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歌剧:停摆之后的重启与复苏

2021-02-19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游暐之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文艺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wyb.chinawriter.com.cn/content/202102/08/content58582.html

 

  停摆不停创作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各大剧院根据防控疫情的需要继续取消和延期所有演出。这意味着国内整个演艺行业彻底停摆,其中就包括本就小众的歌剧。很多歌剧院团原本已经制定好的演出计划、巡演计划,也随之搁置下来。

  当然,文艺工作者总是充满激情的,在疫情期间,大量抗疫歌曲诞生,很多创作者都是曾经创作过歌剧的作曲家、剧作家。这段时间,线上演出开始备受推崇。

  由中央歌剧院创作的只有二十几分钟的微歌剧《阳光灿烂》,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诞生的。2020年4月10日,微歌剧《阳光灿烂》以网络的方式进行了线上首演。在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刻,《阳光灿烂》用故事、音乐、歌唱,表达了人们对于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过往经历的反思。虽然名为微歌剧,但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各种音乐形式齐备,音乐上既有全新创作的旋律,也有对经典曲目的直接引用。该剧作曲刘云志,编剧刘静、刘云志,主演李爽、阮余群、李想等,中央歌剧院合唱团、交响乐团演出。

  《阳光灿烂》是首部以抗疫为题材的小品歌剧,尽管由于创作时间、排演条件的各种限制,与真正的舞台版歌剧呈现还有差别,但是作为中直院团的中央歌剧院,在疫情肆虐的严酷条件下,还积极进行歌剧创作演出,并尝试开拓网络平台,无疑为当时处于迷茫的歌剧从业者们带了一个好头。

  2020年10月17日至18日,在武汉琴台大剧院首演的歌剧《天使日记》,可以说将抗疫的音乐戏剧创作推向了一个高潮。

  歌剧《天使日记》是2020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扶持剧目之一。由湖北省演艺集团、湖北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编剧王勇,作曲孟卫东,指挥王燕,导演廖向红,主演马娅琴、田丰、秦德松、杨娟、王敏、程飞等。作品以医护人员兰之念撰写的“日记”为线索,聚焦医护人员在抗疫中的工作生活情感状态,戏剧阐述上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方式。音乐结构完整,形式全面丰富,序曲深沉低徊幽远的旋律,很好地营造出一种黑暗来临之前的特殊氛围,可听性较强。在女主人公的个别唱段中,融入板腔体写作,以体现作品的民族性。作品的舞台呈现以纪实、写实为主,通过推拉景片、灯光明暗等的合理运用,将不同空间同时展现在舞台上,场景之间变化自如流畅,舞台画面舒朗有致。

《天使日记》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全年演出的与扶贫题材相关的歌剧作品有《马向阳下乡记》《三把锁》《扶贫路上》《听见索玛》等。青岛市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是复排演出,不在此赘述。

  由山西省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三把锁》,首演于2019年12月27日,首演之后不到一个月就面临演艺市场停摆,再次推出复演已经是2020年9月5日至6日,且复排版较首演版有了比较大的改动,所以将其归为2020年的首演剧目似乎更合适。该剧编剧朱伊文、刘波,作曲张伟,指挥郭明,导演刘波、侯建军,主演高旭丽、乔佳、白雪剑等。修改后的《三把锁》更加强化了“思想扶贫”这一核心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一系列的戏剧动作,让戏剧脉络、戏剧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清晰。音乐上,新版《三把锁》从序曲、整体音乐的结构、音乐素材的选用等方面都有了全新改观,在遵循歌剧创作技法的同时,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戏曲的音乐元素融入创作中,赋予作品比较浓郁的民族韵味。《三把锁》是国家艺术基金和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双扶持”剧目。

  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中央歌剧院联合演出。该剧根据牺牲在扶贫一线第一书记黄文秀的事迹创作。编剧田沁鑫,作曲印青,指挥金刚,导演田沁鑫,主演王丽达、高鹏、王泽南等。戏剧构成以人物生平经历为基本脉络,舞台呈现融歌、舞、对白于一体,音乐形式上有独唱、重唱、对唱、合唱,声乐表现上将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融于一体,广西地方音乐素材运用于创作当中,音乐旋律动听,富有民族韵味。

《扶贫路上》

  民族歌剧《听见索玛》作为2020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开幕大戏,于11月7日在西昌金鹰大剧院首演。编剧李亭,作曲刘党庆,指挥唐青石,总导演吴晓江。由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五彩云霞歌舞团、凉山交响乐团、大凉山合唱团演出。该剧讲述了大凉山彝寨阿列村在搬迁至彝家新村的过程中,扶贫干部与村民之间以及每个人的坎坷遭遇和情感波澜。戏剧结构上,该剧通过现实时空、回忆时空穿插闪回,音乐上大量运用彝族音乐素材,同时还在不同戏剧段落将彝族原生态民歌直接展示,彝族风情浓厚。

  2020年还有两部历史传统题材的歌剧首演,一部是《卓文君》,一部是《芥子园》。

  歌剧《卓文君》由四川音乐学院创作演出,作曲林戈尔,编剧左芝兰,指挥许知俊,导演沈亮,主演王庆爽、毋攀等。本剧依照“上半场写爱情,下半场写婚姻;上半场写个人,下半场写家国”的总体构思,全方位展示了汉代才女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人生故事。音乐有鲜明的蜀地风韵,也有一定的戏剧张力。舞台呈现古典华美的同时也富有蜀地文化的特征。

  歌剧《芥子园》于11月27至29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作曲张朝,编剧赵景扬,指挥陈正哲,导演莽也嘉,主演薛皓垠、王晨,由中国乐派交响乐团演出。本剧以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渔为主人公,讲述了300年前发生在江南的一场“版权官司”。音乐有贯穿始终的戏剧主题,形式上有合唱、重唱、舞蹈、序曲、幕间曲。没有宣叙调,所有叙述性内容通过类似戏曲的韵白来表现。

  红色创作占比突出

  在2020年首演的歌剧作品中,涉及革命英雄、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创作非常突出。

  2020年7月1日,由上海歌剧院创作演出的歌剧《晨钟》在上海大剧院首演。此次演出被称为2.0版,以示与2018年版的区别。作曲许舒亚,编剧姚远,指挥张国勇,导演熊源伟,主演于浩磊、徐晓英、陈朝宾、何超、郑瑶等。该剧根据李大钊生平事迹创作。新版在保留原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对整体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三幕分别名为“寻道、行道、殉道”,减少了理性的政论,丰富了基于马列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基础上的情感抒发。音乐上实现人物情绪的节奏张弛有度,宣叙调也做了更为抒情化的处理,使整体音乐结构更加完整。

  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歌剧《盼你归来》,2020年8月5日至6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编剧刘麟,作曲孟卫东,指挥刘新禹,总导演钟浩,主演高鹏、余音、王一凤、刘迪等。本剧根据焦裕禄生平事迹创作。以焦裕禄女儿焦守云和继任县长等人的视角回望历史,以散点式的戏剧故事,多角度展现了焦裕禄用生命的最后时光带领兰考人民战胜“三害”的惊世壮举,烘托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这部歌剧的音乐旋律感强,地方音乐素材大量运用其中,地域风格突出,朴实动听。

  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出品,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等联合制作演出的民族歌剧《红船》,是2019年度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之一,编剧王勇,作曲孟卫东,指挥王燕,总导演黄定山,主演王传亮、杨小勇、郑培钦等。该剧将“红船”作为象征,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安排戏剧事件,以发散和集中、相对又相交的创作方式结构戏剧,借鉴影视作品中蒙太奇的手法,赋予作品大开大合的史诗气韵。音乐写作形式丰富,人物音乐形象鲜明,合唱“共产主义的幽灵”,在《国际歌》元素之下变化发展,作为全剧的音乐主导动机贯穿始终。舞台视觉通过景片、推拉帷幕、投影、灯光的有机运用,让戏剧空间、戏剧时间实现了比较好的衔接,虚实结合,营造出具有逼真代入感的戏剧场景。

《红船》

  《红流澎湃》是广东省首部民族歌剧,由南方歌舞团创作演出。2020年11月20日作为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开幕大戏在广州友谊剧院上演,并荣获本届艺术节剧目一等奖。编剧游暐之,作曲杜鸣,指挥王燕,总导演谢晓泳,主演毋攀、刘洺君、黄晓捷、杨健新等。作品聚焦“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在海陆丰开展农民运动这一段最具代表性的经历,在统一架构中将不同的戏剧事件有机勾连。以彭湃在狱中与母亲隔空思念回忆为始,倒叙引出“彭湃辞官”“与农民交朋友”“焚烧自家田契还地于民”“号召十几万农民加入农会”“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组建农民革命武装”等典型历史事件,尾声回到上海龙华监狱,首尾呼应。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可信可亲可敬的英雄。《红流澎湃》的音乐具有浓郁的广东风格,完整统一,流畅律动。主题由汕尾渔歌变奏化用而成,旋律深沉婉转,悦耳动听,宣叙调的写作也极具歌唱性。舞台呈现风格独特,素雅清新,岭南风情扑面而来。

《红流澎湃》

  2020年9月25日,由河北交响乐团、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创作演出的民族歌剧《雁翎队》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首演。该剧艺术总监郭玉红,编剧王晓岭,作曲李昕,配器刘聪,指挥董俊杰,导演王延松,主演龚爽、雷岩、黄华丽、陈小涛等。《雁翎队》讲述的是白洋淀上的雁翎队抗击日寇的故事。在戏剧结构方面,借鉴了诸多影视化思维,人物、事件之间都埋设了或明或暗的丰富线索,并力图有所展示。音乐有比较鲜明的地域风格,将河北民歌、戏曲、曲艺等元素融入歌剧音乐的写作中。舞台呈现虚实结合,尤其是自如行动的小船,在“湖水”中穿梭往来,视觉效果逼真。

  民族歌剧《田汉》是2019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之一,编剧盛和煜,作曲吴粤北,指挥许忠、张诚杰,导演张曼君,主演韩蓬、宋倩、于浩磊、徐晓英等。全剧集中展现了田汉从年轻时离开家乡东渡日本留学,后回国在上海创办南国艺术学院,至抗战爆发完成《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为止,展现了一个革命剧作家的成长历程。戏剧结构上以类似章回体小说的方式展开,每场对应的小标题就是本场戏剧内容的总括和提示。剧中的戏剧事件以时间为序,具有一定的跨度。音乐设置了鲜明的主导动机,《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在其中隐约可辨。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素材运用在创作中,人物音乐形象鲜明。舞台空间设计借鉴中国戏曲舞台简约意识,一景到底,通过灯光、调度来展现不同戏剧场景,让作品具有更多的现代意蕴。

  民族歌剧《同心结》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全新复排的一部老作品。歌剧首演于1980年,编剧田川、任萍,作曲黄庆和、王云之、刘易民,导演韦明。2020年10月16日,歌剧《同心结》全新复排版在四川大剧院首演,10月26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本次复排由四川交响乐团担任制作演出,艺术顾问乔佩娟,音乐总监王祖皆,文学统筹冯柏铭、冯必烈,复排作曲栾凯,编配李文平,导演宫晓东,指挥肖超,主演王宏伟、蒋宁、张卓、黄华丽等。本剧讲述了以黄继光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的成长,以及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该剧写作天然质朴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在结构戏剧的时候,避开了正面战争的描写,通过军民情、亲人情、战友情将戏剧向前层层推进。音乐将中朝民族民间音乐融于一体,富有中朝双方的民族风韵,旋律流畅动听。剧中几段颇具特色的舞蹈音乐,不仅为舞台呈现的丰富性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增加了全剧诗化的浪漫主义色彩。

《同心结》

  河南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民族歌剧《银杏树下》,编剧朱海,作曲捞仔,指挥王燕,总导演黄定山,主演王庆爽、黄训国、张海庆、王尊强等。故事讲述了大别山区百姓与红军鱼水情深、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闹革命的故事。全剧围绕女主人公洪姑展开,戏剧时间跨度大,每一幕表现一个时间段。每幕通过不同时期流行在大别山地区的民歌衔接,同时也比较自然地将某一时期的现实环境体现出来。音乐上注重地域特征的体现,较多地引用或植入大别山地区的民歌小调,有不少旋律优美的唱段。舞台呈现既有真实感强的浓郁乡土气息,也有艺术感突出的氛围营造。

《银杏树下》

  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的音乐会版歌剧《老兵张富清》,编剧文兴国,作曲方石,指挥刘新禹,导演朱亚林、李世博,主演毋攀、王一凤、王杨、门丽媛等。讲述了被誉为“时代楷模”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的感人故事。全剧从主人公复员退役开始,通过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的选择和奋斗历程,塑造出一个胸怀祖国、心系百姓的优秀党员干部和永不退伍的老兵形象。音乐上力求做到歌剧化、中国化、人物情感化,结构完整,主题贯穿。该剧虽然是音乐会版,但演员全部化妆,舞台上也有简单的道具和多媒体投影,整体呈现出比较真实的年代感。

  由广东省声乐协会、深圳市声乐协会、深圳都市歌剧中心联合制作出品的声台剧场《我亲爱的江姐》,不同于传统歌剧的呈现,采用了开放式的舞台,从两个方面对于歌剧的演绎方式进行探索,首先是采用戏中戏的方式,以一位当代女性的视角,去解读江姐这位革命时期的女性,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二是在表现形式上,以个位数演员、个位数乐队(仅有钢琴和琵琶)、简单的舞美服化道,完成一部室内化的音乐戏剧。

  纵观上述首演的剧目,很多都是各地为2021年建党献礼的作品。其中《天使日记》《红流澎湃》《红船》《扶贫路上》《老兵张富清》《银杏树下》《雁翎队》《同心结》同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回顾2020年歌剧创作演出形态,尽管在上半年6月份之前,因为疫情的原因停摆,但在疫情好转、行业整体重启和逐渐复苏之后,便立刻显示出了非常强大的爆发力。全年新创首演、老作品复排首演、全新试演共18部;近年来原创作品复排演出、巡演17部;西方经典歌剧舞台版、音乐会版演出8部。从演出体量来看,除了极个别的如《卓文君》是在疫情爆发之前首演,其他均是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启动。如果与上年的数据比较,2019年全新首演创作歌剧约17部,比2020年还少一部,其他复排演出的数目也与2020年基本一致。受疫情的直接影响,2020年国内演出西方经典歌剧数目下降比较明显,且基本改为音乐会版,这是因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剧院与国外歌剧院的合作或引进演出全部取消。

  由此看来,若没有疫情,2020年歌剧创作演出数量和场次整体上将会远超2019年。在本文完成之际,也即将迎来辛丑年的新春,只是最近疫情似乎又有所抬头,所幸全国各地防护措施严密,相信新的一年一切都会更加向好,也期待更多好的歌剧创作和演出为新年增添新色彩。

  (本文原刊于《文艺报》2021年2月8日第4版)

 

  延伸阅读:

  对话罗怀臻:田汉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丰碑

  歌剧《弄臣》的艺术魅力

  歌剧《画皮》的颠覆性创作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