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关乎音乐人口(对音乐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人群)的数量,同时直接影响着音乐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大型剧院、音乐场馆、音乐设施等硬件建设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我国的音乐艺术事业发展规模与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加强学校音乐教育扩大音乐人口,是推动音乐艺术事业发展和提升国民音乐文化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国当前的学校音乐教育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小学生零基础起步、初中生零基础起步、高中生零基础起步,到了大学音乐通识课,还要以零基础设计教学内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课堂音乐课始终处于“零基础循环”的怪圈之中。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学校音乐教育几乎不使用五线谱。
在黑龙江省安达市任民镇中心小学,音乐班的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练习唱歌。新华社发
五线谱之于音乐,如同阿拉伯数字之于数学
我国现行学校音乐教育,主要使用简谱(以阿拉伯数字“1、2、3、4、5、6、7”表示“do、re、mi、fa、sol、la、xi”的记谱法)进行教学。在记录形态简单的单旋律音乐时,这种谱式体现出其简便性的优势,对于已经掌握了“do、re、mi、fa、sol、la、xi”唱名及其与数字“1、2、3、4、5、6、7”对应关系的成人而言,也显得便于学习。若仅仅把音乐教育的水平限制在学唱调式明确的简单歌曲时(没有较多的变化音和转调),简谱的优势体现得较为明显。但随着音乐作品形态复杂度的提升,简谱的劣势也是一目了然的。
具体来说,一是较之完善发达的五线谱体系,简谱无法描述形态复杂的音乐内容。我国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曾指出,我们的音乐教育进步得很慢,不会五线谱,世界上很多优秀的音乐就没办法学,不懂多声部的音乐,就很难进入合唱。对比来说,在记录调关系复杂、调转换频繁,或调性模糊、没有调性的音乐时,五线谱记录的是固定音高,不需要使用者具备判断调性关系的能力。而简谱则需要首先确定调式主音,才能确定将哪个音记录为“1”,在调性模糊、转调频繁时,不仅导致记谱困难,而且对使用者的转调知识与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水平的新音乐作品往往具有复杂的音高变化,因此,使用简谱的人难以应对高水平的音乐实践活动。很多以简谱起步的民族乐器学习者,到了高级阶段时,不得不改学五线谱,即是例证。
二是相较于五线谱凭图形符号的视觉特征读谱,简谱靠数字识别读谱的速度慢很多。这是由人类视知觉的特性决定的。高低、长短不同的音组在五线谱上的视觉特征让人一目了然,可以实现扫一眼看一群音、一串音。但由阿拉伯数字构成的音组,在视知觉特征上的差异很小——不仅没有高低的知觉特征,长短标识的视觉特征也远不如以图形显示的五线谱鲜明。图形判断的速度远超数字阅读的速度,这就是为什么视奏简谱,很难像视奏五线谱那样快。
三是对比直接记录固定音高的五线谱,记录相对音高的简谱不适宜乐器学习与演奏。乐器上的音高与演奏的位置(键盘与弦乐器)或指孔(吹管乐器)都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使用五线谱学习演奏乐器,只需要记住乐谱音高与乐器上的音高之间的机械对应关系即可,学习成本很低。但是,看着简谱演奏非C调音乐,不仅需要演奏者掌握复杂的“移调”知识(保持所有音的音程关系不变,将一个调中的音整体移高到另一个调上),而且还需要演奏者具备将所有演奏的指位与指法做相应变化的能力。这对于低龄儿童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器乐学习作为音乐教育的高端形态,能够让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的构成规律,可以让学生深入到音乐音响结构的内部去认识音乐艺术的奥秘,深化音乐审美体验与审美理解,从而认识到经典音乐的伟大之处。国家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乐器进课堂”之所以难以推进、水平难以提升,主要是由不使用五线谱教学造成的。无论是有固定音高的乐器,还是无固定音高的乐器(大多数打击乐器),大量的合奏作品都是以五线谱记谱的。因此,学校音乐教育使用简谱不但不利于乐器学习,而且难以进行器乐合奏教学。而合奏教学可以为不同演奏能力的学生分配不同演奏任务,从而实现“人人参与”的班级音乐教育。
五线谱之于音乐,如同阿拉伯数字之于数学,均为相关领域的“世界通用语言”。学习五线谱是实现高水平音乐教育的前提,识读五线谱是从事音乐职业、参与高水平国际音乐交流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学校音乐教育用五线谱替代简谱完全可行
笔者在此无意否定简谱的实用价值——毕竟当前依然存在着大量适合使用简谱的应用情境,也有大量以简谱印刷的歌曲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已经到了应当用五线谱替代简谱的时候,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需要以五线谱为开端、以五线谱为基础。
16世纪由欧洲人发明的、以数字记录音乐的简谱,因为上文提到的种种弊端,已经在其发源地欧洲和世界各国陆续遭到淘汰。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过度依赖和使用简谱,可能会限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高度。这就像文字,其发达、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这个民族的文明水平。
五线谱不仅能够实现基础教育与特长教育、专业教育无缝衔接,还是与国际音乐界交流的通用语言。学校音乐教育用五线谱替代简谱是中国音乐文化事业发展所必需。过去,并非基础音乐教育界不知道五线谱的先进性与学习五线谱的必要性,只是多年来班级集体授课模式下的五线谱教学规律一直没有被找到,以至于出现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也无从学的现象。但是现在,五线谱的课堂教学规律已经被找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新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音乐》中,以学习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全新的五线谱学习体系。大量学校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让一年级的小学生通过1~2节课,完成五线谱基本识读能力的学习,已经完全能够实现。可以这样说:对低龄儿童、小学生以及完全没有唱名与音级概念的音乐初学者而言,学五线谱比学简谱更简单。一方面,在学校推广五线谱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已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现有的专职音乐老师,绝大多数都受过高等音乐教育,“连老师都不识五线谱”的时代已经过去,用五线谱替代简谱完全可行。
因此我认为:学校音乐教育要全面采用五线谱教学,以提升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水平,提升国民音乐素养;通过基于五线谱教学的基础音乐教育,拉动社会特长音乐教育,接轨高等专业音乐教育,让学校基础教育全面助力国家音乐文化生活水平升级,扩大高水平专业音乐人才基数,推动音乐艺术事业发展。
(作者:周海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