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鸿尺素,纸短情长;稀见手迹,珍贵文献。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继《毛泽东诗词故事》后,又为观众奉献了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书信故事》,让观众在屏幕上领略毛泽东同志的风采,体会一代伟人崇高品格与博大胸怀,作为文献类纪录片,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阅研领袖书信,展现伟人独特的精神谱系。书信,作为毛泽东著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动而真实地呈现了毛泽东与党内外人士、亲朋故旧之间的交流,是伟人留给后世独特的思想遗产。《毛泽东书信故事》凭借丰富多样的影像、感人至深的细节和精巧流畅的表达,带给观众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表达。全片以书信为引线、思想为主轴、故事为主体,通过情景再现、影像资料、解说等多元叙述方式,包括《修学储能》《青春意气》《星火燎原》《共赴国难》《延安岁月》《肝胆相照》《文人兴会》《宽严相济》《浓浓乡情》《伟人亲情》共10集。
观看《毛泽东书信故事》,让我们通过书信这一独特视角,了解毛泽东的革命实践经历、思想发展过程以及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程;并了解伟人的人际交往、政治智慧、领导艺术及所体现的崇高风范。全片以“书信+解读”的方式,通过发现并讲述故事来阐释伟人思想、精神谱系,从而得到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思想认同。
品味历史风云,架起历史对话的艺术桥梁。从立意来看,《毛泽东书信故事》从微观视角切入,以小见大,提炼出独到的历史审视和审美发现,同时生动反映了毛泽东同志浓郁的家国情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以及深厚的家教家风,更是展现了其书信中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在密档钩沉的历史风云中,深入挖掘其背后故事,彰显出“书信”中所蕴含的思想体量和文化力量。比如第一集《修学储能》,讲述毛泽东自幼受经学致用的湖湘文化熏陶,展现毛泽东读书、立志与励志的故事;第五集《延安岁月》,讲述了从1937年落脚延安到1948年离开延安的10多年艰难岁月中,创立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辉煌成就;第十集《伟人亲情》,讲述毛泽东与爱人、子女、儿媳等人的书信故事,展现了一代领袖作为普通人和超越普通人的一面。
在毛泽东风格各异、内涵丰富的书信中,有爱国热情,有青春激情,有革命豪情,有浪漫诗情,有儿女亲情,有淳厚乡情,充溢着真诚而共鸣的历史对话、博大而真挚的思想情感。
感悟真情叙述,营造特定艺术感染力。《毛泽东书信故事》在创新叙事表达方面,注重故事表达与阐释哲理的有机融合,实现纪录片的“言意共生”。
作为时间跨度较大的文献片,《毛泽东书信故事》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历史场景,既有恢宏大气的大场景呈现,也有简单温馨的小情景描述,注重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赋予画面中景物不同意象的隐喻表现,向着真实性与历史感靠近。片中有岳麓山、湘江、橘子洲头等自然景观的秀美壮阔,也有毛泽东故居、延安窑洞、北京办公居住地等小场景的朴素温馨,以真实和接地气的形式,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在众多毛泽东书信中,家书是最具感染力的鲜活文本,封封书信都饱含着挚爱,行行文字都寄予着深情。全片呈现给观众一个全新的视角,就是通过描摹故事,多角度展现一代伟人的精气神。毛泽东的书信经常自然展现出他深厚的古文功底,尽显一代伟人的儒雅风度,而文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其中有恰当的比喻,有古典今用,有风趣幽默的语言,让人读来颇有趣味。全片以暖黄色调为整体基调,光与色相得益彰,透露出怀旧的质感和温暖的力量,营造出唯美、悠远的审美意境。
历史远去了,但毛泽东精神永在。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的书信故事》回顾往昔,抒发情怀,那些倾注笔墨的奋斗意志、创造历史的纵横捭阖、指向未来的理想信念,依然如见如晤、如歌如诉,透洒在新时代的奋斗路上,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作者:梁天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