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历史人物丁宝桢的现代诠释与形象塑造(李晶)

2023-11-06 阅读: 来源:天眼APP 作者:李晶 收藏

历史人物丁宝桢的现代诠释与形象塑造 | 评电视剧《丁宝桢》

电视剧《丁宝桢》在央视热播,开播第一天就获得同时段收视率第一,并持续得到关注和好评。该剧从“报国”“爱民”“治家”三个层面,讲述清代廉吏丁宝桢的生平故事。电视剧以超强的故事讲述能力和演职人员的演技实力获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该剧围绕丁宝桢担任山东巡抚与四川总督展开演绎,剧情主要集中展现其斩杀安德海、两度治理黄河、惩治贪腐、兴办机器局、改革盐政等内容,再现这位晚清名臣的热血人生。

影视的传播形式乃至叙事和制作,是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最为熟悉也最喜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古典文艺作品从前往往是以章回体小说、折子戏和评书的形式存在和传播的,并不像影视剧这样能长篇幅地全方位展现出艺术作品的品质,让它从文字转到视觉形象不仅仅是技术的转换,必须面临当代性、国际性的重新阐述。电视剧《丁宝桢》有三个亮点:

典型人物的塑造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将诸多艺术形象以影视的形式展现给现代观众,首先要从内容入手,对大众熟知的传统艺术形象作一番思考和创新,让这些经典的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焕发新的生命,力求做到既好看且味儿正,既陌生又熟悉。在电视剧《丁宝桢》的创作中,主创就做了这样一次大胆的尝试。比如,何谓英雄?是谁的英雄?他的成长基于何种力量?如何做到使其可信、可爱、可敬?在电视剧《丁宝桢》里着重塑造了一个令人敬仰的人物。

首先是大义灭亲。丁宝桢在山东任巡抚期间,处理政务中发现自己胜似手足的同乡好友刘玉柏贪污腐败的实证。刘玉柏也知道事情败露,准备在雨夜携家眷和赃款潜逃。另一边,丁宝桢派人盯着刘府的动静,看见刘玉柏准备逃跑,马上将消息上报。丁宝桢一声令下,暗中抓捕刘玉柏的家眷并将刘玉柏请到府里,为他做了家乡菜,推杯换盏间作试探,但刘玉柏明知话中含义就是装作听不懂。无奈之下丁宝桢表明自己对刘玉柏贪污一事知情,此时手下通报刘玉柏赃银被缴获的消息,丁宝桢质问刘玉柏为何这样做。然而,此时的刘玉柏不知悔改,埋怨丁宝桢为避嫌只给自己安排一个县丞的官职,每个月拿到的俸禄很少,儿子一心考取功名可进京赶考没有路费,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从这时起,刘玉柏被金钱蒙蔽了双眼,走上了不归路。丁宝桢心中万千同情,却也不能因此置国家法度于不顾。这时候的丁宝桢像一个兄长,却是爱之深责之切。这样的人物可信、可爱、可敬。

其次是智杀安德海。智斩安德海的故事不仅是他一生坚持正义的体现,也是他为官智慧的体现。在晚清官僚腐败、国势衰微的现实情况下,丁宝桢不畏强权除去了依仗慈禧为非作歹的太监安德海。这场胜利殊为不易,更彰显了丁宝桢的为官智慧和赤胆勇毅。

第三是誓不辱国。英国商人非法在山东盗采金矿引起当地百姓的不满,双方发生激烈的冲突,敌强我弱,英国人打伤打死中国百姓。得知消息后,丁宝桢来到事发地解决冲突,却不想英国商人不但不配合反而咄咄逼人,处处示威。为了避免外交冲突,丁宝桢心有再多的不满也只能选择驱赶处理,可英国人为了金矿,根本不愿意走,甚至用兵舰开炮来威胁丁宝桢。但丁宝桢不是懦弱之人,利用妙计令英国人的军舰离开了。

叙事策略的创新

讲好中国故事,题材的选择是前提,更重要的是叙事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类型叙事,有时候是决定影视作品能否走向市场、扩大传播力的关键要素。对目标观众的了解也尤为重要。该剧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故事的期待,同时放大了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通过叙述故事集中表达了立意和观点。

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正因为在每个时代都有一批勇于担当的时代人物,《丁宝桢》就展现了一个值得传颂千古的人物。丁宝桢处于晚清政治腐败、灾患频发,朝廷纷争不断,各种矛盾沉疴百结的时代。该剧直面书写了丁宝桢的政治经历,无论世事多么艰辛,却从未动摇过他的爱民护民之心、忠心爱国之义。他的一生冲破重重阻隔,创下诸多历史功绩。他是晚清的逆行者,热血难凉,跨越时空,再燃你我。

从丁宝桢写给其长子丁体常的十二封家信中,可看出他十分注重自身修养,注重言传身教。丁宝桢官至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并被追封太子太保;其长子丁体常在其影响下,也官至广东布政使,这与丁家的家风传承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剧中,抓了安德海,却也置丁家上下于危地,面对儿子的不解与劝阻,丁宝桢也有纠结,但他依旧苦口婆心劝说,言辞中是不容置疑的选择。让父子关系融洽的一幕,发生在厨房,厨房这个地方的烟火气瞬间拉近了父子俩的距离。这样的叙事方式更贴近实际,更能让人有代入感。通过日常描述,通过伦理表达,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和情节,更能让故事的叙事获得真实的效果。

价值观的表达

丁宝桢这个人物形象是中国式的、内省的、坚定的形象。即便对于今天的青年,乃至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电视剧同样引发一个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命题——要成就一番事业,又要保持自己的良知;追求名利又不失善良和诚实,实属不易。由此,电视剧与观众达到了同频共振,同时也向世界提供一个古典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现代价值观的艺术形象。和平友爱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温良敦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二者在根本上是共通的。古今中外伟大的经典作品,最后的指向和落点无一不是对爱的宣扬和呼唤。这也是该剧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将丁宝桢的故事搬上屏幕,展现一代名臣耿直不阿的铮铮铁骨,讲述其淡泊名利、一心为国的志向和果敢。并在这样一个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在逻辑的人物身上,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塑造出丁宝桢这样一个一生为国为民的艺术形象,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可信、可爱、可敬的人。


(作者:李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贵州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李健吾的批评精神与批评实践论析(李晶)

红色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李晶)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