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专题>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评论文章>正文

要“硬核”,也要人文精神

2020-12-2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陈进 收藏

  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经过专家初评、复评、终评和13万+用户网络票选,将推选出30篇优秀文章。如下未在报刊网号公开发表的原创文章拟入围。现发布作者来稿版本,未经编校。

要“硬核”,也要人文精神

  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高铁等新经济形态、科学技术构成了今天的现实世界。传统的专业作家,由于知识结构的单一、实践领域的贫乏,在处理日益丰富且专业化的现实世界时,个体的经验难免捉襟见肘。过去那种政府下指令、专业作家出才华,无所不能写的创作模式,已经应对不了新的现实。在网络文学那里,我们看到了书写现实的另一种可能。近年来,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大有蔚然兴起之势。除了体量的庞大、基数的磅礴,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也不在少数,如《大国重工》《朝阳警事》《网络英雄传》等。和传统的现实题材小说相比,这些小说在题材领域开拓更加广泛,对时代脉搏把握更加紧密,对当下生活更具贴近感和鲜活感。

  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为什么能如此贴近时代?这和作者的身份有关。他们都不是科班出身、体制供养的专业作家,写作本身是业余行为,所写题材却来自他们的主业。比如,《网络英雄传》写到了互联网创业、黑客攻防,作者郭羽、刘波的主业就是企业家、投资人、互联网行业精英;《大国重工》围绕冶金、矿山、电力、海工等写国家如何发展重型装备工业,作者齐橙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这种“斜杠青年”的身份,反而有利于他们迈过日益专业化的门槛。

  由专业性带来的真实性,是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作者的核心优势所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硬核技术流”。在今天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建构中,“硬核”应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概念。“硬核”是近年来网络上的高频词汇,经过不断衍生,应用于各种语境。“硬核”最早进入文学领域,成为文学概念术语,源于科幻小说。科幻小说一般被分为软科幻与硬(核)科幻,“软科幻是借科幻之名叙当下之人事,硬科幻则更纯粹地试图以现有或可预见的科技作为支撑,去谈论未知时空下的某种可能”,详细的科学说明与技术勾勒,成为小说“叙事本身无可替代的推动条件”。一旦抽离了这些科学说明与技术勾勒,整个小说叙事将面临无法为继的崩塌。比如,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里面就充满了诸多现代物理学知识,一旦抽离了这些知识,不但科学幻想失去根基,人物的矛盾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科幻与现实的边界本来就比较模糊,昨天的科幻可能就成为今天的现实。故而,“硬核”理论又迁移到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中。在铁路、航空、官场、商界等题材的小说中,要么行业壁垒导致信息神秘,要么知识专业导致进入困难,作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积累,则无法在细节上逼真。这种技术细节的详细勾勒,就是小说的“硬核”。比如,同为工业工厂题材,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写的是改革者在“四化”阻力面前的无畏气魄,对官僚主义进行批判,路内的《少年巴比伦》写的是国企改革时代少年的迷惘和成长,工厂只是一个背景,人物形象、情节矛盾放到其它环境中依然成立,而齐橙的《大国重工》则是实打实地写到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人物情感失真与否,可能不太影响总体情节的推进。而常识性知识与逻辑的失当,则无法自圆其说。“硬核”是一个门槛,既是读者欣赏、接受,甚至说服自己相信的门槛,也是作者创作提高细节真实度和逻辑自洽的门槛。如果“硬核”不硬,作者在专业领域不能进行技术细节的详细勾勒,读者有理由评价为“不真实”。

  “硬核”的实证性,在摹写现实的层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但是伟大的作品应当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它的意义和形式世界。因此,对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的评价,同样应当遵循艺术规律。和《大国重工》《朝阳警事》《网络英雄传》这样的优秀作品不同,今天的“硬核”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大多是去价值化的“爽文”,接近于电子游戏的“升级打怪”模式。小说里,人物的成长,全靠“金手指”的频繁出现,“爽点”的适时激励,一旦“开挂”人生马上走向巅峰,不但完全没有对人生、社会的深刻反思,甚而进一步宣扬权力财富决定论的功利乃至低俗价值观。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要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很多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中的主人公更像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经济人”,即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也可以称为“经济动物”。《侯卫东官场笔记》是前些年十分火热的官场小说,在网络上获得极大流量后出版成纸质图书。邵燕君先生曾将这部小说与传统官场小说《沧浪之水》、个人奋斗小说《平凡的世界》进行比较,指出侯卫东“始终是一个符号性的人物,而不是一个文学形象”,“存活在一个非人格化的‘科层制’体系中,构成其价值属性的不是人物个性而是其职业特性”。侯卫东、杜拉拉等网络小说主人公的成长,都量化为层级的上升、财富的积累,更像是电子游戏里的不断进阶,而心灵蜕变、精神升华这种更具人文精神的成长,根本不在此类小说所考虑的范围之内。

  而读者对“硬核”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的阅读偏好,有时候可能和文学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我们所说的“硬核”,即“有用”的知识和技术。邵燕君先生指出《侯卫东官场笔记》“在去价值化后,写实类小说的阅读重心转向中性化的知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现实主义小说蜕变为知识性小说乃至指南攻略。作品的自传性则是以亲历性佐证所传授知识的可靠性。”从读者角度来看,“硬核”又保证了专业知识与行业经验的真实性,细节的可靠性。哈贝马斯在《认识与旨趣》中提出人的认识实际上受三种认识旨趣的支配,包括技术的认识旨趣、实践的认识旨趣和解放的认识旨趣。真正的文学阅读,其旨趣应当是审美的、超功利的,应当属于实践的和解放的认识旨趣。当读者的文学阅读兴趣集中在“硬核”即技术上时,实际上是一种认识旨趣的降维。

  如果单从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的流行看,我们或许会对文学本身产生复燃的乐观,而当我们透过表象看到“硬核”时,才能洞察这折射出今天的大众文化、时代精神似乎已经失去了对文学本身的审美感受兴趣,和时代人文精神的进一步退潮。十几年前,现当代文学内部的主要分裂与矛盾还是雅俗对立。但无论是纯文学还是通俗文学,其审美的文学本质是一致的。今天的文学,雅俗之间彼此消融,明显的对立已不复存在,转而呈现的是小说内部审美与“硬核”的对立。这种对立的趋势是,在知识与经验的强势侵袭下,审美在不断萎缩,正如学者汪卫东所说,“‘文学’的外延不断扩散,内涵不断被分化和掏空,丧失自己的本质规定,成为空洞的能指,换言之,我们以前称之为‘文学’的所在,正在不断‘挥发’,面临被消解的可能”。

  “硬核”本身是中性的、技术的,它并非必然与人文精神不容。经典作品的意义世界,不可能是“去价值化”的攻略指南。实际上,现实世界的每一次新变都会带来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变,以及美学风格的变化。在博德里亚所说的“超级现实”的时代,网络世界的暗黑丛林、空间距离感的消失、新经济形态造成的人际关系异化,都不仅仅停留在现实表象层面,而是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以及时代的审美。现实题材小说的创作,也不应仅仅满足于用“硬核”进行逼真的“画皮”,而应当用与时俱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行深度的伦理思考,对现实进行深度的介入与“画骨”,追求人性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延伸阅读:

  专题·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

  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思考(欧阳友权)

  书写现实题材的网络小说(周志雄)

  圆桌谈:锻造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精品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