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凌云壮志》由四川广播电视台、青海广播电视台、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政治部等单位联合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播,李维任总编剧和总导演,以集中而又丰富的文献资料,讲述了一批科学家响应新中国召唤参与秘密研制核武器、成功地壮大中国国防力量的感人故事。有关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影片和电视纪录片,诚然已经出过一些了,不过它们大多是从国家领导人、国防部、科技部门、后勤部门等去综合叙述的,而《凌云壮志》正是把科学家作为故事主角来重点讲述,凸显出科学家在新中国国防建设中的“丰碑”作用,让他们的卓越贡献及其人格魅力深深地铭刻在新中国发展记忆中。由此看,这部文献纪录片的突破性美学作用值得重视。
这部文献纪录片的一个显著美学特点在于叙述视角新颖而合理,向观众展现了新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立体过程及其新意义。该片分五集,第一集《召唤》讲述新中国战略决策的召唤和科学家毅然回国的勇气,第二集《集智》突出科学家的学术民主在核武器研制中的理论突破作用,第三集《惊雷》讲述原子弹理论设计完成到首次核试验成功的历程,第四集《耀日》讲述氢弹理论设计到全当量空投试验的过程,第五集《丰碑》讲述科学家精神在国防尖端事业发展中的民族脊梁和丰碑作用。这样的总体构思和布局,可以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科学家精神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更为观众理解这些科学家的思想和情感状况及其人格力量作了有效铺垫。
更应当重视的是,这部纪录片对于以事写人法的运用。它通过叙述科学家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具体过程,着力塑造科学家的人格形象。在这里,叙述核武器研制故事固然重要,但终究为的是烘托和勾勒科学家的人格形象。为此,该片综合运用当年书信、照片、报刊等文献资料,加上访谈、讲解、实景拍摄以及AI影像生成等手法,力求逼真重建70年前起这批科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共同参与研制核武器的过程。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位科技专家中的多位核科学家,如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于敏、陈能宽、程开甲、周光召、吴自良,成为该片叙述的主角。纪录片通过权威的史实文献、亲历者口述、科学家日记和手迹等多种文献资料,生动讲述了他们投身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弥补了以往同类型影视作品留下的遗憾,给观众进入这些科学家内心提供了合理通道。
注重钩沉被遗忘的历史事件,给观众带来新体会。该片从两个历史事件讲起:一是讲述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二是追述1946年7月英国剑桥举办纪念牛顿诞辰300周年暨国际基本粒子与低温会议,中国8位科学家钱三强、何泽慧、彭桓武、吴大猷、周培源等与会,随后他们纷纷放弃国外优越条件而回国。从这样两个历史事件讲起,就把中国核科学事业的起点向前推进了大约10年时间,从而给观众更准确地回顾我国核科学事业发展史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新史料。
该片还注意透过具体细节、物品、音乐等感染观众,凸显科学家精神及其人格的感召力。第三集由女生独唱《在那遥远的地方》引出金银滩草原这个原子弹研制基地的故事,第四集聚焦青海221厂旧址并饶有兴趣地讲述“红星饭店”“草原上的王府井大街”等小故事,都释放出强烈的感染力。特别是第五集,首先引用《孔子家语》中的“铸剑习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等话语,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热爱和平的愿望,进而讲述留美归国的郭永怀受钱学森推荐,到青海221厂主持新型热核航弹研制的故事。这里重点展示郭永怀写给女儿郭芹的信件原文,让观众目睹科学家爱女心切,由于当时保密条件限制而无从表达的窘境。他本来想给女儿买双鞋,但苦于多年不见女儿而不知其尺码,最后改为买一台凯歌牌半导体收音机。这样的细节描写,让这位科学家既心系亲生骨肉但又一心报效国家的平凡而又不凡的性格及其形象和盘托出,产生出从具象到抽象、由实入虚、小中见大的美学效果。全片还以深沉、浑厚而舒缓的音乐起到渲染情绪、强化叙述效果的作用。
这部纪录片通过叙述科学家参与我国核武器研制的故事,弘扬了“两弹一星”精神,凸显出这批科学家崇高的卫国情怀和深沉蕴藉的人格力量,称得上一部让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实现相互交融、共同释放感染力的力作,对于当代观众可以产生强烈的励志作用。
(作者: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