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音乐战“疫”:“铺天盖地”之后,如何“顶天立地”?(朱小松)

2020-02-13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朱小松 收藏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十四亿华夏儿女的心。随着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展开,文艺战“疫”悄然拉开序幕。在电视里、在网络上、在手机中,战“疫”歌曲集中“爆发”。音乐作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受环境和空间等条件限制,用音乐的力量凝聚人心,真正起到了号角的作用。时间不长,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战“疫”公益歌曲。

  这些歌曲,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一是提振了士气,汇聚了力量。当新型冠状病毒袭来,人们心理上自然会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战“疫”主题歌曲的出现,让人们缓解了紧张的情绪,提振了全民战胜疫情的斗志和信心。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的歌曲作品,不下数千首。二是致敬了榜样,赞美了英雄。战“疫”主题歌曲通过歌唱英雄来凝聚人心树立榜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让人们看到战“疫”胜利的希望。三是传播了科学理念和防疫知识。通过歌曲的这种形式和音乐本身的反复功能,使科学健康的防疫知识,好记上口,插上翅膀,飞进千家万户。四是随着战“疫”主题歌曲的不断涌现,再次证明音乐创作队伍,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五是歌曲题材覆盖了防疫救援的方方面面,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从抗疫最前沿武汉市角度创作的《武汉伢》《保卫武汉》《等樱花开满全城》,有从兄弟城市之间相互关心的角度写的《我相信》,有从医护人员角度写的《我的梦想》《没敢告诉妈妈》,有从病人角度写的《你有多美》《雪白的爱》《逆流而上》《口罩后面的美》《还好有你在身边》《盼望》,有从医生亲人角度写的《我要你平安归来》《妈妈,你去哪儿了》《医生宝贝儿》《亲爱的》《挺身而出》,有从普遍人赞美英雄的角度写的《中国男子汉》《平凡英雄》《我的英雄》《有位爷爷叫南山》《爱的天使》《逆行天使》《吉祥的白云》《以生命的名义》《最美的逆行》《你最美》《我们一定会胜利》,有从传播防疫知识角度写的豫剧清唱《防控疫情靠大家》等等。

【视频】《武汉伢》MV(“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微信公号)

  在“铺天盖地”后,我们也应正视“顶天立地”的作品少的现实。一是由于时间紧,任务急,加上非常时期人员不能多接触,无法近距离地观察体验生活,造成了早期战“疫”主题歌曲从内容到形式存在比较浅显、比较单一的问题。还有一些作品显然是词曲作者的“库存货”,稍加打磨,就重新登场,这也在情理之中,只是缺乏现场感和刚出锅的热乎劲。二是许多歌词语言基本采用的是新闻、文件、广告用语,而不是生活中鲜活的有个性的语言,造成了生动性欠佳。另外,在构思的角度上,奇思妙想较少。切入点大多是防疫地的山川景物和医护人员的眼睛、口罩、双手、防护服、背影等直观的东西,医患内心深处的喜和泪,挖掘不够。三是在歌曲的旋律上,创新不够。总有似曾相识、仿佛在哪听过的感觉,不少歌曲还残留过去赈灾歌曲的影子。四是从题材上看,还缺少正视灾难与危机的反思作品。五是具体到个别作品上,要么太写实,简直就是新闻报道的翻版;要么太写虚,像“万金油”,任何有献爱心的场合都能用。殊不知,真正成功的作品都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六是没有把创作者自己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的独特思考和人生体验放进去,缺乏作品辨识度。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经典作品,比如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张藜/词、秦咏诚/曲),尽管是先有曲后有词,但如果没有词作者后面“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感情饱满“爱屋及乌”的情绪表达,前面开头的“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就是一句空话。又如歌曲《真心英雄》(李宗盛/词曲),如果没有开头作者个人对自己“曾经的梦”的真实描述,就没有结尾的哲理升华:“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再如歌曲《祝你平安》(刘青/词曲),歌词的前半部分参入了改革开放初期大背景的描述,为高潮部分反复吟唱的“祝你平安”埋下了伏笔和依据。七是有一些战“疫”主题歌曲的歌词,存在令人费解和分寸失当的问题。如“怀一身绝技你却默默无语”,既然已经“怀一身绝技”了,那还要对新冠病毒科研攻关干什么。“你是人间最美最美的美丽”,到底有多美,没有形象比喻,难以衡量。

  综上所述,战“疫”主题歌曲创作引发的喜,大家有口皆碑。战“疫”主题歌曲创作存在的忧,也不容忽视。时间仓促应是主要原因。也许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信息化社会,全媒体时代,要分秒必争。但从古至今文艺创作的自身规律不可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优秀作品“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战“疫”歌曲铺天盖地之后,如何顶天立地?经受疫情创伤的人民,期待音乐人给出自己的答案。

 

  (作者:朱小松,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文广新局舞台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编剧)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让管乐在中华大地上找寻更多民族知音(朱小松)

  好作品让“好声音”更有底气和魅力(朱小松)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