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_电视评论_影视评论_艺评现场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擦亮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一场视觉盛宴
张利国,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网络信息处副处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文化符号和标识,以龙为载体的文化创造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央视龙年春晚从诗词、中医、面塑、瓷器、武术、咏春拳、八段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中汲取营养,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内涵,融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追求,把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以通俗化、大众化、趣味化的形式进行提炼与展示,让更多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领略传统文化之美、体验非遗手艺之趣、感悟中华美学之韵。
比如《山河诗长安》从动漫世界到真人互动,在“众乐乐”中让诗词浸润心田。《健康到到令》从八段锦的经典排演中让观众感受消除烦恼、消除百病的快乐。《争春》《咏春》通过武术、咏春拳、八卦掌等展现传统武术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生命力。《瓷影》借助舞蹈语言展现出青白瓷器柔美含蓄、大繁若简、以器载道的东方神韵。《年锦》选用汉唐宋明等朝代寓意吉祥祝福的代表纹样与舞美技术相融合,交织出一幅跨越千年的纹样变迁图卷。《锦鲤》借助技术手段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轻盈步态展现出中流击水、形神兼备之锦鲤的审美气韵。
《年锦》(图片来源:“央视文艺”微信公号)
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随着数字技术赋能舞台艺术不断丰富和发展,观众逐渐从沉浸式体验中获取更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从而使“文化自信”不再抽象,而是以具体的形象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更好承载中华文化主体性,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秦兰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刘谦表演魔术,尼格买提穿帮,撒贝宁“补刀”。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构成了龙年央视春晚的意外高潮。网友评论:“承包了我一年的笑点”“小尼的表情够一部连续剧”“春晚最佳语言类节目:撒贝宁现挂”。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记忆点常常不是完美的舞台,不是专业的节目?而恰恰是这些超出设计的“意外事故”?答案,或许就在——松弛感,是春晚罕见的松弛感,是春节应有的松弛感,更是我们的世界需要的松弛感。
从小到大,我们似乎都不太会放松。儿时吃饭掉个勺都害怕被父母骂,上班发文有个错字也担心被炒鱿鱼。我们被反复告知,要毫不松懈,时刻准备;我们也学会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终于,有一天我们开始要求自己:周全,稳妥,让客户满意,让领导满意,让世界满意!为此我们不得不反复“折磨”自己:必须无缝衔接,必须十全十美,必须万无一失!我们这样可能确实做到了品学兼优,拿到了年终优秀。可我们从此也丧失了松弛感,即便过春节、访亲友,也依旧紧张。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懂放松。
此时,当我们看到那个总是和我们一样努力周全稳妥、力图万无一失、因而过度紧张的春晚,竟然“掉了链子”;当我们发现,这个意外竟然可以不被当做“事故”处理;当我们意识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小尼的惊恐时刻,而这样时刻也许也能被“温柔以待”时,一种深藏在内心的紧张感获得了释放。而这,也构成了龙年春晚最搞笑但也最动人的时刻,不是吗?
或许,我们的春晚最缺的就是这样的松弛感。今天,这样的松弛感不仅被总是过度紧张的春晚需要,也被总是神经紧绷的我们需要,更被总是问题紧迫的社会需要。
这样的松弛感建立在我们的社会对随机和复杂的真正拥抱上,建立在我们的文化对失误和过错的善意包容上,更建立在我们的民族真正的自信和底气上。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