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动画片《小龙子:南海缘起》的故事宇宙
动画片《小龙子:南海缘起》(以下简称《小龙子》)由三沙卫视花费五年时间策划制作,目前已在央视少儿频道、三沙卫视、海南卫视、吉林卫视、上海哈哈炫动卫视、深圳少儿频道、重庆少儿频道等多省市电视台陆续播出,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和业界好评。近日,《小龙子》获得第五届海南省南海文艺奖。8集体量、每集11分钟时长,体裁精短、形式活泼,十分适合少年儿童的观赏习惯,主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构建作品的神话体系等艺术经验值得分析总结。
融合传统文化构筑故事宇宙的神话体系
《小龙子》讲述南海龙王太子小龙子和陆地驻民大鹰、阿凤以及小帅龙四个孩子为保卫南海与犼大人为代表的黑巫师、鸣蛇不断斗争与历练成长的故事。“南海缘起”作为系列动画片的第一部,创作者在巧妙调动与化用南海民间传说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基础上,富于想象力创造力地置换变形并推陈出新,为作品构筑起坚实璀璨的神话体系。
首先,现实中的三沙永乐龙洞,作为下沉巨深的海洋深洞被称为“南海之眼”,既有科考价值,更有着瑰奇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蕴涵。三沙卫视深度开掘这一地域奇观及其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动画片赋予了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情,作品以小博大,搭建起一个别有洞天、让人生发无限遐想的故事宇宙,也是动画片神话体系的现实基础与民间神话渊源。
其次,该片无缝衔接了《西游记》孙悟空的故事,但片中的孙悟空形象不再是身穿虎皮裙、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而是坐在蒲团上、身穿红白袈裟的斗战胜佛,这一改造让传统故事充满了新鲜感;同时更有利于搭建片中新的人物关系与长幼秩序:孙悟空变身尊贵长者,为小龙子和大鹰们助力赋能、进行精神引领,发挥着类似于龟丞相辅助主角成长的叙事功能,但又不喧宾夺主,主角还是小龙子、大鹰和小帅龙。一旦孩子们“借得金箍棒,勇斗赖皮蛇”取胜,也即宝物归还、惜别斗战胜佛之时。
再次,《小龙子》还借用《山海经》中应龙的故事。当小帅龙宝宝见到南海龙洞中的应龙妈妈时,让人恍然大悟并确认了他的出身——小帅龙同样是一位尊贵的小龙子,母亲应龙正是《山海经》中协助黄帝战胜蚩尤、协助大禹治水的大功臣,片中她被蚩尤的魔气折磨得躁动不安,致使南海恶浪翻涌而被封印。故事刚刚开始,推测后面小龙子的故事宇宙中一定会有小帅龙更多的成长历练,母亲应龙的前史故事也会再度浮现,由此可以看出《小龙子》第一部已给后续剧集设置出伏脉千里的诸多情节线头。
《小龙子》在化用中国神话与古典名著的基础上,还与当代的动画创作有着很强的互文性。龙形象一向为动画片所钟爱,国产动画片《龙太子》之外,美国动画片《侏罗纪公园》《驯龙高手》、日本动画片《小飞龙》《龙珠》等都为人们所熟悉,足见作为中华民族上古神话中的文化图腾与祥瑞象征有着日益国际化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小龙子》构建的故事宇宙无疑对中华民族的龙图腾、龙文化的传承传扬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少年儿童了解体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构建文化自觉。
动画故事精短活泼呈现孩子们的成长历练
璀璨迷人的神话体系构筑在片中孩子们历练成长故事的基础上,四个孩子形象可爱、性格各异:南海小龙子傲娇帅气,最初有些莽撞,片子用很俭省的细节展示了他的这一面,令人发笑、也让人忧心。当南海龙王即小龙子的父王被拘禁、龟丞相牺牲后,他表现出内在的力量与勇气,但即使身为天选之子,也只有经过磨砺小龙子才能成长成熟、担当大任。
陆地驻民大鹰是一个内心压抑的孩子,像被孤立的少年。当英夫人将族人世代传承的宝物蓝金铃托付给他后,大鹰逐渐摆脱了自卑,和小龙子一起成为守护南海的英雄,大鹰也创造了一个普通孩子在长辈的鼓励下不断赢得自信、最终成功逆袭的奇迹。
呆萌淡绿的龙宝宝即应龙之子奶声奶气,主要担任了耍宝逗趣的功能,但他的功夫了得、已初试锋芒,未来令人期待。四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子阿凤是大鹰的小伙伴,平时毫不起眼,但正是她在危机时救了英夫人。南海驻民受响尾蛇的蛊惑敌友不分、互相残杀,喻示了现实中群氓的盲目无知,而阿凤的失踪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重要伏笔。
片中流动的龟岛是孩子们历险的旅行工具,俯拍镜头下海波荡漾,龟岛快速前行,就像是一艘可爱神奇的航空母舰。瑰奇的神话体系、曲折的情节、可爱的形象以及充满想象力的造型奇观共同造就了该片的魅力,也将少年励志、家国情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蕴涵融注其间。
而永乐龙洞被遥远的犼大人所觊觎垂涎,黑巫师、鸣蛇作乱,令人联想到南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及现实中的地缘政治风云,这些因素也使小龙子的故事在吸引孩子们的基础上,还有效触发了成人世界的思考,其隐喻色彩也愈加耐人寻味。
当然,在动画片人物造型的自然鲜活、动作的连贯顺滑等制作技术上还有提高的空间,也是小龙子故事宇宙更加引人入胜的重要前提,期待下一部《小龙子》动画片能以更高的制作水准早日面世。
(作者:戴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第二届视听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