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讲当代瓷都新故事 走文化自信匠心路

2024-04-09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叶青 路海波 李滇敏 收藏
讲当代瓷都新故事走文化自信匠心路

——3集广播连续剧《此生只为你》主题鲜明广获好评

陶瓷作为独特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景德镇因瓷而生,窑火千年不熄。3集广播连续剧《此生只为你》以“火神”穿越到当下的景德镇,在寻觅能帮他完成五百年前夙愿的工匠的过程中,目睹了景德镇的现代变化,看到了景德镇人的守正创新,中外陶瓷创作者们的互相交流,古今中外陶瓷工匠们在同一个时空下美好相遇,演绎了一场有关景德镇陶瓷历久弥新的传奇。

讲好景德镇新时代精彩故事——评广播连续剧《此生只为你》的叙事特色

叶青,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

陶瓷作为独特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景德镇因瓷而生,窑火千年不熄,历代陶瓷人上下求索的伟大创造已隐入历史的青霭,新时代瓷都正开启新的辉煌。写好景德镇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使命。3集广播连续剧《此生只为你》,以独特的视角、巧妙的艺术结构和精良的制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当代瓷都故事。

该剧以瓷都景德镇当代巨变和业态创新为背景,在创意上独辟蹊径,运用多时空结构,以当代陶瓷工艺传承创新和瓷都振兴为主线,承载和传播了十分丰富的时代信息。这是一部小切口深入讲好瓷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

第一,该剧以当代“景漂”艺术家传承创新故事为主线,巧妙融入精彩而感人的古今瓷都故事,形成多线并行、交叉互动的复调式、立体化叙事结构。

该剧以新一代陶艺家创制精品的实践过程为线索展开,讲述了三个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各具典型性的瓷都故事——年轻陶瓷艺术家宋隐青到瓷都追寻艺术梦想的“景漂”故事,瓷都“火神”童宾数百年后重返瓷都的故事,以及瓷都文化学者“刘老师”保护、传承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故事。三个故事彼此之间似并无关联,但主人公们贯穿在故事中的那份献身陶瓷的执著与匠心,使三个平行展开的故事在内在精神上形成同构,并随着“火神”重返人间而相互交织、彼此呼应,共同推进了剧情的展开。

该剧的编创者对陶瓷文化的内涵和凝聚在千年窑火中的创新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并能从瓷都“火神传奇”和当代陶瓷人代代相继、传承创新的精彩实践中获得启示,以大胆的艺术构思串联起从明代御窑重器烧制,到上世纪80年代初御窑遗址的发现、保护再到新时代瓷都创新性发展、在国际化语境下走向新辉煌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主题,在跨越500年的历史时空中讲述瓷都的前世今生。

这一叙事结构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极大扩展了广播剧的容量,生动地为听众讲述了一部厚重而纷纭复杂的瓷都发展史。贯穿其中的是一脉相通的匠心传承与巧夺天工的探索与创造。一代又一代瓷都人以智慧、汗水甚至血泪结晶而成的故事,平凡而又伟大、艰辛而又辉煌。

在全剧叙事结构中,“火神”旁白的处理很有意味。不仅展示了瓷都的厚重历史与沧桑岁月,更以“火神”的视角,串联起昔日窑火与当代坚守和传承创新的关系,成为整部剧有力的基调支撑。精到的创意、构思和情节展开,使这部广播剧精彩讲述了瓷都厚重而又多彩、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内涵,对于如何以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第二,该剧生动塑造了一批富于典型性的人物,他们是瓷都辉煌的创造者、见证者和传承者,承载着瓷都的昔日历史与今日辉煌,推动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

个体是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的载体,成功的文艺作品必须在表现宏大历史进程和社会现实时努力关注平凡,关注个人命运和情感,本剧正是在这一方面体现了独到的匠心和讲好故事的能力。

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景漂”艺术家宋隐青,满怀着对陶瓷艺术的热爱,放弃优渥的都市生活,顶住质疑、辞去工作来到瓷都,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通过不懈努力成就了属于自己的陶瓷青春。这是一个典型的当代“景漂”故事。在今日景德镇,正有许许多多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青年陶艺家,他们是新时代瓷都人,他们以自己的青春、才华和坚持,创造着瓷都的新辉煌。他们的故事属于这个时代奋斗着的年轻一代,因此更能引起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

驰名中外的陶瓷考古专家“刘老师”是剧中重要人物,“刘老师”是景德镇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和传承群体的典型代表,他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御窑遗址、全力保护瓷片、复原国宝御窑瓷器。当时景德镇瓷业正在转型中,人们有纠结,有矛盾,有逃离,更有坚守,有情怀和担当。“刘老师”走过了一条冷僻的路,以超过常人的坚持和勇气,成为“最懂这座城,最懂这些瓷器”的人,终于迎来了瓷都的“再次闪耀”,在瓷都转型最重要的历史进程中,以“刘老师”为代表的景德镇文脉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作出了最艰苦、最寂寞也是最宝贵的奉献,这正是另一种瓷都精神的体现,他们理应受到人们的礼敬。

“火神”在全剧中是一个独特的角色,他的人生是瓷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传奇——为烧制重器将自己的血肉之躯投入瓷窑,以一身担当成就了陶瓷史上的非凡壮举。因而他也成为景德镇工匠精神的人格化象征,历代无数能工巧匠的代表。编剧巧妙赋予“火神”在叙事上更大的功能——“火神”不仅是剧中的旁白者,而且在剧中有自己的故事:为完成当年为爱人烧制山栀子花图案青花瓷枕的承诺,这个人格化的瓷都之神,竟然重返瓷都当代生活,他走入创意集市、参与新民俗活动,并亲自为宋隐青传授烧窑技艺……广播剧巧妙地以“火神”的视角,见证和赞美了瓷都的变化。当然,“火神”在当代瓷都生活中,也有许多不适应,其中折射的正是瓷都的沧桑巨变,体现的是不断创新的时代旋律。

围绕着故事展开,该剧还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代际、身份各异的陶瓷人。其中有怀揣梦想的“景漂”,也有受到瓷都文化感召来到景德镇的外国青年,他们受到瓷都文化氛围和创新发展巨大空间的吸引,留在瓷都、爱上瓷都。剧中几位“洋景漂”的故事很生动,也具有代表性。剧中还塑造了很多为景德镇转型发展奉献才智的当代瓷都人,他们正在以开放的视野、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科技的融入,为瓷都再创辉煌做出切实的努力和贡献。

第三,该剧表现出以当代视角、创新思维和小切口讲好瓷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自觉的艺术追求。

当代中国故事波澜壮阔,在表现宏大历史进程时,应注意切口要小。景德镇有两千年的冶陶史、六百余年的御窑史,这条坎坷而辉煌的道路浓缩着陶瓷文化的精神,在当代更是承载着产业转型和城市变迁的故事,体现着独特的中国道路和实践。讲好景德镇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选题。当代景德镇题材文艺作品很多,但好故事不能讲得生硬,要注重文化的当代表达,注重传统性和当代性的结合,特别要重视选择小切口,面向年轻人、面向世界,以全新角度和话语说好景德镇的故事。

当代瓷都故事中传达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剧中的许多事件和场景,生动表现了年轻一代的瓷都生活。当代景德镇,致力于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三宝国际陶艺村、三宝瓷谷、乐天陶社、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名坊园……无数企业、工坊、文创产业园、创意集市,吸引着数万中外“景漂”汇聚景德镇。他们以瓷为媒,是新时代瓷都振兴的有生力量;他们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架起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构成了当下景德镇陶瓷文化走向世界的软实力。他们的故事体现着时代的价值追求。如本剧中年轻艺术家宋隐青烧青花,从失败到成功,从只身创业到收获志同道合的美好爱情,这是个人的故事,但这个故事中折射着瓷都的时代巨变,这里是一片希望的土地,是一片能够成功的土地,这里的人们将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人说,讲述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对于陶瓷文化传统的真切体会和深刻理解,是本剧编创人员艺术灵感的来源。全剧以景德镇古朴淡雅的“青花”的烧制为主线,以第一次的烧制失败为开端,串联起陶瓷的制作工艺、技术及流程。广播剧中的很多情节、事物都具有象征性。窑火,不仅是陶瓷烧制的要素,更象征着一种神秘的创造力量。“火神”故事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面对瓷都的沉寂,“火神”一直苦苦在等待那个能够实现自己对爱人承诺的传承者,终于在宋隐青这一代青年人身上,看到了瓷都再创辉煌的希望。于是,他宁愿用自己500年的守护,换取重返瓷都人间的三天时间。这个隐喻情节进一步凸显了当代瓷都传承创新的历史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该剧以年轻听众熟悉并喜爱的“穿越”手法,设置人物和情节线索,以真实故事为依据巧妙构思,呈现陶瓷文化传承中所蕴含的伟大创新精神和深挚情怀。作品追求可听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引起广大青年听众的共鸣和积极反响。近年来,景德镇频频“破圈”“出圈”,成为关注度极高的“流量王者”。越来越多人向往瓷都,渴望聆听瓷都的故事。《此生只为你》以广播剧这一文艺样式讲述景德镇的前生今世,再次为公众奉献了一个可以“出圈”的作品,也为当代广播剧艺术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中华向号瓷之国”——评广播连续剧《此生只为你》

路海波,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开窑啦!”一声高亢悠远的开窑号子,昭示着景德镇又有一座瓷窑马上要给人们带来莫大的惊喜或是遗憾。这是江西广播电视台创制的3集广播连续剧《此生只为你》的开头一幕。尽管自宋代以来景德镇就以所烧制的瓷器精美绝伦而名满天下,但每次开窑常常好坏参半,甚至整窑尽毁。传说中曾有窑工为烧制出绝世精品,以身投窑,终获成功。《此生只为你》中的重要角色“火神”,就曾为瓷窑工匠,为烧出绝世精品,他不惜以身投火,终于大功告成。他也从此被众窑工们尊为保护神,被称为“火神”。剧中的他于五百年后来到当下的景德镇,在当代新工匠们的帮助下,终于烧出了他当年答应给妻子如玉烧制的栀子花青花瓷枕,达成了他在五百年前给如玉许下的承诺。

景德镇是我国千年瓷都。其名得自1004年,该年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予浮梁县所辖的昌南,位于昌南的景德镇因此得名。景德镇至明代时更蔚为大观。前有明成祖永乐帝(1360-1424)派郑和下西洋,远航至非洲之遥的郑和船队装载作为交好各国的礼物主要就有景德镇瓷器。至明世宗(1507-1567)嘉靖年间,由皇帝派至景德镇的太监专事督制御窑生产。“明代宫廷烧造瓷器,先制定式样与数量,再由景德镇官窑照样制作。”其所造瓷器如诗人彭汝砺所说,“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此生只为你》结构巧妙,以“火神”穿越到当下的景德镇,在寻觅能帮他完成五百年前夙愿的工匠的过程中,目睹了景德镇的现代变化,看到了景德镇人的守正创新,中外陶瓷创作者们的互相交流,如切如磋。如此,古今中外的陶瓷工匠们在同一个时空中美好相遇,给我们上演了一场有关景德镇陶瓷历久弥新的传奇。郭沫若曾有诗咏千年瓷都景德镇:“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宋代以来传信誉,神州而外有均输。”明代缪宗周在《咏景德镇兀然亭》诗中也对当时景德镇瓷业之繁盛有精彩描绘:“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我曾三赴景德镇。第一次是2004年,那次是应景德镇陶瓷学院之邀,参加“纪念景德镇建镇千年暨世界陶瓷大会”。那次大会盛况空前,千名中外陶瓷艺术家和学者欢聚一堂。陶瓷学院(如今已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周边的山脚下遍布公私瓷窑,颇为壮观。许多亚欧美的外国留学生和陶瓷艺术家或拜师学艺,或交流创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生只为你》时空跨度五百年,期间包含五百年前“火神”曾为窑工的明代,1982年景德镇明代官窑旧址的考古发掘以及2024年纪念景德镇瓷都建镇1020年三个时空。全剧以“火神”作为故事讲述者和串场人物,串联起从500年前到1982年改革开放初官窑遗址及残片的大量发现到2024年景德镇建镇1020年之际整个陶瓷业创新性发展、国际化视野的文明文化多样性交流、融合。通过刻画古今和现当代三个时空不同代际的中华陶瓷人及不同国籍的国际友人的生动形象,以中华陶瓷发源地和传承者景德镇人的命运、爱情(“火神”与如玉、法国女孩艾拉与宫羽)以及制、烧瓷为情节主线,整体内容涵盖了中华瓷文化在继承性基础上的守正创新及全球化视野下的创造性高质量发展。显示了景德镇及其陶瓷技艺与艺术在全世界范围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综上,这是一部以千年瓷都景德镇为故事平台,具有国际视野,运用多时空结构,讲究以中华优秀传统瓷文化为主体进行跨国际跨文化交流,以小切口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影响力的一部优秀广播连续剧。

具体来说,《此生只为你》题材新颖,是第一次以景德镇瓷艺为题材的广播剧创作。而且编剧视野宏阔,时空跨度巨大,从500年前到2024年。正如剧中外国友人所说,“中国-China”,陶瓷的英文就叫“china” 。这部广播剧高度弘扬了文化自信,但又不是概念化的表达,而是通过三个时空,从古到今、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24年中国越来越强大的今天,中华数代人(包括中国台湾女孩陈星稀)的命运和精神、情感历程,形象化地将故事娓娓道来。其次,《此生只为你》寓意深刻。以身赴火烧成大龙缸的“火神”蕴含着多重寓意。他穿越古今,寻找能为妻子如玉绘制栀子花青花瓷枕的现代瓷艺家。“火神”代表了中华传统瓷艺匠人们为瓷艺达到完美境界不惜献身的精神。这其实也代表了所有中华传统艺术和技艺的创造者、传承者们的献身精神。“火神”的穿越古今,既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匠人们的献身精神,又亲历了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刘老师”和高钧红师生发现古代官窑遗址及2024年他在现代景德镇见闻的国际化的景德镇和中国瓷文化。所以这个形象的塑造非同小可。并且,这个形象或许还可以给我们更多遐想的空间。剧中也提供了这样的元素,许多年轻人穿汉服,扮演成古代中国人。所以,听众可以想象剧中2024年的景德镇就有一个陶艺家扮演成“火神”(他知道火神的故事),他为500年前的“火神”在当今的景德镇还了愿。这是一个无比美好、贯穿古今的浪漫爱情故事。此外,剧中其他人物,无论是“刘老师”代表的老一代陶瓷考古工作者,还是宋隐青、高钧红、李德馨、宫羽、陈星稀等青年陶艺家、海归陶艺家和台胞青年陶艺家,还是艾拉、乔纳森等外国青年陶艺家。他们在景德镇的相遇相知,构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景德镇和中国的陶艺世界。这既是事实,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我们如何利用题材中原有的国际化元素,让我们创作的中国故事可信可爱可敬,具有更加强大的国际传播效力。

景德镇和中国的陶瓷艺术是我们华夏先祖发明并通过一代代中华儿女逐步提升的世界性艺术结晶。它是匠人们用泥、水、火和自己的创造性心血铸造的美的乐章。《此生只为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声音元素来再现这精彩的乐章,让听众充满期待。

开出一窑守护传承、融汇创新、开放包容的景德瓷——评广播连续剧《此生只为你》

李滇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在笔者看来,广播连续剧《此生只为你》是一部为景德镇立传的作品。3集的篇幅里,这部剧巧妙地把瓷都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以及千年窑火煅烧出来的文化自信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集,陶瓷考古专家“刘老师”的自行车把听众带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在一处铺设地下电缆的施工现场,“刘老师”用身体挡住了正在施工的机械,因为他在挖掘机下暴露的地层中,看到了一条亮晃晃的条带,那是御瓷的碎片,“是景德镇的历史,是中国的文化”。于是,“在地下沉睡了数百年的,厚达4米的瓷片层得见天日”。简洁的叙述,不仅把景德镇御窑遗址的发现过程及其价值生动地呈现出来,更是通过高钧红的不得不离开对景德镇当时的状况进行了反思。“行业古老,产品古老,经营者古老,与变幻起伏的市场、层次丰富的消费需求脱节”,导致千年前的全球奢侈品成了地摊货。“因工匠精神而名扬天下,也因工匠精神而自我封闭,缺少对外界变化的感应”……“刘老师”和高钧红都在思考“景德镇该怎么发展?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第二集,“刘老师”的自行车又把听众带到了几十年后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国际陶瓷艺术研讨会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艺术家。带着海捞瓷片来景德镇复烧的德国教授汉克,感叹景德镇的神奇,用景德镇的配方、工艺亲自烧制了印有家族徽章的杯子;一心向往“景德功夫”的美国青年乔纳森在景德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勺子乔”;还有日本的艺术家阿部旅、法国的艺术家艾拉以及中国台湾姑娘陈星稀等等,他们都如朝圣一般来到这座城市。多元、包容的景德镇在“与世界对话”中重新闪耀。

第三集的场景是创意集市。年轻人在这里交流、碰撞,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泼泥嘉年华”却仿佛一场大聚会……这部“景德镇传”的调子由沉重转为欢快,给听众的感觉是越来越青春,而这正是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的真实写照。

剧中众多的人物里,“刘老师”和李德馨会让听众联想到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新园和三宝国际陶艺村的创建者李见深。前者以瓷为信仰,在景德镇这片土地上深耕,用一个个研究成果、一部部学术著作把世界的目光吸引过来,让世界重新看见景德镇。他代表的是一种守护传承的力量;后者受景德镇的水土滋养,又去往海外学习、发展,再回到景德镇,他代表的是一种开放、融汇的力量。

高钧红不舍地“出走”和宋隐青坚定地奔赴也是剧中意味深长的安排。作为“刘老师”最得意的弟子,面对20世纪80年代初瓷都古老、封闭、黯淡的状态,高钧红意识到“一千年前,世界向中国学习,现在我们也应当向世界学习”,所以,拜别恩师远赴西方,去看外面的世界。而宋隐青,伦敦艺术学院毕业的海归,因为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瓷和德国麦森公司历史陈列馆的序言中“瓷器源于中国,我们深深感谢景德镇”这句话,他对陌生的景德镇充满敬仰,于是不远万里归来“朝圣”,后来更是不顾父母反对,留在景德镇当了一名在创意集市“摆摊”的“景漂”。其实,无论是高钧红带着对景德镇的爱“出去看世界”,还是宋隐青朝圣般“漂”在景德镇,对于千年瓷都都是一种奔赴。

正是这所有的力量和所有的奔赴加在一起,让景德镇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让世界听到了景德镇的心跳、看见了景德镇的美好。

“火神”是这部剧中一个关键的存在。500年前,他慷慨赴火,以骨作薪,烧成了绝世大龙缸。500年来,景德镇人一直都崇敬地供奉着这位风火仙师。他就是景德镇工匠精神的代表。而在这部剧中,他不仅以“上帝视角”观照着这座城市,回忆着她的过往,惊诧于她的变化,更是穿越而来,请小画师宋隐青为自己绘制了一只山栀子花的瓷枕,完成了夙愿。或许编导也是在以这样一种安排让风火仙师与500年后的人们一起分享瓷都今天的荣光。

因“瓷”而生、因“瓷”而名、因“瓷”而兴。景德镇的故事里不仅有着“窑火千年,孕育瑰丽陶瓷文化;碧海帆路,远播璀璨中华文明”的辉煌过去,更有着在守护传承中“活起来”,在融汇创新中“潮”起来,在开放“对话”中强起来的精彩当下和未来。


延伸阅读:

蔡超主题人物画创作:传承借鉴 自出机杼(叶青)

《追月》:孜孜以求的高光,无法重来的过往

长征是经典的中国故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