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新型民族乐团秉持人民性的艺术实践(刘洁 罗馨玫)

2024-11-05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洁 罗馨玫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肩负着推动民族音乐事业繁荣发展的崇高使命。民族音乐工作者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将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核心任务,将演出视为中心环节,精心打造既彰显中国特色,又深刻反映中国当代风貌及审美追求的艺术精品。

近年来,各级各类民乐团体在国内外舞台上的活跃表现,不但展现了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也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民族室内乐作为一种小而精的民乐合奏形式,因其能够深刻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青睐。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作为专业院校的职业乐团,依托雄厚的学术底蕴和专业优势,始终将“人民性”作为工作核心,在挖掘与传播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新时代音乐创作、演出策划、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彰显出独特的发展路径和价值优势。他们以民族音乐为纽带,始终坚持致力于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维视角呈现:把握传统民族音乐精髓

民族音乐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社会风貌,同时也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紧跟时代发展,不仅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汲取养分,还注重运用多维度的视听语言,与当下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融合理念丰富表现形态。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融合古今、中西、视听打造多维形态的传统音乐,从当代审美视角出发艺术性地诠释传统文化的意境与韵律之美。如,由乐团委约创作的民族室内乐《春晓》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不仅以民族乐器的和谐共鸣描绘了唐诗《春晓》中的细腻情感与幽远意境,更独具匠心地邀请了女高音歌唱家王丽达深度参与创作和演绎之中。王丽达将其韵味十足而富有即兴色彩的唱念一体的人声艺术以及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完美融入作品之中,丰富了《春晓》的视听景观,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与女高音歌唱家王丽达共同演绎《春晓》(图片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微信公号)

以视听结合营造沉浸体验。该乐团通过精心设计的荧屏、灯光、服饰、影像等元素营造视觉效果,建构出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视听空间,使得民乐表演在听觉与视觉上达到完美融合,从而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音乐体验。如,乐团倾力打造的民族器乐童话剧《碧海金螺》为广大观众呈现了别具一格、新颖的民族音乐戏剧的表演。这首作品以民族室内乐与童声合唱为主体,辅以旁白、沙画、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精心塑造的角色引导观众深入探索民族乐器的精妙,同时以美育、启智为目标,引领青少年树立如同主人公阿仔一般善良、正义的价值观。

中外文化共融:创造新时代新民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是当前文艺创作关注的重要主题。我们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外艺术的交流互鉴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音乐工作者要学会运用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于国际舞台。

在推动新民乐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陆续委约知名作曲家原创了近百首新作,尤其在重要主题性的委约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与演奏家都会深度参与创作的全过程,共同精心打磨作品,力求将作品雕琢成既能展现中华音乐魅力,又具备国际性音乐语言特征、易于传播且深入人心的艺术精品。在乐团倾力策划的演出和国际性传播的共同作用下,国内观众对这些具有深厚底蕴又新颖的民族音乐新作产生了愈发浓厚的兴趣;在国际巡演中,此类作品亦成功引起了外国观众的注意,促使他们更易于接纳并深入探究充满魅力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比如,乐团历经两年打造的原创民族室内乐套曲《聆听宁夏》既展现了宁夏传统的音乐特色,又以宁夏为窗口呈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其中的《妙旋古道》通过古琴、古筝、吹管乐和打击乐等不同乐器的结合,重现西北地区繁华灿烂的历史,展现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笛子演奏的妙音鸟旋律与中东鼓的即兴演奏为作品增添了神秘的西域风情;《醉美宁夏》一曲将华尔兹、波萨诺瓦、摇摆乐等不同风格的音乐与宁夏民歌相融合,传达了宁夏红酒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为中外文化共融提供新的思路。这些深植于多元文化融合的艺术实践,不仅拓宽了音乐作品的表现疆域,还促进了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传承的深化与繁荣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新民乐全方位发展

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密贴合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期待。民族室内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较为常见的形式,不仅成为当下独具民族魅力、受大众喜爱的形态,而且在音乐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已然蕴育了自身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他们在寻根传统、深入人民群众中,运用改编与原创扩容民族音乐的表现力,为人民打造唱响中华文明、形塑民族文化的经典音乐文本。表演者也将精湛的技艺与人民的情感紧密相连,通过生动的演绎传递民族音乐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内涵。同时,通过联动各种形式的宣传、策划、跨界合作,以期增强民族音乐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

以人才培养作为音乐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乐团建立内部培养机制,打造专业展示平台,在满足社会对民族音乐人才的需求的同时,形成了促进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从乐团走出的博士已有十余位。乐团积极吸纳各大高校优秀毕业生的加入,并广泛招募国内外民族器乐演奏专业人才,不断夯实壮大专业人才队伍;不仅强调专业演奏技术,而且不断锻炼、挖掘乐团成员的综合能力,鼓励演奏家参与到改编、原创、演出策划、乐团运营及舞台设计等各个环节,运用群策群力的模式激发团队凝聚力,促进乐团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进而落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民族音乐的建团初心。

在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中永葆活力。乐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持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通过公益演出、艺术宣讲、展演活动等方式,深入多地市、县,众多高校、企业等地,助推人民生活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乐团深入延安、兰考、吕梁、志丹、海口、厦门等地,组织专场音乐会、示范教学专家课、校园音乐会、采风活动等,力图用音乐传承中国精神、讴歌伟大时代,向人民群众展现民族音乐的魅力以及引导广大师生用音乐传播新思想,服务基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用文艺打通最后一公里”,为提升民众的幸福感、激发全民族的艺术创造活力而不懈努力。时任吕梁市委书记在音乐会后感慨:“从乐团的演出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央音乐学院在努力实践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今天的音乐工作者秉持文艺的“人民性”,持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作品和精彩演出回应时代需求、服务社会民众,并不断推动民族音乐走向国际,持续提升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影响力。未来,期待有更多艺术工作者以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理念,推出顺应时代发展、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民乐新作,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刘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罗馨玫,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让动人音乐与经典电影并蒂开花(刘洁)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