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电视剧,从上世纪的《四世同堂》《渴望》,到后来的《正阳门下小女人》《情满四合院》,再到新近这部《鼓楼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不仅表现了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之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同时还传达着各种流淌在血脉里的中国人做人做事的“老理儿”,诸如“人穷志不短”“士可杀不可辱”“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也许是因为北京有几百年都城史,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凝聚了中华民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种种特色,所以在京味中人们看到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魂”,是中国人内在的那种浩然正气,是中国人言行之间的那种“范儿”。这也正是京味电视剧一直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并引起广大观众广泛共鸣的重要原因。当下播出的这部《鼓楼外》,同样是京味文化谱系的一部分,它依然用一群胡同里的北京人讲述着北京人的“老理儿”、中国人的“老理儿”:诚当先、和为贵。
《鼓楼外》是《正阳门下小女人》《情满四合院》的编剧王之理的又一部京味剧力作,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他的“京味三部曲”,都讲了中国文化的“老理儿”。三部剧的热播都表明,越简单的道理往往越需要跨过万水千山才能获得。《鼓楼外》从木匠师傅易大船对徒弟的考试开始,呈现了师兄弟四人的性格底色,也拉开了围绕师父孙女易小船的感情“较量”。之后,尹东义争风吃醋误把大师兄于钟声送进了监狱,于钟声出狱之后对尹东义“讨回说法”。几个家庭、几对恋人、老老少少,都被搅进了这场恩怨中。最终,在于钟声的努力下,师门大家庭原谅了尹东义的过去,让他迷途知返;钟声与小船则在翻山越岭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师父“责人先责己、恕己先恕人”的教诲中,该剧完成了对“和为贵”这个“老理儿”的升华。于钟声和尹东义作为“老理儿”的正反面,证明了“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老理儿”常讲常新,这也正是《鼓楼外》这类京味电视剧的文化价值,是观众心领神会的意义所在。
在创作上,《鼓楼外》可以说是一部技术熟练的大众情节剧。从一开始的师徒“考试”到随后的塌房事故,就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强情节拉开了全剧的冲突性和戏剧性。于钟声父亲死亡引发了家庭矛盾,小船的意外怀孕并私自生下钟声孩子带来的复杂关系,钟声与小船之间爱情的阴差阳错,尹东义的阳奉阴违、阴招迭出,还有各种有钱“老板”的蛮横介入,都成为电视剧戏剧冲突的推动力。这种强情节的模式,虽然多少影响到一些作品的现实主义质感,但是却比较充分地完成了影视艺术“寓教于乐”的使命。
在艺术呈现上,该剧的京味扑面而来。鼓楼、胡同、老街坊、四合院、大杂院,特别是那些明清的古董,明清的木器,都不仅显示出北京味道,更重要的是也有了某种“鉴宝”的文化传承价值。剧中主人公是“木匠”师徒,过去很少在电视剧中被完整呈现的中国木器文化、木器工艺,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观众也看到了中国木器工艺的博大精深和木器文化中的中国气质,在老北京的各种环境和氛围的传达中,木器文化是这部电视剧在京味题材上的新突破。“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伴随着中国人做人行事的方式和观念,共同构成了这部电视剧的北京味道、中国精神。
《鼓楼外》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也有多年的时间跨度,在制作上体现了严谨认真的态度,环境的呈现基本准确。加上准确的摄影、流畅的剪辑、完整的声音设计,都保障了本剧的制作品质和完成效果。虽然剧中不同的人物角色,在丰富性、立体性上还有差别,每个人物内在动机与情节剧的戏剧技巧之间的融合还有提升空间,现实主义的广度和深度都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但该剧依然是京味电视剧的又一个重要收获,它用大众化的形式传达了“守正为心”的中国文化精神,呈现了美学与实用融为一体的美轮美奂的中国工艺,从而成为当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又一次宝贵探索和又一个创作样本。
(作者:尹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