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方寸舞台展现风云画卷放歌时代英雄

2021-06-03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居其宏 收藏

  说来也巧:1921年,当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望志路和浙江南湖宣告成立之时,恰是中国歌剧滥觞之作《麻雀与小孩》登上我国专业音乐戏剧舞台之日。

  但在这种看似偶然的巧合中,却也蕴藏着某种历史必然。今天,我们若以百年党史重要历史分期为经、百年歌剧的情节和人物为纬,必会发现:从那时起至今,100年来,中国歌剧家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召唤,顺应时代潮流,坚守红色题材主脉,发挥歌剧艺术独具的高度综合性魅力,在这舞台方寸地、经纬交叉点上,展现风云画卷,放歌时代英雄,以生动情节、优美音乐和鲜明可感的歌剧形象,谱写出百年歌剧咏党史的恢弘篇章。

  醒狮怒吼与红船启航

  鸦片战争之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令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启蒙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多方寻求救国之道的过程中,逐渐认清唯有马克思主义才是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救万民于水火的真理,以此为理论武装,筹建革命政党,唤醒沉睡的东方雄狮发出冲天怒吼。

  上海歌剧院创演于2018年的歌剧《晨钟》,以中共创始人李大钊为第一主人公,以“寻道”“行道”“殉道”为情节主线,表达了李大钊与当年优秀知识青年为敲响晨钟、唤醒大众而勇猛奋进的可歌可泣的生命历程。浙江歌舞剧院2020年创演的歌剧《红船》,则在更为宏阔的时代语境中,以时空交错结构和史诗性风格,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共一大这一开天辟地大事件的历史场景,塑造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张国焘、杨开慧、王会悟等个性鲜明、命运各异的歌剧形象。此剧的核心意象“红船”,成为中国共产党驾驶革命航船由南湖启航、乘风破浪驶向旭日东升远方的艺术象征。

《红船》

  湖南歌剧界2017年创演的《英·雄》,“英”是缪伯英,“雄”即何孟雄,均为湖南籍中共早期党员。何孟雄是早期北方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1931年在上海被捕牺牲,年仅32岁。他和妻子缪伯英共同携手度过了清贫、短暂但也是光辉伟大的一生。广东艺术剧院2020年创演的《红流澎湃》和国家大剧院2015年创演的《方志敏》,以歌剧形式激情讴歌被毛泽东赞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和同样是江西农民运动领袖的方志敏,二人均是我党早期领导人和杰出党员,被捕后均在狱中慷慨赴死。

  上述歌剧中所刻画的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何孟雄、缪伯英、彭湃、方志敏形象以及他们的壮丽人生,都是相关歌剧家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呕心沥血之作,充分反映出新时代中国歌剧家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艺术使命感和独创精神。

  喷火呐喊与翻身道情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中国共产党分别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以井冈山、瑞金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中国革命由此进入打土豪分田地、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红色割据时期。

  对此,不同时期的我国歌剧家都做了辉煌的艺术表现。其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首演的《红霞》中的霞姑及其牺牲前的咏叹调《凤凰岭上祝红军》,《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及其著名唱段《洪湖水浪打浪》和咏叹调《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以及80年代首演的《党的女儿》中田玉梅及其咏叹调《血里火里又还魂》等,以生动的笔触、动人的音乐、形神兼备的歌唱和表演,对这一时期共产党人的大智大勇和伟岸形象做了激情四射的刻画。

  湖南省郴州市民族歌剧团2018年首演的歌剧《陈家大屋》,其第一主人公则是湖南郴县富商陈嘉木,在1928年湘南暴动中,他经历了共产党员女儿陈昭玉被捕、女婿夏明不幸牺牲、白匪即将还乡等事件,处于进退维谷窘境中;最终,在其母亲夏奶奶和女儿陈昭玉鼓励下,以全部家产资助红军上井冈山。福建省歌舞剧院创演于2018年的《松毛岭之恋》,描写闽西红军妻子阿妹在不知丈夫已经牺牲的情况下,怀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痴等爱人30年,为之缝制30套新衣的感人故事;剧中阿妹咏叹调《阿根哥,你在哪》,情深意切,催人泪下。

  我国歌剧家对震惊世界的长征,同样表现出高涨的艺术激情,相继奉献出《长征》(有1950年、2016年两个版本)、《凉山结盟》(1964年)、《金沙江畔》(2017年)等剧目。

  表现艰苦卓绝抗日战争的歌剧,以1942年首演于重庆的《秋子》、早期延安革命文艺家创演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均为1943年)最为著名;此后,东北鲁艺又于1950年创演了《星星之火》,其主题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抒情歌曲。总政歌剧团创演于2005年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塑造了杨晓冬、金环、银环、杨母等抗日英雄群像,其中,杨晓冬咏叹调《不能尽孝愧对娘》、杨母咏叹调《娘在那片云彩里》把民族歌剧运用板腔体结构表现主人公丰富内心世界的成熟经验推向新高度。浙江歌舞剧院、浙江交响乐团2017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青春之歌》,描写林道静在中共地下党员卢嘉川的影响下,从向往自由的清纯知性少女经历命运曲折和抗日烽火锤炼之后逐渐发展为自觉追求革命的成长过程。山东歌舞剧院创演于2019年的《沂蒙山》,以恢弘气概、生动形象艺术地诠释了沂蒙儿女与共产党、八路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其主题歌《等着我,亲爱的人》旋律优美、情感真挚深切,令人过耳成诵。

  表现伟大解放战争的歌剧,以1945年延安鲁艺创演的《白毛女》为先导。这部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虽诞生于抗战后期,但它所塑造的喜儿、杨白劳等个性独特的歌剧形象以及其中《北风吹》《扎红头绳》《恨是高山仇是海》《太阳出来了》等著名唱段,高扬“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深刻揭示了亿万贫苦农民要翻身、求解放这一历史性的必然诉求。

《白毛女》

  此后,《赤叶河》(1947年)、《刘胡兰》(有1948年、1954年两个版本)、《王贵与李香香》(1950年)、《草原之歌》(1955年)、《柯山红日》(1959年)、《红珊瑚》(1960年)等剧,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对这一时期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以及为此而英勇奋斗乃至壮烈牺牲的共产党人做了动人的歌咏。

  空政歌剧团创演于1964年的《江姐》,以革命烈士江竹筠为原型,通过高度综合性和强烈戏剧性的舞台呈现,以主题歌《红梅赞》、抒情短歌《绣红旗》和大段板腔体咏叹调《革命到底志如钢》《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奉献》《五洲人民齐欢笑》,生动而立体地再现了江姐这个知识分子党员傲雪红梅、视死如归的光辉青春。

《江姐》

  重庆市歌剧院创演于2019年的《尘埃落定》,其主人公二少爷是一个看似呆傻、实则较少受西藏残酷农奴制污染的正常人,从另一视角深刻揭示出:农奴制必然崩塌、百万农奴翻身解放,乃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因此,表现革命战争时期的歌剧作品,无论用喷火的枪炮杀敌呐喊,或以甜美的歌声翻身道情,都是中国歌剧以自己的综合舞台魅力展现这段光荣党史的铁的证明。

  为新中国放声歌唱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成立人民共和国,开启建设新中国的征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从那时起至今,与全国人民一样,我国歌剧家意气风发,创演出大量剧目,为新生的共和国、为祖国各条战线上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为此间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纵情歌唱。

  中央戏剧学院1953年创演的《小二黑结婚》,以充满喜剧色彩的舞台叙事和亲切动人的音乐语言,表现解放了的普通姑娘小芹,在人民政府公布婚姻法的强大保障下,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桎梏,终与心上人喜结良缘的故事。剧中一曲《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唱尽了小芹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至今依然被传唱不绝。

《小二黑结婚》

  而军队艺术家创演的《打击侵略者》(1952年)、《志愿军的未婚妻》(1955年)和《同心结》(1981年)等作品,则是对伟大抗美援朝战争、黄继光等战斗英雄做出的歌剧表达。

  总政歌剧团和甘肃省歌剧团创作的同名歌剧《雷锋》、上海实验歌剧院的《雷锋之歌》(均为1963年)以及《向秀丽》(甘肃省歌剧团1959年,武汉实验歌剧院1960年)、《焦裕禄》(哈尔滨歌剧院1965年)等剧,响应党的号召,在歌剧舞台上为共和国英雄模范树起一座座精神丰碑。其间,总政歌剧团创演的两部军旅歌剧颇可称道,《我心飞翔》(2003年)以巨大热情歌颂为我国“两弹一星”做出不朽功勋的先辈们;《太阳雪》(2009年)围绕18军女兵运输队徒步进藏组织情节,讲述白雪梅、欧战军等男女军人在进藏艰苦的行军生活中与险恶自然环境的生死搏斗,展现他们的崇高理想和丰富情感,塑造其鲜活的歌剧形象。

  中央歌剧院也以《南海长城》(1965年)和《阿依古丽》(1966年)两剧,在新中国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改革开放与歌剧主旋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歌剧也由此迎来了题材、体裁、风格、语言的多元繁荣,但对新时期现实生活和时代风貌始终保持关注和表现的激情,依然是中国歌剧的主旋律。

  最早对这一时代巨变做出反应的是中央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同于1979年创演的《护花神》和《星光啊星光》,尽管两剧的情节和人物各有不同,对刚刚过去的“文革”进行艺术化的历史反思和精神追问,则是两者的共同特点。

  军旅歌剧家同样得风气之先,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事物、新气象、新人物保持着军人艺术家高度的时代担当和艺术敏感,先后创演了轻歌剧《芳草心》(前线歌剧团1983年)、《特区回旋曲》(总政歌剧团1987年)、《雪域风云》(空政文工团1992年)等剧。《芳草心》的主题歌《小草》,以草喻人,朴素而深情地表现了当代青年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至今依然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国家大剧院2009年创演的《山村女教师》,它讲述的故事、刻画的人物,是城市姑娘杨彩虹到边远贫困山村支教、直至最后在山洪暴发中牺牲的曲折经历,应是我国歌剧创作中较早表现“教育扶贫”的剧目。

《山村女教师》

  宁波演艺集团创演于2017年的《呦呦鹿鸣》,以我国宁波籍中医药科学家、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为第一主人公,通过别出心裁的舞台叙事和富有地域风情的戏剧性音乐,将屠呦呦的成长过程、深奥医理、枯燥数据和艰难曲折的实验过程艺术地化为一台有意味、有看头、有亮点的生动戏剧,成功实现了现代题材、真人真事、现代科技与歌剧艺术的奇妙遇合,在歌剧舞台上生动鲜活地塑造了屠呦呦这位当代伟大女科学家秀外慧中、才华出众、柔情似水、志坚如钢的知性形象。

  新时代的“中国梦”与歌剧担当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歌剧艺术描写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实现富国强军的“中国梦”,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歌剧家的崇高使命和自觉担当。

  服务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青岛演艺集团2017年首演的《马向阳下乡记》,以新型喜歌剧的风格和语言组织情节、构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最终第一书记马向阳带领全村老小从“科技扶贫”走向“科技致富”。继此之后,2019年山西省歌舞剧院又推出《三把锁》,在曲折情节、鲜活人物、乡土气息浓烈的整体演绎中,得出“打开井锁聚住人心,打开心锁净化魂灵”主题,最终落笔在“精神脱贫”,将本剧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四川凉山艺术家创演于2020年的《听见索玛》,描写凉山彝族“悬崖村”经历两次历史性跨越,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年,实现彝族民众的脱贫崛起。湖南衡阳市歌舞剧团创演于2018年的《田垄之上》,以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聚焦于“创客”主题,反映当代海归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充满青春朝气。

《马向阳下乡记》

  湖北歌剧家出创演、曾入选“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2017年度重点扶持剧目的《有爱才有家》,以湖北公安县麻豪口镇福利院已故院长刘德芬23年来敬老如父母、爱孤胜子女的事迹为蓝本,关注当前社会特别是农村面临的养老与抚幼等问题,塑造了一位基层共产党员的大爱形象。中国歌剧舞剧院2020年首演的音乐会歌剧《老兵张富清》,对2019年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国家授予“共和国勋章”的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和集中展现。

  湖北省歌舞剧院2020年出品的《天使日记》,将发生在武汉、湖北乃至关乎全中国人民和整个人类命运的这场伟大抗击新冠肺炎之战搬上歌剧舞台,塑造了以兰之念、黄鹤和黄老中医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不怕牺牲、义无反顾地参与到这场抗疫斗争之中,充分体现了白衣天使们的医者仁心与拳拳大爱。

《天使日记》

  综观我国百年歌剧史,其题材取向和形象刻画的主脉,始终与我们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声气相通、命运相连;其中不少经典剧目和唱段,已深入亿万观众的心头、传唱于几代人的口头,成为历久弥新的红色记忆。

  基于此,重温百年歌剧史,也是一部学习百年党史真实而又生动的艺术教材。

 

  (作者:居其宏,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延伸阅读:

  谈民族歌剧创新发展:融会贯通 实现新的创造

  我国民族歌剧创作70年历程回眸:英雄人民和伟大时代的深情歌者

  屠呦呦、现代科技与歌剧艺术的奇妙遇合:民族歌剧《呦呦鹿鸣》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