使其在直面困境、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彰显人物价值。该剧写人写事聚焦社会民生,多维度、多面向地反映基层政治生活与干群关系,塑造了一群富有新时代内涵的党员干部形象。有学者称之为“温暖现实主义的力作”。《我们这十年》涉及的主题包括文化自信、民族团结、大湾区创业、反腐倡廉、乡村振兴、清洁能源、法治精神、国防建设、科技创新、抗疫精神等发生在各个领域的当代生活主题,截取众多的生活面来书写新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从这些电视剧创作的经验来看,处理好艺术形象与生活的关系,依然是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至于出现在电视剧领域的一些问题,很多源于一些电视剧创作者闭门造车、没有遵循艺术创造的基本生活逻辑,不够接地气。因此,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创造需要回归生活、回归常识。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坚决地断言“美是生活”,用心呈现新时代的生活也是新时代人物典型塑造的重要面向。3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于艺术创作而言,电视剧人物要呈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生活,也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的心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只有深入生活,方能创作出“高原”上的“高峰”的经典作品。

努力彰显中国人的筋骨

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脚踏实地、奋勇前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懈努力。再现新时代中国人民踔厉奋发的艺术形象,理应凸显中国人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由此可见,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简单的以事带人或现象层面的经验铺陈,而要从人物的内在肌理把握剧作人物的当代主体价值,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新时代的典型人物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农村题材电视剧为例,新时代有关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乡村组织的各种赋能,其实也是赋予农民主体性的核心内容,但有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忽略了这些行动本身所具有的增强农民主体性的价值功能,一些表现乡村题材的电视剧中,农民形象的塑造有些弱,像是“主角光环”的陪衬,也有某些作品局限于讲述农民个人利益的得失,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民群众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人,不仅是有精神文化蕴含的实践主体,而且是有能力有思想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忽略了他们改变生活处境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定性”以及他们朴实外表下强劲的思想筋骨。同样,一些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电视剧,盲目跟随某些热点话题,着重表现青年人之间的“内卷”“小确幸”“甜蜜度”“虚拟社交”“恐婚恐育”等描写,对他们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以及作为青春奋斗者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等方面,表现得还不够。列宁曾经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主体性精神的建构是新时代人物形象塑造不可忽略的重要内涵。

大力推进“人民形象”的美学和文化高度

五千年的文明铸就了中华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新时代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塑造,还应该凸显其文明的赓续,以及对中华审美的发扬和光大,正如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张晶在《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的深度结合》所说,要深入理解“‘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审美追求’的内蕴与根系”。中国人历来重视自身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宏大的整体,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质,重人伦关系,重精神境界,重人道精神,重整体观念,重修养践行和重推己及人,其合理的内核深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塑造新时代中国人的形象,主要是对其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形象的大力书写,既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凸显其传统的文化内涵。要在新的形象架构中,立足于形象类型、形象艺术、形象叙事、形象文化、形象历史、形象美学的研究,推进电视剧“人民形象”的美学和文化高度。

此外,有关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人物典型的创造,还要看到,伴随现代传媒的发达,传媒分析与社会历史分析、艺术分析和美学分析呈现鼎足之势,电视剧人物典型的塑造从里到外都要适应这一时代的潮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作者:陈友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成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2021电视剧:向高峰奋进的中国荧屏(陈友军 井照雪)

电视剧表达时代精神的美学经验(陈友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