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大型民族管弦乐《沂蒙史诗》:弘扬沂蒙精神 奏响时代新乐章(王岩)

2020-07-2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岩 收藏

弘扬沂蒙精神 奏响时代新乐章

——观大型民族管弦乐《沂蒙史诗》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并参观沂蒙精神展,提出“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历时五年精心打造了大型民族管弦乐《沂蒙史诗》并于今年7月1日举行了“云上”演出。

  民族管弦乐《沂蒙史诗》由《远古迴响》《蒙山情》《血色黄昏》等九个作品构成,作品将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人文历史、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等创作题材以民族音乐的语言特色,结合现代作曲技法,运用民族交响乐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符号记录并传播了沂蒙革命老区军民水乳交融、感天动地、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彰显了现代审美和时代风貌,是一场观者与沂蒙革命先烈的隔空对话,让观众真正接受了一次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

  该作品乐队编制是以中国传统民间器乐为基础,如古琴、古筝、柳琴、二胡、高胡及吹打乐等,同时吸收西方管弦乐队的编制经验建立,继而划分出吹、拉、弹、打四个声部,并对各个声部部分中低音乐器进行一定的补充,成为拥有百十余人编制,并具有交响性能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编制阵容的扩大为作品在音域、音量、音色、音律及其乐队排列组合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乐队在织体编配和处理时,对总体音响中如“平衡”“融合性”“清晰度”以及“色彩性”“对比”“音势”“幅度”等,做到了扬长避短和优势互补。从音乐表达而言,乐队编制结构严谨、表现力丰富,呈现出完善的奏鸣-交响性,使作品主旋律在和声、音响的体现上更为饱满,同时又营造出硝烟弥漫、恢宏壮大、气势磅礴的战斗场景,演绎了沂蒙人民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英雄故事。

  《沂蒙史诗》主旋律的演奏主要使用具有山东地域特色且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如独奏乐器古筝、柳琴与竹笛等。其中山东古筝独具一格,有“山东筝派”之称,在全国享有盛名。古筝所演奏的主题象征女性化的沂水,以山东传统民间音乐为素材,浓墨重彩,与乐队共同泼洒出一幅水墨意象,在苍茫之间透出了一片青翠。现流行于山东临沂及苏北一带的传统乐器柳琴,音色清脆、高亢,颗粒性极富特色,既可以抒情婉转,也可以激烈奔放,营造出一种张弛有度的氛围。该作品中柳琴以流动的音符、如歌的旋律展现了沂蒙人民“车轮滚滚支前线,妇女做鞋昼夜忙,磨碾飞转烙煎饼,送子送郎战沙场”等一曲曲军民赞歌。竹笛则具有音色柔美、含蓄的特征,能够给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带来极大穿透力。竹笛在乐队中的演奏看似无序,实则逻辑严密。优美的旋律极具“舞蹈跳跃感”,音乐活泼灵动,表现出蒙山的钟灵毓秀、造化天工,感性中透出理性,将现代音乐手法与传统音乐演奏融合,以景抒意、以音带情,作为一种能穿透心灵的特殊审美话语,以艺术化手段融入生动的音符,产生沁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拉弦乐群体重要支柱的二胡和高胡,以演奏旋律为主,是丰盈织体、融合乐队、增强立体感的重要部分,将胡琴与西洋乐队中的低音提琴相互结合是该作品一大特色,在保留中国传统的胡琴音色的同时,又能像低音提琴一样起到支持起乐队的功能,演奏出婉转悠长、震撼人心的主题曲《沂蒙山小调》,观众的眼前仿佛重现沂蒙革命老区那些视死如归的年轻战士,耳边仿佛响起在祖国大地民不聊生的一片哀嚎之时,中国共产党员以星星之火,以坚贞不屈的崇高信仰,为新中国英勇捐躯的壮烈悲歌。音乐旋律刚柔并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沂蒙人民斗志昂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沂蒙精神和永不褪色的时代风貌,一切都直抵心灵,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作品的主旋律采用音乐变奏的手法,将主题反复变形、展开与再现,运用西洋音乐“主题动机式”展开、调性的频繁转换等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民歌主题旋律相结合,完善发展了民族管弦乐的表现革命题材的创作形式,唤起观众心中审美情感的共鸣,让红色精神润物无声,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

  音乐在表现“沂蒙六姐妹”题材时使用了现代作曲技术“十二音作曲法”,在应用“十二音”作曲的技术方法中,因为存在能够造成和声涨落的不协和和弦(减三和弦和七和弦),所以不易被大众接受。但在这部作品中大胆运用“十二音”创作技术以清晰、简练和流畅的音乐旋律表现和歌颂了“沂蒙六姐妹”的善良、朴实和大爱无私的品质。同时大小七度音程对置,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小七度在音响效果上具有一定抒情性,在作品中主要用于再现人物心情;相较小七度而言,大七度音程更不协和,在作品中多用于表现紧张的战斗场面。大小七度音程对置,既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还可以使作品实现逻辑关系上的内在统一,将观众再次拉回到那个战争年代,让观众“看”到了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和沉痛,感受到了沂蒙山人民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沂蒙史诗》是以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形式表现战争题材和英雄事迹、以现代音乐审美构建沂蒙红色文化音韵的作品。其主题曲不同于以往战争题材中惯用的激烈昂扬的音乐风格,反而以一种舒缓、平静的旋律去传达一种坚定的信念,升华主题内涵。旋律由铜管组率先吹响,由圆号吹出引子,继而由弦乐组拉出悠扬的主旋律。整首主题曲节奏平稳,旋律起伏不大,给人感觉舒缓、大气。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织体逐渐丰富起来,旋律后部由小号吹奏,在演奏中展开一系列跨时空的精神对话,让人不禁感受到每个音符中暗自涌动的沂蒙革命精神的力量,而传统弹拨乐器特有的音质通过颤音的手法发出的忧郁音色配合上舒缓的节奏,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追溯历史的画面感。

  《沂蒙史诗》以民族管弦乐的形式对沂蒙精神和红色文化进行艺术化的概括与呈现,旋律跨越时代,音韵穿越时空,深刻揭示了沂蒙革命老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内涵,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全景式地讴歌了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沂蒙史诗》是以沂蒙人民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坚强斗志谱写的感人乐章,是沂蒙精神的时代强音,是从革命老区人民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

  (文中图片来源于搜狐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王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云游非遗·影像展”引起的思考(王岩 孙宪鑫)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融合发展之路(王岩)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