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中国音乐剧市场的爆发点在哪里

2018-12-11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封寿炎 收藏

  最近几年,一些“爆款”音乐剧票房表现抢眼,成为文化演出市场令人瞩目的现象。《音乐之声》从2016年7月份至今,两年多时间已演出了314场。2018年,音乐剧《猫》在上海演出,票房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猫》

  经典大剧长盛不衰,新锐剧目也不遑多让。2018年演出季,百老汇经典原版音乐剧《吉屋出租》在时隔13年后再次来到上海,连演22场。与《猫》《剧院魅影》《悲惨世界》等拥有豪华阵容和大制作预算的经典剧目相比,《吉屋出租》更能检验音乐剧市场和观众的“含金量”。对于《猫》这种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很多观众可能抱着赶时髦、尝新鲜、看热闹的心态走进剧院。但《吉屋出租》既没有华丽绚烂的舞台,也缺乏大牌明星班底,对观众还有较高的专业门槛要求。据笔者观剧时目测,当天观众以年轻白领为主,整体上座率超过80%。演出结束之后,演员们直接从剧院走到马路上,步行返回酒店。散场观众一路上都跟演员们良好互动,并没有出现堵人、围观看热闹的情况。这种场景很能体现出观众群体的整体素养——专业、成熟。这种良好的市场生态,正是中国音乐剧市场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事实上,中国音乐剧市场渐趋红火,背后自有普遍性的市场规律作为支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经验显示,当一国(地区)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时,音乐剧市场往往会迎来爆发式发展的时间节点。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9000美元,一些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与此相对应,一线城市的音乐剧市场已经日臻成熟完善,在经典剧目长盛不衰的同时,新剧目不断被引进落地,带给观众持续的惊艳、惊喜。与此同时,一线城市的市场盛况正逐渐向二线城市溢出渗透。对于制作精良、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二线城市观众甚至表现出远超一线城市观众的热情。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音乐剧市场已经处于爆发式发展的前夜。

  在美国,演出票房通常是电影票房的两倍。2017年中国国内电影总票房559亿元,演出票房收入却只有176.85亿元。可见,中国包括音乐剧在内的演出市场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然而,这种发展潜力如何才能挖掘、引爆呢?

  作为缺乏音乐剧传统消费习惯的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爆发式发展往往需要条件,也需要契机。有业内人士总结,《猫》的引入启动了日本音乐剧市场的快速发展期,《剧院魅影》的引入则让韩国音乐剧市场进入“黄金十年”。但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尚且缺乏一部能够全面引爆市场的经典力作,来启动音乐剧市场的爆发式发展。

《剧院魅影》

  其实,中国市场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巨大规模,具有高度复杂、差异性极大的消费习惯和审美传统,指望通过一部作品来启动市场并不现实。相反,业界应该踏踏实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夯实市场发展的基础。

  从目前的音乐剧市场来看,经营机构主要还是集中引进运营那些久经考验、具有较高知晓度和票房号召力的经典剧目。引进新剧目仍然风险较高,国内原创音乐剧发展还有待时间。这些现状都突显出音乐剧领域基础性工作的薄弱。在市场培育方面,音乐剧文化的推广普及,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消费习惯的培育都严重不足;在原创音乐剧方面,专业教育水平比较滞后,创作创新人才难以涌现,创作演出市场化程度不高。这些正是业界需要长期集中发力的领域和环节。只有观众的专业知识得到大面积普及,专业素养大幅度提高,专业人才的创作创新能力实现突破,音乐剧市场才能从目前这种单一消费市场实现转型升级,形成创作、创新、消费、文艺批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完整文化生态,市场的爆发式发展才会水到渠成。

 

  延伸阅读:

  本土原创音乐剧路在何方

  当下音乐戏剧三大关键词:多元化、民族性和年轻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音乐剧:从“正名顺言”到“名正言顺”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