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如何用影像追溯遥远文明之源(许莹)

2023-12-14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许莹 收藏

12月3日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指导,湖南卫视、芒果TV、伯璟文化出品,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联合出品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完美收官。《中国》(第三季)用12集的体量,以当代视角回溯早期神话与先民历史,以礼制的孕育和发展为主线,展现影响中国数千年的礼乐文化的形成过程。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到三皇五帝,这些蕴含着中国先民自然观与世界观的神话体系在前三集的演绎下,一经播出就迅速成为各社交平台的讨论焦点,而后六集则让大众重新认识了“满天星斗”的史前社会和广域王权国家时期的二里头时代与商朝,最后三集,周朝的思想基础、分封体系和礼乐文化的形成被充分呈现在观众眼前。

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原画

纪录片《中国》通过三季共34集,开辟了一条全新寻访之路,全景展现了中国人从混沌走向文明,从神话传说走向历史现实的盛大历程。作为该系列纪录片的收官之作,《中国》(第三季)面对时间更加遥远的中华文明源起,如何用影像准确传递中国人对上古神话的想象以及对夏商周的表达?纪录片《中国》总导演李东珅告诉记者,“对我个人而言,过去十年是从《河西走廊》走向《中国》的一个过程。在拍摄《河西走廊》时,我开始采用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试图用一种搬演的方式把一种情景再次重现出来。但是到《中国》(第一季)时,情景再现会使得历史的呈现不够准确,因为历史的瞬间无法被完整地、真实准确地再现。所以,在《中国》(第一季)中,我们试图把情景再现改成情境再现,不再着重于场景,而在于意境。我们通过超美的画面以及50格的超慢速来呈现一个历史中的人的瞬间,从而为观众提供一个对历史的怀想空间。《中国》(第一季)(第二季)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但是到了《中国》(第三季)时,我发现这件事又不成立了。找一个女演员扮演女娲、找一个人披着兽皮扮演原始人,都很难让观众再次进入情境之中”。就在李东珅为此犯难时,湖南广电前坪的一个画展吸引了他。“湖南广电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意识的团队和平台,去年我看到他们做的一档节目,名为《会画少年的天空》,他们还在湖南广电的前坪举办了一个画展,我走进去以后就在想,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吗?这些画家用他们的想象力绘制了中国的过去、中国的历史、神话中的瞬间,可能就会为这部片子奠定一个良好的影像基础。”于是,李东珅由此结识了青年艺术家单浩翔、莫里加、任刚,并通过他们三位认识了更多青年画家。纪录片《中国》(第三季)跳出了此前依靠实体置景和造型手段打造情境化历史场景的思维,同183位优秀青年画家进行思维碰撞。节目制作过程中,画家们集体绘画,大胆尝试陶瓷制作中的喷釉技术、用金黄的稻穗勾勒神农氏胡须等绘画手法,在200多天里共创制近千幅画作。

绘画完成后,李东珅对这部纪录片有了30%的成功把握。“但是我不能让观众一直看画作,我们得让它动起来,这是件更难的事。我们虽然是一个纪录片团队,但基本上与国内顶尖的动画团队甚至全世界的优秀动画团队都合作过。大概用了一年时间,我们尝试用别的项目同国内一些顶级CG(利用计算机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团队进行磨合,后来发现不对,因为我们的根本理念不同。他们以前所有的工作理念是把假的做成真的,而我的理念是把假的做成假的,是在保证意境下的一种假定性呈现,要让观众看出它是假的。”直到某天深夜,李东珅忽然看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视频。他意识到,这个视频背后的动画制作团队有可能是《中国》(第三季)所需要的。

《中国》(第三季)动画创意导演庞子洲坦言,这是一次非常规的CG动画制作流程。该片并不是依循从文字脚本到分镜再到动画的绘制流程,而是从一幅幅绘制完整的艺术画作开始。动画制作人员会根据总导演的创意文案,通过二维、三维、实拍等方式,将单幅画作所表达的内容、情绪和意境动态化。庞子洲认为,在具体CG动画制作过程中,其工作重点在于对时间节奏的把握与对意境的呈现。“一方面,每一幅画的时空展开各有不同,有时是漫长的、有时是短暂的;另一方面,与制作角色动画片不同,该片需要通过动画讲述历史。我们需要用流动的画面展示一种情感意境。”

时间过于遥远,几乎没有核心人物可以塑造,也没有故事细节可以展开,配合画面的解说词应该如何撰写呢?作为《中国》(第一季)(第二季)联合总导演、《中国》(第三季)总撰稿,周艳需要从体系纷纭、并不可考的远古神话开始,一路写进体系庞杂、有效细节又很不充足的上古历史。对于她而言,每一集几乎都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所以需要找到各自不同但又风格统一的叙述方式。“这一季的画面更为抽象、写意,画面中隐藏了很多内容,但观众很难一眼识别。所以,解说词必须承担起更多传达信息的功能,且足够丰富、条理清晰。”在坚持纪录片应该要有表达、有温度的原则下,周艳带领撰稿团队在画面已经规定的调性和空间里,在信息传递、思考表达和情感注入三者间,力求为每一集的主题找到最恰当的文字表达,并综合考虑内容比例、语言分寸和观众视听的接受度。“我们确定了理性和感性有机交融的文本风格,为此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我们希望解说词是准确的、优美的;有力量的、有情绪的;能传播的,能到达的。”

纪录片《中国》(第三季)不仅在国内“出圈”,也扬帆“出海”:得益于芒果TV国际版的海外传播,《中国》(第三季)以17种语言传播至195个国家与地区;11月22日中国传统节气小雪当天,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发言人汪文斌在海外社交平台Facebook上分享了中国二十四节气手绘原画混剪视频,向海外介绍中国文化;而在2000余条国际国内航线、超1000架飞机上,来自全球的旅客也可以在飞机上一睹《中国》(第三季)的风采……《中国》(第三季)让观众看到纪录片能够胜任记录、表征、传播中华文明起源叙事的可能。而在更广泛意义上,由数字虚拟技术发展带来的纪录片创作生态、创作理念的变化,还需要更多作品案例加以思辨观察。


(作者:许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吾爱敦煌》:用赤子之心承接文明之光(许莹)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怎样入脑入心(许莹)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